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系统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系统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1941967.jpg)
- 蔡向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ISBN:978751672314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系统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意义9
二、评判标准及评价指标13
(一)评判标准13
(二)评价指标15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6
(一)研究思路16
(二)研究方法17
四、创新与不足19
(一)创新之处19
(二)不足之处20
第二章 现行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及改革初衷21
一、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国际背景21
(一)福利国家养老保险出现财务危机21
(二)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和主张24
(三)养老保险财务模式优劣之争25
(四)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30
(五)以资产为本的“个人发展账户”的实践33
二、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国内背景35
(一)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缺陷36
(二)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39
(三)人口老龄化及世界银行“三支柱”体系思想的影响40
(四)统账结合模式在争议和试点中形成41
第三章 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46
一、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47
(一)早期的个人消费决定理论47
(二)生命周期假说48
(三)大数法则数理基础49
(四)代际交叠模型50
二、养老保险财务模式的数理模型及其平衡约束条件52
(一)现收现付制财务模式的数理模型及其平衡约束条件52
(二)完全积累制财务模式的数理模型及其平衡约束条件55
(三)部分积累制财务模式的数理模型及其平衡约束条件57
三、养老保险财务模式选择的依据60
(一)两种财务模式的养老契约及其基本前提60
(二)财务模式选择应考虑的现实因素61
(三)两种财务模式的帕累托效率比较65
第四章 现行制度财务层面的可持续性分析69
一、现行制度“全国统筹、现收现付”模式下的即期收支平衡分析69
(一)分析的前提和基础69
(二)“全国统筹”“现收现付”情况下的制度即期财务平衡分析71
二、现行制度“全国统筹、部分积累”模式下的即期收支平衡分析73
(一)分析的前提和基础73
(二)“做实个人账户”基础上的全国养老金财务平衡分析73
三、现行制度“省级统筹”情况下的即期财务收支平衡分析76
(一)分析的前提和基础76
(二)“无财政补贴”情况下的各省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分析78
(三)“有财政补贴”情况下的2014年各省养老金财务平衡分析81
四、基于现行制度各项财务指标变动趋势的“远期”财务平衡分析83
(一)现行制度各项财务指标发展变动情况84
(二)基于各项财务指标变动趋势的“远期”财务平衡分析85
五、基于风险预测模型的C市养老金“远期”财务可持续性案例分析86
(一)基金收入总额预测模型86
(二)基金支出总额预测模型87
(三)C市养老金支出风险预测88
第五章 现行制度设计层面的可持续性分析97
一、筹资层面的制度设计98
(一)实际激费基数缩水,致使保费征缴不足98
(二)名义缴费率偏高,反而影响保费收入102
(三)缴费年限偏短导致缴费量不足112
二、给付层面的制度设计114
(一)退休年龄偏低导致养老金给付时间偏长,制度财务负担重114
(二)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规定直接埋下了财务支付隐患118
(三)计发办法关于个人账户领取期限的规定存在财务风险119
第六章 现行制度运营管理层面的可持续性分析123
一、制度管理体制的弊端123
(一)承担管理和监督双重责任,管理缺乏效率123
(二)通道式管理存在财务安全隐患128
(三)缺乏配套政策支持129
(四)有效监督机制缺失130
二、统筹层次的弊端和负效应131
(一)养老基金无法调剂,对财政补贴需求巨大132
(二)养老负担差距较大,损害公平竞争134
(三)制度便携性差,给异地养老带来难题136
(四)机构重复设置,管理成本增大140
(五)固化的利益结构增加了提高统筹层次的难度141
三、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规制缺陷142
(一)制度规则与制度初衷相悖142
(二)制度实践证明个人账户收益有限143
第七章 制度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分析147
一、财政压力较大147
(一)本应是缴费型保险,实践中却过分依赖财政147
(二)对制度的财政补贴呈刚性增长148
(三)地方财政压力较大150
(四)未来养老金对财政的倚重更大151
(五)财政连年刚性补贴的消极影响151
二、影响“三支柱”体系建立152
(一)中外“三支柱”体系及养老金替代率的内涵152
(二)我国的“三支柱”体系154
三、制度设计不公平引起社会争议155
(一)与制度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水平差距引发不满156
(二)制度内不同地域之间的养老水平差异引发新的社会不公157
(三)制度内不同群体间的差异160
(四)制度设计不公的深远影响163
四、制约有效需求的形成164
(一)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保险制度“不够保险”是诱因164
(二)养老金待遇不高,制约有效需求165
第八章 制度目标实现程度分析167
一、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保值增值希望小167
(一)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在膨胀167
(二)个人账户基金未能实现保值增值168
(三)现行制度下,做实账户的可能性很小169
二、省级统筹多年未实现171
(一)只有少数省份近年才实行省级统筹172
(二)县市级低层次统筹的弊端172
(三)省级统筹多年难实现的原因173
三、预期目标替代率未能实现且逐年降低173
(一)目标替代率没有实现,且逐年下降174
(二)养老金替代率低于国际警戒线,“保基本”目标未实现175
(三)现行养老待遇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176
第九章 制度改进措施的可操作性分析179
一、转制成本仍无解决良策179
(一)隐性债务规模仍无定论179
(二)国有资产变现难以一蹴而就181
(三)发行长期国债风险巨大182
二、延长退休年龄一时还难以操作185
(一)是否应该延退还处于争议阶段185
(二)何时和如何延退也无定论187
(三)即使延迟退休操作起来也有难度189
三、放宽基金投资政策仍不具备条件189
(一)国内金融资本市场至今还不成熟190
(二)个人账户基金碎片化不具备集中投资运作的条件190
(三)投资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是一种无奈选择191
四、扩大覆盖面遭遇制度环境障碍191
(一)扩面理论上有空间191
(二)实践中扩面能力有限192
(三)扩面增速已有回落迹象193
五、提高统筹层次仍处于多方博弈阶段195
(一)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公共物品”属性195
(二)养老保险财政补贴责任分担问题196
第十章 现行制度缺乏可持续性的根源198
一、转制成本的消解政策199
(一)对转制成本认识不足,政策效果有待商榷199
(二)转制成本制度内消化,打破现行制度的理想状态201
二、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202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宏观指导思想202
(二)“小马拉大车”的制度厚望204
(三)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的短视204
三、制度改革的初衷与实践205
(一)改革初衷:“实账积累”的统账结合,个人账户要做实205
(二)制度实践:“空账”运行的统账结合,个人账户未做实207
四、个人账户的产权问题208
(一)个人对个人账户只拥有“期权”208
(二)个人账户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知情权受限209
(三)个人监督缺失,不能很好规避个人账户风险209
五、统筹层次问题210
(一)各地养老基金无法调剂210
(二)对财政补贴需求巨大211
(三)负效应影响深远211
(四)统筹层次难以提升原因212
第十一章 理论溯源与创新:部分积累与统账结合再认识214
一、部分积累是理想与现实的融合214
(一)有效吸收了各种养老保险理论的合理内核214
(二)融合了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价值取向的诸多诉求215
二、统账结合在理想与现实间存在偏差216
(一)部分积累制与统账结合的关系216
(二)关于部分积累与统账结合的不同理解和实践218
三、养老保险模式的创新与拓展220
(一)养老保险模式的类型220
(二)各种模式间的地位和关系221
(三)不同模式的匹配构成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222
(四)养老保险模式最新的可能性组合224
四、重构养老保险制度的理性思考225
(一)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理解和认识225
(二)关于养老金可持续性改革的深刻反思226
(三)关于现行制度改革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认识228
(四)构建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228
第十二章 现行制度运行的当前及远期宏观环境分析231
一、政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31
(一)执政理念和主流价值取向与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建构理念一致231
(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是社会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32
(三)清晰的政治目标给养老保险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33
二、经济环境:较为严峻的状态依然存在233
(一)内需驱动型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233
(二)储蓄率过高、投资效率偏低问题仍待破解235
(三)经济仍可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240
三、文化环境:国民储蓄自保传统依然强劲241
(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241
(二)储蓄自保心理日益强化243
四、社会环境: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244
(一)老龄化的社会发展态势244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245
(三)社会总抚养比增长迅速246
第十三章 “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是现实的理性选择250
一、“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是现实约束下的理性选择250
(一)养老保险改革的现实国情约束250
(二)“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是现实国情约束下的选择251
(三)“实账积累”的统账结合可作为未来条件成熟后的选项254
二、“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理论诠释及可持续性分析256
(一)“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理论诠释256
(二)“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收支平衡估析258
三、“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制度功效分析261
(一)转制成本低且可有效规避重大风险261
(二)便携性增强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制度覆盖率264
(三)缴费率易降低,从而增强缴费激励264
(四)制度更公平且整合更便利266
四、“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风险预估267
(一)名义个人账户收益风险268
(二)基金储备风险268
(三)基金安全和效率损失风险268
五、“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有效实施的政策建议269
(一)建立名义账户缺口专项基金,逐渐消解原转制成本270
(二)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体制,保证基金收益271
(三)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确缴费工资基数272
(四)完善征缴体系,加大征缴力度,确保保费足额按时征缴272
(五)实行“小步渐进”的“弹性退休”方案,逐步提高退休年龄273
(六)直接将统筹层次提高到全国统筹274
第十四章 战略构想与“双轨制”问题回应275
一、“社会统筹+个人发展账户”的战略构想275
(一)“以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的吸引力276
(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的启发276
(三)“社会统筹+个人发展账户”的整体思路278
二、关于养老金“双轨制”问题的现实回应281
(一)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及“双轨制”一些本质问题的认识282
(二)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的现实回应287
参考文献292
后记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