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陕西中医药史话 中英文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陕西中医药史话 中英文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9/31940793.jpg)
- 康兴军,辛智科主编;侯冠辉主译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56056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史-陕西省-汉、英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陕西中医药史话 中英文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陕西古代的医药卫生2
第一节 先秦与秦汉时期的陕西中医药2
一、陕西原始社会的医药卫生2
二、黄帝与医学的起源3
三、岐伯与《黄帝内经》5
四、神农氏与《神农本草经》7
五、秦国良医8
六、扁鹊在秦国9
七、秦代宫廷的几项卫生设施20
八、秦代方士和汉代气功大师王仲都12
九、“口不二价”的韩康13
十、西汉时期长安的医学盛况13
十一、仓公遭诬告,冤狱在长安15
十二、张骞对中外医药交流的突出贡献16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陕西中医药18
一、两位投奔长安的南朝医生18
二、巢元方及其《诸病源候论》19
三、类注《黄帝内经》的医家杨上善22
四、针灸学家甄权与甄立言23
五、唐初长安名医家24
六、“药王”孙思邈25
七、孙思邈对茯苓的认识与应用27
八、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29
九、“药圣”韦慈藏31
十、唐代的炼丹术和制药化学32
十一、相信药物,反对迷信的王焘34
十二、王冰与《黄帝内经素问注》36
十三、唐代食疗专家孟诜36
十四、大秦寺与中医药38
十五、《外台秘要》在医学史上的贡献39
十六、蔺道人和他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1
十七、起死回生的梁革42
十八、唐代长安与西藏的医药交流43
十九、唐代陕西与国外的医药交流44
二十、唐代皇家医学院——太医署46
二十一、唐代长安药商宋清47
二十二、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49
二十三、金针拨障术与古代眼科手术50
二十四、陈藏器与《本草拾遗》51
二十五、五代时长安脉学名家杜光庭52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陕西中医药54
一、脾胃病学家李杲54
二、寇宗奭与《本草衍义》56
三、杏林的故事58
四、茯茶与中医养生59
五、宋代墓壁画内容丰富,中医药题材首现60
六、王重阳与中医养生62
七、元代陕西名医武天锡63
八、明代秦王府医学家王经64
九、明代两位活动在陕西的医家65
十、明代关中鸿儒大医武之望67
十一、伤寒名家陈尧道68
十二、清代小儿痘疹专家刘企向70
十三、清末汉中名医孙沛71
第二章 古代的医药遗迹与遗物73
第一节 医药遗迹73
一、耀县的药王山73
二、陕西的药方碑74
三、华山石刻药方75
四、朝邑经验良方77
五、华清池和陕西温泉78
六、从法门寺的一通碑石看我国古代佛寺的洗浴卫生79
七、清代秦腔药物剧《百药图》81
八、唐代“病坊”与泾阳“养济院”83
九、太白山几件珍贵的医药卫生文物84
十、陕西中医药文物简介87
十一、陕西的医药历史纪念地89
第二节 古代药店与药物92
一、西安的古药店92
二、周至广育堂的痧药93
三、韩城姚庄坡东汉墓出土的薄荷、薏苡和枣核94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卫生98
一、陕西最早的红色医院——绥清医院99
二、陕甘宁边区国医研究会99
三、陕甘宁边区中西医药研究会99
四、陕甘宁边区的中西医合作工作100
五、中国合作医疗的先行者——李常春101
六、陕甘宁边区保健药社和卫生合作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记保健药社和卫生合作社的几件珍贵革命文物104
七、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的中医事业112
第四章 陕西近现代的医药卫生113
一、秦中杰士焦易堂与国医馆113
二、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114
三、陕西著名医家米伯让115
四、中国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116
五、国医大师郭诚杰119
六、电针与针麻121
七、太白山中草药和草医122
八、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概况(一)123
九、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概况(二)125
十、陕西中医学校的兴办(1952—1959)127
参考文献353
后记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