图书介绍
中国象科学观 易、道与医、兵 增订本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长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4924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76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象数之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象科学观 易、道与医、兵 增订本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导言1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1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5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14
(四)中华传统是研究象科学17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19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25
(一)西方实体求原25
(二)中国观物取象42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50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50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55
1.《周易》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点55
2.八卦是意象思维的认识模型61
3.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六对范畴62
4.气与象69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71
1.老子提出有两类认知体系71
2.“为道”与“为智”的区别和比较77
3.以“为道”之知统摄“为智”之知86
4.道的时象性92
四 《周易》时空观100
(一)中国式的生命时空体系100
(二)《周易》时空的相对性和规律性104
(三)《周易》时空的价值性和不均匀性108
(四)往者屈,来者伸111
(五)开放环形时间和宇宙演化115
五 老子论有无相生118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118
1.“无”是万物之本始,是无限118
2.“无”是无形之隐,蕴涵无限创造——兼评二程的“百理俱备”121
3.何谓“无无”,何谓“有无”125
4.一多互涵,使无限更完美128
5.以气释“无”129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132
1.“无为”是以“无”为特征的行为134
2.“无为”——长盛不衰之道137
3.“法自然”——赞化万物,应对复杂——兼谈庄子之“逍遥”141
4.“日益”“日损”——突破有限之诀151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160
六 《周易》执无御有166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167
1.“易”为宇宙本根167
2.《易纬》对“易”的诠释171
3.《易传》中的易与道175
4.形而上下是无和有的统一——兼评程颐的“道非阴阳”177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杂性及应对184
1.天地至賾,垂衣而治184
2.与时偕行,唯变所适191
3.阴阳不测,感而遂通196
4.范围天地,曲成万物205
(三)生命伦理209
1.万物皆有生的权利209
2.坤阴的二重地位216
七 《周易》万生求久226
(一)求久理想的提出226
(二)顺则能久232
(三)节以致久236
(四)通圜可久240
八 《易传》论德245
(一)从重生到重德245
(二)利者义之和248
(三)见仁见智的统一252
九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257
(一)卦爻象模型257
(二)系统演化的理论259
1.宇宙系统从何而来259
2.气和形的转化263
3.系统演化的特点267
(三)有机复杂系统的原始控制理论273
十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279
(一)道由关系生物279
(二)易卦刚柔立本283
十一 中和圜道——天地之规292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292
1.中道的二重涵义292
2.中与正相互补白300
3.孔子之“中庸”本义为何303
4.朱熹注“中庸”的严重失误305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309
1.“和”是天道本性309
2.“和”主柔,为生物建业之本311
3.“和”贯天道全程315
4.“和”是神之机,新之源317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321
1.中和是开放式圆圈321
2.平衡寓于圜道之中324
3.不平衡在圜道和创新中的作用330
十二 论通338
(一)通是道的本性338
(二)顺性而通340
(三)物物相通348
(四)言意之辩与通353
(五)以通为美363
(六)通与医道370
十三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376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376
1.意象思维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376
2.时行律——“与时偕行”378
3.易简律——“易简而天下之理得”380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385
1.感应式规律——附论取象比类385
2.境域式规律397
3.常守式规律411
十四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426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426
1.自然状态与预设状态426
2.个别与类别429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432
1.认知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433
2.两种整体观:象整体和体整体439
3.象科学与现代系统科学445
4.象科学与体科学的不同功能448
十五 汉语与意象思维452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452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455
1.以简御繁455
2.显隐相成455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459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465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468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471
下册479
十六 天下一气479
(一)气与思维方式479
(二)气学建立的概略历程485
1.远古至春秋:气概念逐渐形成485
2.战国:气概念臻于成熟486
3.两汉:建成系统的气学理论487
(三)气的实质489
1.“气”概念须要梳理489
2.气是与物质不同的实在492
3.“气”与“心”相通498
4.气的基本性质504
(四)气道合一508
1.气道合一论的表述509
2.既是实在,又是规律510
3.相关的理论观念514
(五)气与宇宙图景520
(六)气与人身观524
1.气在人身中的整体作用524
2.宇宙结构与人身模型526
3.气道合一与中医治则529
十七 阴阳自组——生化之纲532
(一)太极制令,两仪从听532
(二)阴阳概念的来源537
1.“阴阳之义配日月”537
2.“阳本为雄,阴本为雌”540
3.“乾,阳物也;坤,阴物也”542
(三)中国式的自组织哲学546
1.阴阳协同546
2.阴阳正反馈549
3.阴阳交合551
4.阴阳叠环553
(四)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557
1.研究世界的不同层面557
2.各有所指,互不包含558
3.两种不同的关系559
十八 五行生胜560
(一)五行学说的三个来源560
1.四时说561
2.五方说563
3.五材说564
(二)五行学说的三个阶段565
1.准备阶段565
2.建成阶段574
3.完善和广泛应用阶段579
(三)五行系统模型的特点582
1.时空统一582
2.时间统摄空间582
3.时间有周期节律,空间有层次超越583
4.五行是符号模型583
十九 《管子》心学585
(一)心学与生命的自我超越585
1.重新厘定心学概念585
2.心为身君,心中有心589
3.心神修炼的法则与效果593
(二)心学与气598
1.由心界定气599
2.神即气604
3.气即道609
(三)心性、摄生与认识论613
1.“内静外敬”——健身修德之道613
2.“静因之道”——认识论的“无为”路线616
3.气贯通摄生、修德和治国621
4.一点启示625
二十 淮南论人身结构及养生626
(一)与天地相应的心身理论626
(二)养生的三个层次631
(三)治身、修道、经世三统一636
二一 中医理论八议640
(一)深思中医百年沉浮640
1.历史的回顾640
2.当今中医在全世界开花641
3.命运变迁说明了什么641
(二)中医启示人类,重新审视科学645
1.中西医结合引出的问题645
2.科学观的误区646
3.科学的两个源,两个流648
(三)中医学生存的哲学依据与经络的时间本质650
1.存在的复杂性与科学的多元性651
2.两种时空选择与科学的两个源流655
3.经络的时间本质——人身虚体系统试说660
(四)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668
1.两个层面,两种科学668
2.中国的观物取象670
3.象科学的要点与中医学671
4.发展中医学的原则675
(五)阴阳代表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676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要重新定位676
2.阴阳是“天网”中起决定作用的关系679
3.阴阳是意象概念,不是抽象概念683
4.阴阳认识路线的彻底开放性和自然时间性686
(六)辨“证”论治的哲学解读——回答对中医学的错误批评688
1.问题的提出689
2.唯物论和还原论的局限与缺失689
3.现象大于并高于内在本质693
4.辨证论治规律的特点与优点——与现象背后之本质做比较696
5.对“证”与“体”的认识不能沟通700
(七)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701
1.如何看待中医学与哲学的特殊关系702
2.用西方哲学框套中医哲学不可取706
3.中医哲学是现象层面的整体哲学709
(八)中医哲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易象阴阳与复杂性710
1.开启世界认识的“象”层面710
2.确认“象”的整体结构及形成713
3.指明“象”的主要特征及应对716
4.发现“象”的本质与分形网络719
二二 五说中国兵学723
(一)唯民是保——兵之价值723
1.继善成性,和为贵723
2.兵不得已而用之729
3.“能以众正,可以王”——民心为胜利之本737
4.神武不杀744
5.君子与诡道750
(二)兵法尚象——中国兵学的走向757
1.“制器尚象”,用兵属“器”——再论取象比类757
2.战争主要表现为象763
3.智取高于力取766
4.人的因素重于物的因素771
5.知易行难,重在运用——有可传,有不可传780
6.用兵要则不离象783
(三)择人任势801
1.以道领器,造势无穷802
2.造势法则之一805
3.造势法则之二——“战势不过奇正”820
4.用势三要833
(四)胜于无形——“无”的妙用841
1.形:以形相胜,先胜后战841
2.无: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应形于无穷859
3.因:兵形象水,因敌制胜——无为而无不为870
(五)《管子》兵学888
1.兵政互制888
2.人为本,必重器890
3.强不必胜893
4.至善不战898
二三 中国兵学与中医用药如用兵901
(一)战事的两个层面901
1.实力和兵形901
2.战事两个层面的基本特点和关系902
3.战事过程的两个方面和两个阶段902
(二)以形相胜903
1.孙子兵学的重心在“形”,即造势903
2.胜兵先胜而后求战905
3.造势(形)的基本方法及无穷变化907
4.以万形之胜胜万形909
(三)谋攻之法911
(四)用兵规律和辨证论治规律的共同特点913
1.规律显示为一个变化域,但绝不模糊914
2.有可传,有不可传914
3.知易行难915
小结 中国的科学精神918
(一)时空选择与科学精神918
(二)主客关系决定认识路线920
1.主客“对立”的关系模式920
2.“天人合一”是认识的另一种形式921
3.两种主体意识,两种科学伦理926
(三)现象本身的理论概括929
1.西方传统主张到现象背后寻找本质929
2.中国传统倡导在现象之中发现规律931
(四)容纳个别,统摄偶然936
1.西方传统不能把握个别936
2.西方传统主张摆脱偶然938
3.中国特有的范畴:奇恒941
4.中国特有的范畴:常变、经权945
(五)时间性的认知体系949
1.道、气与物质实体的区别949
2.自然整体与合成整体952
(六)象科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954
附录959
“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