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绿色建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绿色建筑](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0176902.jpg)
- 饶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 ISBN:978780242238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26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543页
- 主题词:建筑工程-无污染技术-建筑师-终生教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绿色建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绿色建筑的科学研究2
第一节 绿色建筑的阐述2
1.1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
1.2 绿色建筑概念的发展3
1.2.1 政府的行动4
1.2.2 社会团体的解读5
1.2.3 规划师、建筑师等专家学者的探索与实践5
1.3 绿色建筑概念的内涵与释义6
1.3.1 绿色建筑概念的内涵6
1.3.2 绿色建筑概念的释义7
1.4 绿色建筑的目标及实践原则8
第二节 绿色建筑的科学体系10
2.1 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0
2.1.1 规划、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10
2.1.2 生态观念的误用11
2.2 绿色建筑的科学体系12
2.2.1 科学规划与绿色建筑的关系12
2.2.2 科学的生态规划作为绿色建筑的前提12
2.2.3 绿色建筑的科学体系13
2.3 绿色建筑的体系构成14
2.3.1 绿色建筑的体系构成14
2.3.2 绿色建筑的学科构成15
2.3.3 建构绿色建筑的技术系统15
2.4 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17
2.4.1 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的建立原则17
2.4.2 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17
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生态策略设计22
第一节 绿色建筑的生态体系设计22
1.1 城乡生态系统中的绿色建筑22
1.1.1 城市生态系统24
1.1.2 乡村生态系统28
1.2 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构成28
1.2.1 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28
1.2.2 绿色建筑生态系统构成与特点28
1.3 绿色建筑的生态体系设计30
1.3.1 基于城市生态规划的绿色建筑的体系设计30
1.3.2 绿色建筑的生态体系设计30
第二节 绿色建筑的生态策略设计32
2.1 绿色建筑的生态策略设计32
2.2 绿色建筑能源的生态策略设计33
2.2.1 绿色建筑的能源系统33
2.2.2 绿色建筑能源的生态策略设计33
2.3 绿色建筑植物系统的生态策略设计35
2.3.1 绿色建筑的植物系统35
2.3.2 绿色建筑植物系统的生态策略设计36
2.4 绿色建筑水系统设计的生态策略37
2.4.1 绿色建筑的水系统37
2.4.2 绿色建筑水环境系统的生态策略设计39
2.5 绿色建筑风环境的生态策略设计40
2.5.1 绿色建筑的风系统40
2.5.2 绿色建筑风环境的生态策略设计41
2.6 绿色建筑光环境的生态策略设计42
2.6.1 绿色建筑的光环境42
2.6.2 绿色建筑光环境的生态策略设计42
2.7 绿色建筑声环境的生态策略设计42
2.7.1 绿色建筑的声环境42
2.7.2 绿色建筑声环境的生态策略设计44
2.8 绿色建筑生态交通道路系统的策略设计44
2.8.1 绿色建筑生态交通道路系统44
2.8.2 绿色建筑生态交通道路系统的策略设计44
第三节 绿色建筑的选址46
3.1 绿色建筑选址的原则46
3.2 绿色建筑选址对城市环境的要求47
第三章 绿色建筑功能系统设计52
第一节 绿色建筑的能源利用与设计52
1.1 绿色建筑能源的功能系统设计53
1.1.1 绿色建筑的系统节能设计53
1.1.2 绿色建筑设备的系统节能54
1.2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手段56
1.2.1 太阳能56
1.2.2 地热能60
1.2.3 生物质能64
1.2.4 风能67
1.3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设计方法69
1.3.1 太阳能利用的设计方法69
1.3.2 地热能利用的设计方法92
1.3.3 风能利用的设计方法96
1.4 案例分析99
1.5 能源规划110
1.5.1 我国能源规划的概况110
1.5.2 能源规划指标体系111
1.5.3 能源规划数据处理114
1.5.4 城市能源规划117
1.5.5 建筑物能源规划135
1.5.6 城市能源规划工具介绍137
第二节 绿色建筑的植物系统设计与组织142
2.1 绿色建筑植物系统的基本概念142
2.1.1 绿色建筑植物系统的生态功能142
2.1.2 植物系统的心理学作用与保健功能146
2.1.3 植物系统具有良好的景观功能和文化功能146
2.2 绿色建筑场地植物系统的设计与组织147
2.2.1 绿色建筑场地植物系统配置的原则148
2.2.2 绿色建筑场地植物系统的设计方法149
2.2.3 绿色建筑场地植物系统的景观设计153
2.2.4 场地植被种植的具体技术手段154
2.2.5 案例155
2.3 绿色建筑的植物系统设计158
2.3.1 屋顶绿化159
2.3.2 绿色建筑的外墙绿化173
2.3.3 室内植物系统组织与设计179
第三节 绿色建筑的生态水资源利用与设计194
3.1 绿色建筑水环境的基本概念194
3.2 绿色建筑水环境的规划纲领195
3.2.1 绿色建筑水环境规划总原则195
3.2.2 绿色建筑水环境规划与设计方法195
3.3 绿色建筑中雨水收集与利用197
3.3.1 绿色建筑中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基本理念及方法197
3.3.2 绿色建筑雨水收集与利用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198
3.3.3 绿色建筑中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经济性217
3.3.4 绿色建筑雨水利用案例217
3.4 绿色建筑中的污水处理223
3.4.1 绿色建筑中的污水处理概述223
3.4.2 单元工艺概述224
3.4.3 几种常用的再生水处理工艺流程225
3.4.4 绿色建筑中的再生水利用226
第四节 绿色建筑的风环境组织与设计228
4.1 室外风环境228
4.1.1 室外风环境的设计目标228
4.1.2 室外风环境的预测方法230
4.1.3 室外风环境的基本理论230
4.1.4 室外风环境的设计策略232
4.1.5 室外风环境的设计案例235
4.2 室内风环境235
4.2.1 室内通风的目标235
4.2.2 室内风环境的设计原理239
4.2.3 自然通风的设计策略244
4.2.4 机械通风257
4.2.5 室内通风的综合设计案例265
第五节 绿色建筑的光环境组织与设计272
5.1 绿色建筑光环境常用概念及原理272
5.1.1 绿色建筑光环境的重要意义272
5.1.2 绿色建筑光环境的基础概念及原理272
5.1.3 绿色建筑视觉与光环境质量评价275
5.2 绿色建筑光环境的设计方法278
5.2.1 昼光照明278
5.2.2 人工光照明设计288
5.3 绿色建筑光环境技术手段294
5.3.1 主动式天然采光294
5.3.2 人工光照明技术手段297
5.4 工程案例307
5.4.1 户外照明应用案例307
5.4.2 建筑天然光采光案例310
第六节 绿色建筑的声环境组织与设计314
6.1 区域声环境314
6.1.1 声景观314
6.1.2 区域噪声的来源与危害315
6.1.3 区域声环境设计策略317
6.2 建筑声环境321
6.2.1 建筑中的声环境设计要点321
6.2.2 建筑中的噪声控制技术手段323
6.2.3 建筑室内音质设计和评价334
第七节 场地的生态道路交通系统的组织与设计348
7.1 生态道路交通系统的理念348
7.1.1 场地生态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理念348
7.1.2 实施生态型道路规划设计的步骤349
7.2 场地道路系统的生态策略的原则349
7.2.1 整体原则349
7.2.2 开放原则349
7.2.3 交通便利便捷原则349
7.2.4 生态原则350
7.3 场地道路系统的空间及景观规划设计350
7.3.1 生态道路系统的路网层级350
7.3.2 绿地系统布置351
7.4 步行空间的创造351
7.4.1 宜人的步行空间对绿色道路交通系统的功能性及社会性意义351
7.4.2 步行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351
7.4.3 地块步行空间规划的设计思想352
7.5 交通抑制管理及措施353
7.5.1 交通抑制措施的目的与对象353
7.5.2 进行交通抑制措施的策略353
第八节 绿色建筑的智能化356
8.1 智能建筑的内涵及特点356
8.1.1 智能建筑的出现与发展356
8.1.2 智能建筑的内涵357
8.1.3 智能建筑的特点357
8.2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相互关系358
8.2.1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关系358
8.2.2 绿色建筑对智能化与信息化的需求358
8.2.3 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358
8.3 智能、绿色建筑一体化发展360
8.3.1 国际智能系统融入绿色建筑的发展360
8.3.2 我国智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特点361
8.3.3 我国智能与绿色建筑一体化实施的战略问题361
8.4 绿色建筑智能集成控制系统研究案例——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发展园区生态办公示范楼363
8.4.1 项目技术集成体系介绍363
8.4.2 智能集成控制系统研究365
8.4.3 集成控制管理平台366
第九节 绿色建筑的空气污染防治及生活垃圾处理368
9.1 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368
9.1.1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技术368
9.1.2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监测371
9.1.3 绿色建筑室内空气污染防治案例373
9.2 绿色建筑的生活垃圾处理377
9.2.1 生活垃圾概述377
9.2.2 生活垃圾处置国内外研究现状377
9.2.3 绿色建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分析381
第四章 绿色建筑材料系统的构成与应用388
第一节 绿色建筑与绿色材料388
1.1 绿色材料的几个相关概念及材料388
1.1.1 环境材料388
1.1.2 生命周期评价(LCA)388
1.1.3 新材料的生态设计389
1.1.4 其他相关概念389
1.2 国内外绿色建材的发展390
1.3 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391
1.4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材料391
第二节 绿色建筑常规材料的优化选型394
2.1 生态水泥及混凝土394
2.1.1 生态环境友好型水泥394
2.1.2 高混合材掺量水泥394
2.1.3 低钙型水泥395
2.1.4 地质聚合物水泥395
2.1.5 再生混凝土395
2.1.6 植被混凝土395
2.1.7 透水性混凝土395
2.1.8 吸音混凝土396
2.2 新型玻璃397
2.2.1 着色板玻璃397
2.2.2 不反光玻璃397
2.2.3 保温节能玻璃397
2.2.4 音响功能玻璃397
2.2.5 新型热反射玻璃398
2.2.6 高性能隔热玻璃398
2.2.7 高性能隔热复层玻璃398
2.2.8 调光玻璃398
2.2.9 隔音隔热玻璃398
2.2.10 电磁屏蔽玻璃398
2.2.11 抗菌自洁玻璃398
2.2.12 光电转换玻璃398
2.2.13 聚光玻璃399
2.2.14 泡沫玻璃399
2.2.15 多功能复合建筑玻璃399
2.3 陶瓷399
2.3.1 回收硅质细砂制造陶瓷399
2.3.2 一氧化钛瓷砖可防楼宇灰尘399
2.3.3 蓄光磁砖400
2.3.4 负离子环保陶瓷400
2.4 墙体材料401
2.4.1 内保温外墙401
2.4.2 外保温外墙401
2.4.3 中空夹芯复合墙体401
2.4.4 五防高强轻体墙板(WFQ-B)401
2.4.5 “沃德”新型环保墙板——打造建材品牌,发展墙改事业402
2.4.6 新型太阳能建材板402
2.4.7 EVE轻质复合墙板402
2.5 涂料403
2.5.1 环保型纳米抗菌材料复合杀菌内墙乳胶漆403
2.5.2 纳米孔超级绝热涂料403
2.5.3 纳米氧化铟锡透明隔热涂料403
2.5.4 节能涂料404
2.5.5 纳米复合多功能涂料404
2.5.6 纳米银抗菌内墙涂料404
2.5.7 新型多功能纳米组装无机抗菌剂404
2.5.8 建筑外装饰用水性光催化剂涂料404
2.5.9 超低污染型水性氟树脂涂料404
2.5.10 可监测建材的新型智能涂料404
2.6 金属复合装饰板405
2.6.1 铝塑复合板405
2.6.2 蜂窝板406
2.6.3 铝合金波纹板407
2.6.4 钛锌板407
2.6.5 金属中空复合板408
2.6.6 遮阳板409
2.7 节能门窗410
2.7.1 塑料门窗410
2.7.2 铝木复合门窗410
2.7.3 玻璃钢门窗410
2.8 窗用节能薄膜411
2.9 环保节能灌溉系统411
2.9.1 开闭式微孔环保节能管411
2.9.2 绿色环保给水管材411
2.10 微晶玻璃花岗岩413
第三节 绿色建筑循环再生材料的选型应用414
3.1 HB(环保)复合板——利用包装材料再循环制造的绿色建材414
3.2 利用聚苯乙稀(P.S.)生产人造木材416
3.3 再生集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416
3.4 废玻璃的利用416
3.4.1 玻晶砖416
3.4.2 新型建材417
3.4.3 用废玻璃和粉煤灰生产微晶玻璃417
3.5 生泰砂基透水砖417
3.6 废纸的利用418
3.7 废弃物的利用418
第四节 绿色建筑乡土材料的选型应用420
4.1 麦秸板420
4.2 以秸秆和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绿色建材——硅钙秸秆轻体墙板420
4.3 石膏蔗渣板421
4.4 草砖房421
4.5 稻壳生产的建材421
4.5.1 稻壳砖421
4.5.2 稻壳轻质混凝土421
4.5.3 稻壳水泥421
4.5.4 稻壳防水材料422
4.5.5 稻壳绝热耐火砖422
4.5.6 稻壳涂料422
第五节 绿色建筑特殊功能材料的选型应用424
5.1 KaPo冷冻天花板空调系统424
5.2 多孔泡沫金属424
5.2.1 泡沫金属的结构及性能研究425
5.2.2 泡沫铝425
5.3 能自洁的新型建材426
5.4 隔音材料426
5.5 产生负离子的材料427
5.6 净化空气材料427
5.7 可以“吃掉”有害气体的新型建材427
第六节 绿色建筑的植物材料的选型应用428
6.1 水泥木丝板428
6.2 利用农植物剩余物与工业废渣制造无毒、无污染、轻质、多功能的建筑板材428
6.2.1 水泥刨花板428
6.2.2 石膏刨花板与矿渣刨花板428
6.3 植物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429
6.3.1 木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429
6.3.2 麻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430
6.3.3 竹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430
6.3.4 椰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430
6.3.5 其他植物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430
第七节 绿色建材的发展方向432
7.1 向具有功能多样性和综合性的建筑材料发展432
7.1.1 绿色健康建筑材料432
7.1.2 节能建筑材料432
7.1.3 舒适性建筑材料433
7.2 向具有全寿命周期经济性的建筑材料发展433
7.2.1 自重轻材料433
7.2.2 高性能材料433
7.2.3 地产材料433
7.3 向具有可循环再生利用性的建筑材料发展434
7.4 向高新技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434
第五章 绿色建筑的生态化改造与生态修复438
第一节 生态修复的概念438
1.1 生态修复的定义438
1.1.1 环境污染的定义438
1.1.2 生态修复的定义439
1.1.3 生态修复的类型439
1.2 退化、受损生态系统439
1.2.1 退化、受损生态系统的定义439
1.2.2 退化、受损生态系统的成因440
1.3 退化、受损生态系统的类型440
1.4 生态修复的内涵441
1.4.1 生态修复的目标441
1.4.2 生态修复的层次441
1.4.3 生态修复的程序441
第二节 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444
2.1 物理修复技术444
2.1.1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444
2.1.2 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444
2.1.3 固化/稳定化土壤修复技术444
2.2 化学修复技术444
2.3 生物修复技术446
2.3.1 微生物修复446
2.3.2 动物修复446
2.3.3 植物修复446
2.4 生态修复技术447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修复的相关法规449
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49
3.1.1 美国场地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449
3.1.2 美国场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程序449
3.2 生态修复的相关法规450
3.2.1 美国450
3.2.2 欧洲450
3.2.3 中国452
3.3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451
3.3.1 环境质量评价451
3.3.2 环境影响评价453
3.3.3 环境的风险评价453
第四节 生态修复的类型与对象456
4.1 棕地修复456
4.2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460
4.2.1 矿区废弃地地形地貌恢复技术460
4.2.2 矿区废弃地土壤系统修复技术461
4.2.3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465
4.3 城市污染工业用地的生态修复467
4.3.1 问题的提出467
4.3.2 城市污染工业用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467
4.3.3 城市工业用地污染状况468
4.3.4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468
4.3.5 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模式469
4.3.6 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方法470
4.4 生态修复的对象471
4.4.1 土壤系统的生态修复471
4.4.2 水体系统的生态修复472
4.4.3 植被系统的生态修复475
第五节 建筑环境生态修复的实践477
5.1 国外生态修复的实践477
5.2 中国生态修复的实践478
5.2.1 大庆油田478
5.2.2 上海世博会483
第六节 建筑的生态化改造485
6.1 建筑生态化改造的意义485
6.2 实现建筑生态化改造的技术可能性485
6.3 生态化改造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486
6.4 建筑生态化改造的实践案例487
6.5 建筑生态化改造的经济效益分析488
第六章 绿色建筑评估与经济性492
第一节 绿色建筑评估492
1.1 绿色建筑评估工具492
1.1.1 绿色建筑评估机制492
1.1.2 国外评估系统的比较494
1.1.3 实例评估的比较结果502
1.1.4 小结504
1.2 中国绿色建筑标准编制的实践504
1.2.1 中国的绿色建筑设计工具504
1.2.2 中国绿色建筑标准的编制506
1.2.3 北京奥运会绿色建筑标准(GOBAS)的编制507
1.2.4 浙江省绿色建筑标准的编制509
第二节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514
2.1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内涵514
2.2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特征514
2.2.1 外部效应514
2.2.2 时间效应515
2.3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516
2.3.1 节能的经济性评价516
2.3.2 节水的经济性评价517
2.3.3 节材的经济性评价519
2.3.4 节地的经济性评价520
2.3.5 健康室内环境的经济性评价521
2.4 绿色建筑经济性的技术策略523
2.4.1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技术策略选择的经济学原理523
2.4.2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价值特征524
2.4.3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