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养生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养生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1797994.jpg)
- 刘占文,马烈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619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6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08页
- 主题词:养生(中医)-双语教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养生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医养生学基础3
1 绪论3
1.1 养生与养生学的概念3
1.2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4
1.2.1 整体动态4
1.2.2 和谐适度4
1.2.3 综合调摄5
1.2.4 适应广泛5
1.3 中医养生学的时代意义5
1.3.1 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改变6
1.3.2 社会竞争的激烈6
1.3.3 治疗环节的前移6
1.4 学习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方法和要求6
1.4.1 任务6
1.4.2 方法和要求7
2 中医历代养生思想精要8
2.1 上古时期——起源8
2.1.1 膳食养生的起源8
2.1.2 环境养生的起源9
2.1.3 针灸按摩和导引吐纳术的起源9
2.2 先秦时期——争鸣9
2.2.1 周易10
2.2.2 道家10
2.2.3 儒家11
2.2.4 《黄帝内经》12
2.3 汉唐时期——形成12
2.3.1 《神农本草经》13
2.3.2 王充13
2.3.3 张仲景13
2.3.4 华佗13
2.3.5 孙思邈13
2.3.6 释家(佛家)14
2.3.7 其他14
2.4 宋元时期——完善14
2.4.1 老年医学的不断完善15
2.4.2 医药养生方法日臻完善15
2.4.3 丰富多彩的饮食养生16
2.4.4 “金元四大家”对养生学的影响16
2.5 明清时期——弘扬17
2.5.1 养生重“命门”和“宝精”说18
2.5.2 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18
2.5.3 动静结合养生19
2.5.4 导引武术健身19
2.5.5 重视老年颐养20
2.6 近代当代——发展20
3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22
3.1 生命观22
3.1.1 生命的物质观22
3.1.2 生命的运动变化观24
3.2 寿夭观25
3.2.1 先天禀赋25
3.2.2 后天因素26
3.3 健康观27
3.3.1 中医健康说27
3.3.2 现代健康说29
4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与原则31
4.1 基本养生观点31
4.1.1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31
4.1.2 形神合一的生命观34
4.1.3 动静互涵的运动观35
4.1.4 和谐平衡的达生观37
4.1.5 正气为本的预防观39
4.2 审因施养40
4.2.1 因时施养41
4.2.2 因人施养41
4.2.3 因地施养41
4.3 全面调养,持之以恒42
4.3.1 合理调养42
4.3.2 持之以恒43
中篇 常用中医养生方法43
5 心性养生法46
5.1 修性养神47
5.1.1 清静养神47
5.1.2 养性修德47
5.1.3 怡养性情48
5.1.4 四气调神50
5.2 不良情志的调摄51
5.2.1 节制法52
5.2.2 宣泄法53
5.2.3 疏导法54
5.2.4 转移法54
5.2.5 情志制约法56
6 饮食养生59
6.1 饮食养生的作用59
6.1.1 扶正补虚59
6.1.2 泻实祛邪59
6.1.3 防病益寿60
6.2 饮食养生的原则60
6.2.1 全面膳食60
6.2.2 合理搭配61
6.2.3 辨证施膳62
6.2.4 饮食有节62
6.2.5 饮食卫生63
6.2.6 饮食禁忌64
6.3 进食、食后保健64
6.3.1 进食保健64
6.3.2 食后保健65
6.4 科学饮茶、饮酒65
6.4.1 合理饮茶65
6.4.2 适量饮酒67
6.5 药膳介绍67
7 环境、起居养生72
7.1 环境养生72
7.1.1 顺应地理环境72
7.1.2 适应居处环境74
7.1.3 改善居室环境75
7.1.4 风水理论与养生77
7.2 起居养生77
7.2.1 起居有常78
7.2.2 劳逸适度78
7.2.3 睡眠有节79
7.2.4 二便正常81
8 房事养生83
8.1 房事与健康83
8.2 房事养生原则84
8.3 房事养生方法85
8.3.1 合房讲究卫生85
8.3.2 行房节欲有度86
8.3.3 提倡婚育适龄86
8.3.4 适当独宿颐养87
8.3.5 自重节操87
8.4 房事禁忌87
8.4.1 环境不当禁房事87
8.4.2 酒后禁房事87
8.4.3 七情过激禁房事88
8.4.4 病期劳伤禁房事88
8.4.5 妇女“三期”禁房事88
9 运动养生90
9.1 传统健身术的健身原则和要求90
9.1.1 强调动静结合90
9.1.2 提倡持之以恒90
9.1.3 坚持运动适度91
9.1.4 循序渐进91
9.1.5 运动锻炼,因时制宜91
9.1.6 运动项目,因人制宜91
9.2 传统健身术的形式举例92
9.2.1 太极拳92
9.2.2 五禽戏93
9.2.3 八段锦94
9.2.4 易筋经95
9.2.5 散步95
9.2.6 健身球96
10 休闲养生97
10.1 休闲养生的意义97
10.2 休闲养生的方法98
10.2.1 琴棋书画98
10.2.2 音乐舞蹈100
10.2.3 花木园艺101
10.2.4 垂钓旅游102
11 沐浴养生105
11.1 水浴105
11.1.1 水浴的作用105
11.1.2 水浴的分类与使用方法105
11.2 药浴107
11.2.1 药浴的历史源流107
11.2.2 药浴的作用108
11.2.3 药浴的方法109
11.2.4 药浴的注意事项110
11.2.5 常用药浴方举例110
11.3 其他浴110
11.3.1 砂浴110
11.3.2 泥浆浴111
12 药物养生112
12.1 药物养生机理112
12.1.1 平衡阴阳112
12.1.2 预防在先112
12.2 药物养生原则113
12.2.1 调补脾肾113
12.2.2 贵在中和113
12.2.3 滋补得当113
12.2.4 剂量宜小114
12.3 延年益寿的中药114
12.3.1 常用的补气中药114
12.3.2 常用的补血中药117
12.3.3 常用的补阴中药119
12.3.4 常用的补阳中药121
12.4 延年益寿方剂举例122
13 针灸、推拿养生127
13.1 针刺养生127
13.1.1 针刺养生的作用127
13.1.2 针刺养生的方法128
13.1.3 针刺养生常用腧穴129
13.2 灸法养生129
13.2.1 灸法养生的作用130
13.2.2 灸法养生的方法130
13.2.3 灸法养生常用腧穴131
13.3 推拿养生132
13.3.1 推拿养生的作用132
13.3.2 推拿养生的方法133
14 气功养生134
14.1 气功养生基础理论134
14.1.1 养生机理134
14.1.2 练功原则135
14.2 常用气功养生方法136
14.2.1 单式气功养生法136
14.2.2 常用复式气功养生法139
下篇 养生实践指导141
15 体质养生141
15.1 中医体质的基本概念141
15.2 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142
15.2.1 先天因素142
15.2.2 后天因素142
15.2.3 环境因素143
15.3 体质的生理特点144
15.3.1 体质与年龄的关系144
15.3.2 体质与性别的关系145
15.3.3 特禀体质的特点146
15.4 体质类型和特征146
15.4.1 平和体质146
15.4.2 气虚体质147
15.4.3 阳虚体质147
15.4.4 血虚体质147
15.4.5 阴虚体质148
15.4.6 痰湿体质148
15.4.7 湿热体质148
15.4.8 气郁体质149
15.4.9 瘀血体质149
15.4.10 特禀体质150
15.5 不同体质的养生保健150
15.5.1 平和体质的调养150
15.5.2 气虚体质的调养152
15.5.3 阳虚体质的调养153
15.5.4 血虚体质的调养154
15.5.5 阴虚体质的调养154
15.5.6 痰湿体质的调养156
15.5.7 湿热体质的调养156
15.5.8 气郁体质的调养157
15.5.9 瘀血体质的调养159
15.5.10 特禀体质的调养160
16 因人养生162
16.1 胎孕养生162
16.1.1 养胎162
16.1.2 胎教164
16.2 婴幼儿调护164
16.2.1 谨慎饮食,固护脾胃165
16.2.2 谨避寒暑,固护肺卫165
16.2.3 护养肾气,促进发育166
16.3 儿童养生166
16.3.1 饮食调养166
16.3.2 体格锻炼166
16.3.3 性格培养166
16.4 青少年养生166
16.4.1 心性养生167
16.4.2 饮食调摄167
16.4.3 运动锻炼167
16.5 中年养生168
16.5.1 静养心神,平和心态168
16.5.2 劳逸适度,切勿过劳168
16.5.3 起居有常,节欲保精168
16.5.4 饮食药饵,防止早衰169
16.6 老年养生169
16.6.1 知足谦和,调和情志169
16.6.2 合理膳食,适度锻炼170
16.6.3 起居调摄,合理用药170
16.7 女性养生171
16.7.1 经期保健171
16.7.2 妊娠期保健171
16.7.3 产褥期保健171
16.7.4 哺乳期保健172
16.7.5 更年期保健173
16.8 脑力劳动者保健173
16.8.1 科学用脑174
16.8.2 食用补脑明目食物174
16.8.3 运动按摩保健174
16.9 体力劳动者保健174
16.9.1 平衡肢体174
16.9.2 调节膳食175
17 四时养生176
17.1 四时养生原则176
17.1.1 顺应四时养生的意义176
17.1.2 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177
17.2 春季养生178
17.2.1 起居调养178
17.2.2 情志调养179
17.2.3 饮食调养180
17.2.4 运动锻炼181
17.3 夏季养生181
17.3.1 起居调养182
17.3.2 情志调养183
17.3.3 饮食调养184
17.3.4 运动锻炼185
17.4 秋季养生186
17.4.1 起居调养186
17.4.2 情志调养187
17.4.3 饮食调养188
17.4.4 运动锻炼188
17.5 冬季养生189
17.5.1 起居调养189
17.5.2 情志调养191
17.5.3 饮食调养191
17.5.4 运动锻炼192
18 特定部位的护养194
18.1 口腔护养194
18.1.1 固齿保健法194
18.1.2 唾液保健法196
18.2 颜面护养197
18.2.1 面部按摩198
18.2.2 针灸美容198
18.2.3 饮食美容198
18.2.4 药物美容199
18.2.5 气功美容199
18.2.6 心理美容199
18.3 头发护养200
18.3.1 梳理、按摩200
18.3.2 合理洗发200
18.3.3 饮食健发201
18.3.4 药物美发201
18.4 眼睛护养202
18.4.1 运目保健202
18.4.2 按摩健目203
18.4.3 闭目养神203
18.4.4 导引健目203
18.4.5 饮食养目204
18.4.6 药物养目204
18.5 耳的护养204
18.5.1 耳勿极听204
18.5.2 按摩健耳205
18.5.3 切忌掏耳205
18.5.4 药枕保健205
18.5.5 防病护耳206
18.5.6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06
18.6 鼻的护养206
18.6.1 “浴鼻”锻炼206
18.6.2 按摩健鼻206
18.6.3 药物健鼻207
18.7 颈椎护养207
18.7.1 端正坐姿207
18.7.2 功能锻炼208
18.7.3 合理用枕208
18.7.4 推拿按摩208
18.7.5 预防保健208
18.8 手足护养209
18.8.1 手的护养209
18.8.2 足的护养210
18.9 胸背腰腹保健护养211
18.9.1 胸部保健护养211
18.9.2 背部保健护养211
18.9.3 腰部保健护养212
18.9.4 腹部保健护养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