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伤寒论纵横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伤寒论纵横](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950353.jpg)
- 闫钧天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774950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80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541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临床-经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伤寒论纵横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续论1
凡例1
伤寒论原文剖解(卷上)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1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57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79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107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110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113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126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141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144
伤寒论脉证辨解(卷中)148
六气精义148
一、太阳、太阳病148
(一)何为太阳?148
(二)何为太阳病?149
二、阳明、阳明病151
(一)何为阳明?151
(二)何为阳明病?152
三、少阳、少阳病155
(一)何为少阳?155
(二)何为少阳病?155
四、太阴、太阴病156
(一)何为太阴?156
(二)何为太阴病?156
五、少阴、少阴病157
(一)何为少阴?157
(二)何为少阴病?157
六、厥阴、厥阴病158
(一)何为厥阴?158
(二)何为厥阴病?159
脉证辨识160
一、辨恶寒、恶风160
(一)表证恶寒恶风160
(二)里证恶寒恶风161
二、辨发热162
(一)发热162
(二)太阳发热162
(三)少阳发热162
(四)阳明发热163
(五)阳虚发热163
(六)两感发热163
(七)厥热胜负发热163
(八)亡阳发热163
(九)劳复发热163
(十)病愈发热163
(十一)发热微甚164
(十二)大热164
(十三)无大热164
(十四)微热164
(十五)潮热165
(十六)蒸蒸发热165
(十七)烦热165
(十八)翕翕发热165
(十九)热所在166
三、辨寒热166
(一)发热恶寒166
(二)恶寒发热167
(三)寒热多少167
(四)若形似疟167
(五)身热恶风,发热恶风167
(六)往来寒热167
四、辨汗168
(一)有汗辨168
(二)无汗辨173
五、辨痛174
(一)头痛辨174
(二)胸腹胁痛辨175
(三)腹痛、腹中痛176
(四)身体骨节疼痛辨178
(五)腰痛180
(六)咽痛180
(七)不知痛处180
(八)动则为痛180
六、辨呕、吐、哕180
(一)呕、呕逆181
(二)干呕182
(三)欲呕182
(四)不呕182
(五)呕家183
(六)吐183
(七)欲吐、欲吐不吐、复不能吐184
(八)朝食暮吐184
(九)哕、干噫食臭、噫气不除184
七、辨大便184
(一)大便排出不利辨185
(二)188
(三)大便泄泻188
八、辨小便193
(一)小便量次辨193
(二)小便利不利辨194
(三)小便颜色辨197
九、辨渴与不渴198
(一)渴198
(二)不渴201
(三)口中和202
十、辨神志202
(一)辨烦202
(二)辨躁207
(三)辨惊、狂、痫209
(四)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循衣摸床,惕而不安210
(五)辨语言音声210
十一、辨心悸、心中悸、心动悸、悸212
(一)心悸、心中悸212
(二)心动悸212
(三)心下悸213
(四)脐下悸213
十二、辨瘛疭213
十三、辨脚挛急213
十四、辨振、栗、瞤213
(一)振振摇214
(二)身瞤动,振振欲擗地214
(三)蒸蒸而振214
(四)寒栗而振214
(五)振寒214
(六)振栗214
(七)筋惕肉瞤、肤瞤、经脉动惕215
十五、辨气息215
(一)喘215
(二)咳216
(三)短气217
(四)不得息217
十六、辨血证217
(一)吐血217
(二)衄血218
(三)便血、清血、下血218
(四)唾脓血219
(五)蓄血证219
(六)热入血室220
十七、辨胸腹220
(一)胸220
(二)心下221
(三)胁下223
(四)腹224
十八、辨逆与厥226
(一)四逆226
(二)四逆厥者227
(三)手足逆冷227
(四)手足寒、手足厥寒227
(五)厥227
(六)厥逆、手足厥逆228
(七)手足厥冷229
(八)不逆冷229
十九、辨发黄229
(一)火热发黄230
(二)湿热发黄230
(三)太阴发黄230
(四)瘀血发黄230
二十、辨痒231
(一)实痒231
(二)虚痒231
二十一、辨冒231
(一)邪气蒙蔽而冒231
(二)正虚欲脱而冒231
《伤寒论》方证广解(卷下)232
运气方证当知232
风木病类方233
桂枝汤233
一、身热自汗234
二、太阳中风证234
三、下利234
四、发作性腹痛(奔豚)234
五、发热恶风自汗234
六、发热头痛自汗234
七、夏日发冷235
八、盛夏畏寒235
九、暑天恶寒头痛235
十、暑天形寒下利236
十一、脑疽236
十二、肝郁脾虚月经后期237
十三、表郁谵妄不便237
十四、自汗证237
十五、畏风头痛238
十六、感冒胸闷欲呕238
十七、产后感冒发热238
十八、感冒动则汗出238
十九、头汗溱溱238
二十、动则出汗 静则麻木239
二十一、流行性感冒239
二十二、产后发热夜汗多239
二十三、剖腹产后高烧239
二十四、宫外孕高热240
二十五、心悸240
二十六、大病后期康复240
二十七、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240
二十八、妊娠恶阻240
二十九、过敏性鼻炎241
三十、多形红斑241
三十一、湿疹、皮肤瘙痒、冬季皮炎,荨麻疹241
三十二、顽固性荨麻疹241
三十三、空调病(腰痛)241
三十四、肛周炎242
三十五、产后身痛腰腿痛242
三十六、夜游病、舞蹈病242
桂枝加葛根汤242
背强24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42
一、昏困喘息242
二、头痛身痛寒热脘闷243
三、咳嗽形寒243
桂枝加附子汤243
一、产后风243
二、汗后汗漏足挛屈243
三、汗后汗出不止243
四、服汗药汗出不止243
五、动则汗出244
桂枝去芍药汤244
一、寒热咳嗽244
二、形寒咳嗽,头痛口渴244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244
一、阳虚感冒244
二、产后高热245
桂枝附子汤245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245
一、头目眩重246
二、寒厥心痛246
三、头痛寒热,自汗身痛246
四、风湿246
五、体痛气逆便结246
葛根汤247
葛根加半夏汤247
一、项强247
二、颈项肩背酸痛247
三、项背强痛247
四、太阳穴痛口渴248
五、阴虚背痛(太阳温病)248
六、瘄疹248
七、麻疹初起、疫痢初起249
八、项强249
九、荨麻疹249
十、化脓性两足汗泡状白癣249
十一、眼科病249
十二、头项强痛,大便泄泻250
十三、上呼吸道感染250
十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50
十五、颈肌风湿250
十六、其他多种病250
大青龙汤251
一、伤寒烦躁251
二、头身剧痛壮热烦躁251
三、身疼烦躁252
四、温病252
五、春温内发252
六、荣卫俱病252
七、二阳并病253
八、寒热无汗烦躁253
九、溢饮253
十、溢饮挟热253
十一、肺胀、天行赤眼、风眼253
十二、上呼吸道感染253
十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53
桂枝麻黄各半汤254
一、恶风便不通254
二、寒热如疟254
三、产后感冒254
桂枝二麻黄一汤255
一、恶寒脉紧言蹇肢冷255
二、寒热战栗每日一发255
桂枝二越婢一汤256
燥气内伏风寒外感256
芍药甘草汤256
一、足肿痛而筋挛256
二、右足拘挛痛257
吴茱萸汤258
一、头痛干呕吐沫258
二、呕吐胸满258
三、食毕噫醋258
四、头痛吐痰肢冷258
五、寒疝腰痛牵引睾丸258
六、心痛258
七、头痛如破258
八、脑髓寒痛259
九、寒霍乱259
十、头腹俱痛,呕厥大汗259
十一、头痛不举呕吐清汁259
十二、不知饥饱,勉进饮食259
十三、痰厥头痛259
十四、顽固性头痛260
十五、眼疾260
十六、高血压260
十七、神经性呕吐260
十八、原发性青光眼260
十九、呕吐涎沫261
二十、幽门痉挛261
二十一、呃逆261
二十二、奔豚261
二十三、产后偏头痛(厥阴寒浊上扰)262
二十四、巅顶重痛(高血压)262
小柴胡汤263
一、但头汗出心下满263
二、两胁夹脐痛263
三、心下痞痛263
四、两侧头痛目中红影264
五、惊惧难瞑264
六、腹痛谵狂昼夜不眠264
七、咳痰气逆日久羸瘦264
八、风疟264
九、疟疾大汗不止265
十、疟疾呕利并作265
十一、一身面目浮肿265
十二、通身洪肿265
十三、男女诸热出血265
十四、呕恶呃逆干咳265
十五、黄疸265
十六、赤斑痒痛266
十七、腹痛266
十八、胁痛脐痛不可忍266
十九、顽固性呕吐266
二十、产后发热266
二十一、热入血室267
二十二、外感发热268
二十三、慢性肝炎269
二十四、胆囊炎、胆石症269
二十五、胆道蛔虫症269
二十六、精神分裂症269
二十七、疟疾270
二十八、内耳眩晕症270
二十九、胸膜炎270
三十、流行性腮腺炎270
三十一、高血压271
柴胡桂枝汤271
一、汗多亡阳271
二、产后寒战头痛271
三、失表两便不通272
大柴胡汤272
一、下利呕哕,嘘唏嗳气273
二、疫而结胸273
三、卒然气急腹痛273
四、腹痛气短,头汗不止273
五、呕不能食,夜则谵语273
六、神乱视妄273
七、胸胁胀痛274
八、吐血274
九、大怒后两腿汗出胸满拘急274
十、胆囊炎274
十一、急性胰腺炎275
十二、糖尿病275
十三、痢疾275
十四、高血压276
十五、瘙痒症276
十六、秋令胸脘痞痛276
十七、胁脘剧痛难止(胆囊炎、胆结石)277
十八、腹痛四十年(慢性胆囊炎、胆石症)277
十九、刺期门法 血结胸277
四逆散278
一、痰火相搏证278
二、脐旁疝块278
三、鼻渊278
四、瘕疾278
五、胆囊炎279
六、胆道蛔虫症279
七、传染性肝炎280
八、蛔虫性肠梗阻280
九、溃疡病280
十、急性阑尾炎280
十一、胃肠神经官能症281
十二、痢疾281
十三、风痹281
十四、慢性乳腺炎282
十五、痛经282
十六、发作性精神痴呆症282
十七、神经官能症283
十八、肢厥昏眩283
乌梅丸283
一、蛔厥心痛吐酸水283
二、渴饮不止,胸中热痛283
三、腹痛吐蛔284
四、虫积腹痛284
五、气逆呕吐,胸中热痛284
六、阴阳欲绝,邪火内炽284
七、胆道蛔虫284
八、慢性结肠炎285
九、过敏性结肠炎285
十、术后呕吐286
麻黄升麻汤286
下利头痛喉头白腐286
暑火病方287
栀子豉汤287
栀子甘草豉汤288
栀子生姜豉汤288
一、心腹胀痛288
二、蛤蟆黄288
三、小儿身热,昏迷不食288
四、出痘烦躁288
五、暑热霍乱288
六、呃逆不止288
七、怫郁证289
八、不寐289
九、心烦不眠289
十、下血烦热289
十一、下血小腹痛289
十二、鼻衄289
十三、肋痛冲脘烦惋莫奈289
十四、心下痛(气格)290
十五、纳谷哽噎290
十六、胸痛290
十七、纳呆,便烂,胸闷痛(暑湿夹食)290
十八、烦热不寐290
十九、胸中满闷 懊?欲吐291
二十、不眠好笑291
二十一、虚烦呕吐291
二十二、肛周瘙痒291
二十三、懊?欲吐291
栀子干姜汤292
一、咽膈噎塞292
二、心疝寒痛292
葛根黄芩黄连汤292
一、麻疹下利292
二、舌生疮293
三、便滞尿数阴痛293
四、小儿热泻293
五、痢疾294
六、时疫294
七、火证热疮汤火伤294
八、项强,心下痞,牙痛口舌烂294
九、大热下痢295
十、小儿腹泻(中毒性肠炎)295
十一、慢性肠炎295
十二、肠伤寒295
十三、乙型脑炎296
十四、麻疹296
十五、口疮296
小陷胸汤297
一、胸痹297
二、胸痛297
三、呃忒297
四、烦谵尿痛胸痞便结297
五、胸腹满面如金297
六、嘈杂297
七、胸膈滞塞298
八、产后呕吐298
九、下午发热左胁胀痛298
十、疹出未半心下结痛298
十一、疳劳298
十二、哑299
十三、食积痰喘299
十四、痫惊风299
十五、惊风299
十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99
十七、胃痛299
十八、胃脘痛(胃热型)300
十九、感冒300
二十、慢性胆囊炎300
二十一、急性胰腺炎300
二十二、胸膜炎300
二十三、脘痛起包301
大黄黄连泻心汤301
一、吐血衄血301
二、三焦积热301
三、男子五劳七伤女子带下寒热301
四、伤寒烦躁大便难301
五、麻疹赤白痢302
六、噤口痢302
七、内黄证302
八、黄疸302
九、湿温发痞302
十、湿热内蒙心包302
十一、痫证302
十二、失精302
十三、子痫、损伤303
十四、倒经303
十五、中风卒倒、不省人事303
十六、骨蒸热极303
十七、卒发腹满胀痛303
十八、卒厥如死303
十九、遗精303
二十、赤丁(疔)303
二十一、恶疮304
二十二、牙根烂304
二十三、目赤痛304
二十四、中脘巨块304
二十五、吐血304
二十六、咯血304
二十七、衄血305
二十八、出血性紫癜305
二十九、肾炎尿毒症306
三十、疮疽306
三十一、急性结膜炎306
三十二、心悸胸塞306
三十三、心烦不寐306
桂枝甘草汤307
心悸而痛307
炙甘草汤307
一、脾胃虚寒 脉结心悸307
二、心中动悸307
三、燥热乘肺喀唾脓血308
四、骨蒸劳嗽308
五、怔忡308
六、风湿性心脏病所致之心律失常308
七、冠心病所致之心律失常309
八、期前收缩309
九、脉结代心悸310
十、下利脉结代310
十一、心脏期前收缩310
十二、半身不遂311
十三、产后血虚31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12
一、狂躁发疯312
二、心悸惊惧不寐312
三、梦魇惊呼313
四、肝郁失志313
五、胸满烦惊谵语身重313
抵当汤314
一、身黄发狂314
二、壮热发狂314
三、郁热发狂314
四、经闭腹胀肢削315
五、少腹胀目昏(男子蓄血)315
六、经停腹胀(妊娠腹胀)316
抵当丸316
一、身黄发狂316
二、腹中有块攻痛316
桃核承气汤317
一、月事不行317
二、产后瘀痛317
三、产后恶露涩滞、胎死腹中、胞衣不下317
四、月事先期痛、经闭317
五、痢疾、淋痛、跌打损伤317
六、胞衣不下318
七、长夏痢疾318
八、癫狂318
九、痢疾318
十、慢性前列腺炎319
十一、闭经319
十二、阴道血肿319
十三、胃痛320
十四、便秘320
十五、腹胀便血320
十六、经闭发狂321
十七、倒经症块321
十八、如狂322
十九、哭笑无常322
二十、狂躁骂詈322
二十一、两腰偻痛322
二十二、腰痛323
二十三、脘胁痞胀323
栀子柏皮汤323
一、身黄便结323
黄连阿胶汤323
一、虚烦不眠胸中痛324
二、温病心烦不得卧324
三、舌干唇燥,烦悸不寐324
四、诸失血胸悸身热324
五、五心烦热324
六、少阴下利脓血、疳泻324
七、痘疹烦渴不寐324
八、胸热心痞,不得眠324
九、淋漓茎中痛324
十、温毒下利脓血324
十一、痫厥324
十二、咳呕上气心中热325
十三、苔剥不生325
十四、便细325
十五、呕逆消渴便阻325
十六、小便流血325
十七、经来过多325
十八、经漏下利326
十九、经断复来326
二十、鼻衄326
二十一、伤寒肠出血326
二十二、便血326
二十三、痢疾326
二十四、失眠326
白头翁汤328
一、温病下利328
二、利肠328
三、热利下重328
四、血痢脱肛328
五、带下后重329
六、眼目赤肿而痛329
七、阴虚肝热329
八、产后泄泻329
九、产后泻利后重329
十、急性细菌性痢疾329
十一、慢性休息痢330
十二、急性阿米巴痢疾330
十三、慢性阿米巴痢疾急性发作330
十四、慢性阿米巴痢疾330
十五、溃疡性结肠炎331
十六、急性结膜炎331
十七、急性附件炎331
十八、慢性肠道疾病332
十九、下利脐痛懊?332
二十、热利下重,夜不安寐332
甘草汤332
一、小儿摄口发噤332
二、肺痿多涎唾332
三、毒肿瘭浆332
四、咽痛333
五、瘦333
六、痈疽漏疮333
七、诸痈大便秘333
八、小儿遗尿333
九、小儿尿血333
十、肿毒发背333
桔梗汤333
一、肺痈334
二、喉痹334
三、喉肿痛,肺痈334
四、胸中结气,咽喉不利334
五、咽喉郁结,声音不闻334
六、发斑胸膈不快334
七、咳则心痛喉介如梗334
苦酒汤334
一、舌肿满口335
二、喉痹335
三、咽中如有物咽唾不得335
四、卒心痛335
五、喉戳伤335
湿土病方33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35
一、腰痛下血335
二、郁冒怵惕336
三、脐下动悸眩冒头重336
四、痿躄肉瞤336
五、目痛视昏336
六、卒然失明336
七、胸前板冷336
八、十二指肠溃疡337
九、胃溃疡胃下坠337
十、胸腹满痛337
十一、耳源性眩晕337
十二、高血压眩晕338
十三、脑震荡及其后遗症338
十四、类风湿性关节炎339
十五、慢性支气管炎339
十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339
十七、舞蹈病340
十八、心脾阳虚,水气不化34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340
蓄水发热34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341
一、泄泻腹胀341
二、胃切除后腹胀满341
小建中汤341
一、腹痛喜按341
二、腹痛则经水行342
三、脘痛吐酸得食则缓342
桂枝人参汤342
一、痢后便白沫342
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42
半夏泻心汤343
一、胸痞颅胀343
二、呕而肠鸣,心下痞343
三、下利谷不化,肠鸣脘痞343
四、腹痛肠鸣,呕利脘痞343
五、癥瘕积聚343
六、呕吐,哕逆,或下利344
七、伤食吐泻344
八、霍乱344
九、呕利肢逆,心烦,息将绝344
十、休息痢344
十一、下利腹胀反复不愈344
十二、中满二便不爽344
十三、痫345
十四、中鼠毒后遗症345
十五、经年大便十余日一行345
十六、湿疟345
十七、脘痞身黄,干呕345
十八、呕吐痞闷345
十九、腹泻346
二十、慢性下利346
二十一、术后呕吐346
二十二、呃逆347
二十三、肝炎347
二十四、胃功能失调347
二十五、妊娠恶阻347
二十六、暑热347
生姜泻心汤348
一、卒痫干呕348
二、大病新差,水谷停积348
三、左胁下凝结348
四、鼓胀348
五、带下348
六、留饮痞鞭348
七、嘈杂348
八、产后下利349
九、僻囊(吐水)349
十、胸中痞满,腹中水奔349
十一、噫气干呕嘈杂吞酸349
十二、吐、噤口痢349
十三、慢性胃炎349
十四、胃下垂嗳气349
十五、肠鸣下利349
十六、慢性胃肠炎之脾胃虚寒型350
十七、胃神经官能症、妊娠呕吐350
十八、久年下利350
十九、腹鸣微利350
二十、气痞350
二十一、呕腐吞酸,食入即吐350
甘草泻心汤351
一、狐惑病351
二、噤口痢351
三、下后腹满心痞351
四、外感下后肢冷食不下351
五、疹出不畅,痞满心烦351
六、右胁下癖块352
七、产后口糜352
八、产后下利,痞满口糜352
九、口糜泻352
十、夜间窃舞352
十一、昼夜吐涎沫352
十二、夜间昏冒353
十三、发酒疯353
十四、走马牙疳353
十五、慢惊风353
十六、便燥腹胀痛353
十七、白塞氏病353
十八、慢性腹泻354
十九、溃疡病354
附子泻心汤354
一、寒热不和,心下痞结354
二、寒热烦躁354
三、欲寐甚、手指冷354
四、中风卒倒355
五、阴气乘阳355
六、外感数月不愈355
七、急性胃炎355
八、饮郁食厥355
九、全腹胀满355
十、齿痛355
十一、食物中毒355
十二、急性胃炎兼心机能不正常355
十三、半身发热,半身恶风356
十四、吐血畏寒356
旋覆代赭汤356
一、呕吐便秘356
二、呕粪356
三、膈气356
四、膈证357
五、神经性呕吐357
六、幽门不全梗阻呕吐357
七、妊娠恶阻357
八、噎隔357
九、呃逆357
十、眩晕358
十一、梅核气358
十二、痰喘359
十三、肝胃气痛359
十四、脘痞嗳气,心烦便秘359
十五、脘痞嗳气,呕吐食少360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60
一、格食气壅360
二、呕吐361
瓜蒂散361
一、齁喘病361
二、痰饮频发362
三、气上冲胸362
四、现代研究资料362
黄连汤362
一、呕吐362
二、腹痛而呕362
三、泄泻363
黄芩汤36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63
一、痢疾363
二、阿米巴利363
茵陈蒿汤364
一、疫病发黄364
二、身黄浮肿364
三、水药入口即吐364
四、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364
五、重症病毒性肝炎365
六、肝硬化365
七、胆道感染365
八、蚕豆病引起溶血性黄疸366
九、口腔炎366
十、荨麻疹366
十一、皮肤病366
十二、带下366
十三、亚急性黄色肝萎缩366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367
黄疸367
柴胡桂枝干姜汤368
一、经行脐下痛368
二、郁冒时发,脐旁动悸368
三、惊恐动悸,惊后下利368
四、郁居密室不欲见人368
五、凛然肢冷369
六、气逆上冲,昏不知人369
七、口吃腹动369
八、头目昏眩,腹中动悸369
九、独语妄笑,脐上有动369
十、头面疮痒,春发秋止369
十一、肩背强痛370
十二、发热出疹头痛耳鸣370
十三、肺结核370
十四、胸膜炎370
十五、肝炎370
十六、乳腺囊性增生症371
十七、腹胀便溏371
十八、乳癖371
桂枝加大黄汤371
一、头痛,大便不行372
二、风疹块372
理中丸372
一、产后阳虚372
二、腹泻后脾虚372
三、太阴阴寒腹痛372
四、疫利舌黑如煤(寒湿疫)373
五、夏日腹痛吐泻373
六、阴斑373
七、口疮373
八、脾虚萎黄373
九、白带374
十、消渴374
十一、吐血375
十二、慢性结肠炎375
十三、溃疡病375
十四、慢性肝炎376
十五、肺源性心脏病376
十六、便秘376
十七、呕吐376
十八、崩漏377
十九、美尼尔氏症377
二十、寒性腹泻377
燥金病方377
白虎汤378
白虎加人参汤378
一、心胸大烦,口渴引饮378
二、三阳合病378
三、烦躁便干378
四、心热嗜凉378
五、瘅证379
六、劳倦中暑379
七、暑月呕哕379
八、上吐下泻,水浆不入379
九、劳倦中暑379
十、伏暑实热379
十一、伤暑379
十二、热厥380
十三、疫380
十四、霍乱380
十五、中暑380
十六、消渴380
十七、麻痘斑疹热毒380
十八、鼻衄381
十九、乙型脑炎381
二十、肺炎381
二十一、风湿热382
二十二、风湿性关节炎382
二十三、糖尿病382
二十四、疟疾382
二十五、化脓性脑膜炎382
二十六、流行性感冒383
二十七、流行性出血热383
二十八、高血压383
二十九、小儿暑热证383
三十、急性肠炎、牙龈炎、鼻衄383
三十一、初夏大渴384
三十二、热渴烦乱384
三十三、消渴385
三十四、产后口渴引饮38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386
一、肺闭386
二、风温袭肺(肺炎咳嗽)386
三、表寒肺热387
四、烂喉痧387
五、乳蛾双发387
六、咳嗽面浮388
七、痰饮喘嗽388
八、马脾风388
九、动则作喘389
十、支饮复发389
十一、喘烦妄语389
十二、老年性慢性气管炎390
十三、小儿慢性气管炎390
十四、支气管肺炎390
十五、小儿肺炎390
十六、小儿支气管肺炎391
十七、支气管哮喘391
十八、麻疹391
十九、百日咳392
二十、烂喉痧392
二十一、慢性鼻窦炎392
二十二、遗尿症392
大承气汤393
一、口臭逼人393
二、痔痛393
三、疫病昏谵393
四、二便不利,腹满如鼓393
五、妄言欲狂394
六、偏头痛394
七、谵语狂笑394
八、尸厥394
九、热邪内闭394
十、身厥脉脱395
十一、粘连性肠梗阻395
十二、蛔虫性肠梗阻396
十三、单纯性肠梗阻396
十四、急性阑尾炎396
十五、急性胰腺炎397
十六、术后气胀便秘397
十七、痢疾398
十八、胃痛398
十九、呃逆398
二十、狂证399
二十一、阙上痛大便结399
二十二、头痛干呕399
二十三、头痛便闭不识人400
二十四、腹痛下利400
二十五、口伤烂赤400
二十六、大实有羸状(真实假虚证)401
二十七、腹中剧痛401
二十八、腹痛腹胀(肠梗阻)401
二十九、小腹剧痛拒按402
三十、神志恍惚402
小承气汤403
一、中热胃反403
二、痢疾403
三、痘403
四、下利谵语403
五、疫病胸膈满闷403
六、日晡潮热,两手撮空,直视喘急404
七、懊恼腹胀404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404
九、肠梗阻404
十、肠功能紊乱405
十一、阙上痛405
十二、下利懊?405
调胃承气汤405
一、伤寒误治 燥热内结405
二、久日不大便406
三、腹胀脚肿不大便406
四、发斑406
五、咽喉肿痛,口舌生疮406
六、疮疡谵狂406
七、牙痛406
八、经年大便不畅407
九、头痛407
麻子仁丸407
便结唇裂407
蜜煎导方407
大便不通,神昏多睡407
猪胆汁导法408
瘀血内结大肠408
猪苓汤408
一、血淋408
二、下血腹满408
三、淋病阴痛409
四、淋浊下血409
五、满身水肿409
六、湿热、黄疸、口渴、溺赤409
七、烦躁溺涩409
八、慢性肾盂肾炎409
九、肾结石410
十、乳糜尿410
十一、急性膀胱炎410
十二、尿癃(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肾积水)411
十三、淋病(慢性肾盂肾炎)411
猪肤汤412
一、喘逆咽痛(一)声飒如哑412
二、咽痛泄泻412
竹叶石膏汤412
一、头痛壮热,口渴而呕413
二、阴虚夹湿413
三、小儿口渴尿多413
四、长期发热不退414
寒水病方414
麻黄汤414
一、伤寒正证414
二、恶寒欲呕415
三、妊娠水肿415
四、寒闭失音415
五、骨节酸楚烦痛416
六、伤寒风疹416
七、喘而胸满416
八、阴虚感寒416
九、瘦人感寒417
十、表寒内热417
十一、上气喘息417
十二、冷哮、风寒湿痹417
十三、目红涕清,泪多畏光417
十四、风水417
十五、临产腰痛417
十六、临产头项腰背痛418
十七、哮喘418
十八、初生儿鼻塞418
十九、狂痫418
二十、流行性感冒418
二十一、其他418
麻黄附子细辛汤418
一、少阴痢418
二、壮热谵语(温病酿成死证)419
三、睡醒身寒腹痛419
四、肾伤寒419
五、痘疹420
六、泪涌如泉420
七、痛连脑户420
八、三日疟420
九、黄疸420
十、瘀斑420
十一、久咳421
十二、浮肿421
十三、三叉神经痛421
十四、发作性运动神经麻痹症421
十五、少阴咳嗽声嘶422
十六、流行性感冒422
麻黄附子甘草汤422
一、寒热发厥无脉422
二、盛夏畏冷422
小青龙汤422
一、溢饮423
二、咳逆倚息423
三、吐涎沫423
四、咳嗽喘急,呕吐涎沫423
五、脚气上气喘急423
六、发热咳嗽吐白沫423
七、肺胀423
八、表寒内饮423
九、腹胀水肿423
十、霍乱呕吐423
十一、支气管哮喘424
十二、慢性支气管炎424
十三、肺气肿425
十四、肺源性心脏病425
十五、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衰肺水肿426
十六、百日咳426
十七、呼吸道急性炎症426
十八、急性肾炎427
十九、金钱癣427
二十、癫痫427
二十一、乳寒(乳房小叶增生)427
二十二、感冒427
二十三、暑天咳嗽427
二十四、涎壅痰鸣428
二十五、痰饮咳喘428
真武汤429
一、腹痛下利四肢沉重429
二、心悸水肿429
三、手足浮肿,小便难429
四、痫病左半身不遂,手足颤抖429
五、汗吐下后烦不得眠429
六、阴盛格阳证429
七、虚劳嗽利429
八、痰湿积聚水饮430
九、湿邪伤脾肿胀430
十、单腹胀430
十一、呕吐、水饮430
十二、虚寒气喘430
十三、阳虚汗出430
十四、泄泻431
十五、误汗惊悸,筋惕肉瞤431
十六、肾炎431
十七、肾盂肾炎432
十八、肺源性心脏病432
十九、风湿性心脏病432
二十、眩晕432
二十一、吐血433
二十二、喘证433
二十三、呃逆434
二十四、脑震荡后遗症434
二十五、可逆性手足紫绀症434
二十六、痹证434
二十七、白带435
二十八、哮喘435
二十九、疝痢435
甘草干姜汤435
遗尿435
干姜附子汤436
一、恶热目赤,口渴引饮436
二、下厥上竭而出血436
茯苓四逆汤436
一、大汗亡阳437
二、烦躁欲死437
五苓散437
一、瘟疫438
二、伏暑饮热438
三、伤暑表里不解438
四、暑湿注下438
五、瘴气温疟、不服水土、中酒恶心438
六、湿证、伤寒烦渴438
七、滑注口疮438
八、足跗肿439
九、烦渴吐泻439
十、呕吐439
十一、暑湿439
十二、水肿439
十三、急性肾炎440
十四、湿疹440
十五、风湿性心脏病441
十六、尿崩症441
十七、急性胃炎441
十八、酒病441
十九、淋闭442
二十、腹胀跗肿442
二十一、少腹胀442
二十二、烦渴吐泻饮水即吐442
二十三、其他442
大陷胸丸443
大陷胸汤443
一、胸背彻痛443
二、胸腹胀痛443
三、肩背强而卒死443
四、胸部如塞,热渴不饮443
五、胸闷异常444
六、少腹至心下痞满胀痛444
七、大便不通全腹痛445
三物白散445
一、肺痈445
二、喘、痫、狂445
三、喘急胸高445
四、神识昏糊,两目呆瞪445
十枣汤446
一、胸胁胀痛(悬饮)446
二、痰厥胸痛447
三、悬饮胸痛447
四、左侧胸痛448
桂枝加桂汤448
奔豚448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449
误下寒凝腹痛不大便449
四逆汤450
一、面青腹满450
二、唇青面黑,身背痛450
三、五脏中寒450
四、汗利不渴身痛450
五、阴证450
六、下利清谷腹痛450
七、伤寒变证451
八、口干舌燥451
九、腰痛452
十、卒脱452
十一、饮茶后下利452
十二、支气管肺炎452
十三、麻疹452
十四、真寒假热证453
四逆加人参汤453
一、真寒假热证453
二、麻疹收后突然腹泻454
三、慢惊风454
通脉四逆汤455
一、假热真寒456
二、手足麻痹喘急痰涌456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456
一、吐泻肢冷,汗出如雨456
二、吐泻后气阴两脱457
附子汤457
一、湿痹缓风457
二、身体挛痛457
三、水病身肿457
四、脚痛不得屈伸458
五、背屈脚挛458
六、督脉背痛458
七、不语不食458
八、嗜睡458
九、腰痛459
十、痹证459
白通汤460
白通加猪胆汁汤460
灼热咽痛,肢冷囊缩460
桃花汤460
一、下脓血不止460
二、冷痢腹痛460
三、肢厥下利460
四、伤寒寒利460
五、小儿疳泻461
六、下利如鱼脑461
七、大便溏泄欲失禁461
八、慢性菌痢461
九、急性菌痢462
十、慢性阿米巴痢疾462
十一、肠伤寒出血463
十二、子宫功能性出血463
十三、下脓血463
当归四逆汤463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463
一、手足厥寒(肢厥)463
二、冷结膀胱464
三、妇人阴缩证464
四、左胁下积块464
五、寒疝465
六、少腹久痛手足挛痛465
七、腰痛465
八、冻疮465
九、足趾紫黑溃烂465
十、休息痢465
十一、伤寒下血465
十二、头痛465
十三、虚寒身痛466
十四、厥阴腹痛466
十五、虚寒下痢466
十六、寒疝466
十七、腹胀466
十八、蚕食性角膜溃疡466
十九、四肢发冷、鼻流清涕466
二十、肩关节痛466
二十一、胆石症、肠粘连467
二十二、肠梗阻467
二十三、肢端感觉异常证467
二十四、闭塞性脉管炎467
二十五、雷诺氏病467
二十六、痛经467
二十七、子宫脱坠468
二十八、习惯性便秘468
二十九、冻伤468
三十、小儿麻痹症468
三十一、过敏性紫癜468
三十二、硬皮病468
三十三、肢冷麻痛468
三十四、指端冷麻痉挛469
三十五、嗜睡(运动性癫痫)469
半夏散及汤470
一、下利咽痛似伤(肾伤寒)470
二、霍乱腹胀470
三、喉痹不得语470
四、寒中咽痛470
牡蛎泽泻散470
水肿右胁汩汩有声471
条山先生从医记472
附录478
一、古今重量换算478
二、古今容量换算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