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应考必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应考必读](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1797577.jpg)
- 郭霞珍,马淑然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0642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医学院校-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应考必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目的要求】1
【内容图表解】1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形成和发展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
【重点难点】3
【难词注音及解释】6
【自测提示】8
A型题8
B型题11
D型题12
X型题12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5
【目的要求】15
【内容图表解】15
第一节 精气学说15
一、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15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6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6
第二节 阴阳学说1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7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8
第三节 五行学说20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20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3
【重点难点】24
【难词注音及解释】29
【自测提示】33
A型题33
B型题37
K型题38
D型题41
X型题42
第二章 藏象45
【目的要求】45
【内容图表解】45
概说45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45
二、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46
三、脏腑的名称与分类47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49
第一节 五脏49
一、心49
二、肺53
三、脾58
四、肝61
五、肾66
第二节 六腑70
一、胆70
二、胃71
三、小肠73
四、大肠73
五、膀胱74
六、三焦75
第三节 奇恒之腑76
一、脑76
二、髓77
三、骨77
四、脉78
五、女子胞78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8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80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86
三、六腑之间的关系87
【重点难点】88
【难词解释】99
【自测提示】104
A型题104
B型题108
C型题111
K型题114
X型题117
第三章 气、血、津液120
【目的要求】120
【内容图表解】120
第一节 气120
一、气的基本概念120
二、气的生成120
三、气的生理功能121
四、气的运行和运行方式122
五、气的分类与分布123
第二节 血125
一、血的基本概念125
二、血液的生成125
三、血液的功能125
四、血液的循行125
第三节 津液12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26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26
三、津液的功能126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27
一、气和血的关系127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127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128
【难点重点】128
【难词解释】131
【自测提示】137
A型题137
B型题142
C型题144
K型题145
X型题146
第四章 经络148
【目的要求】148
【内容图表解】148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148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4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49
第二节 十二经脉150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150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150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152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52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153
第三节 奇经八脉166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166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166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66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特点166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75
一、十二经别175
二、十五别络176
三、十二经筋178
四、十二皮部180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181
一、沟通联络作用181
二、运输气血作用181
三、感应传导作用181
四、调节平衡作用181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81
一、阐释病理变化181
二、指导临床诊断181
【重点难点】182
【难词注音及解释】190
【自测提示】191
A型题191
B型题196
K型题197
X型题198
第五章 病因201
【目的要求】201
【内容图表解】201
第一节 病因201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202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205
三、病理产物206
四、其他病因208
第三节 发病208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208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209
三、发病类型209
【重点难点】210
【难词注音及解释】224
【自测提示】226
A型题226
B型题230
K型题230
D型题233
X型题233
第六章 病机236
【目的要求】236
【内容图表解】236
第一节 基本病机236
一、邪正盛衰236
二、阴阳失调237
三、气血的失常240
四、津液代谢失常242
第二节 内生“五邪”病机243
一、风气内动244
二、寒从中生245
三、湿浊内生246
四、津伤化燥246
五、火热内生247
第三节 脏腑病机248
一、五脏病机248
二、六腑病机253
【重点难点】255
【难词注音及解释】278
【自测提示】280
A型题280
B型题284
K型题284
D型题286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289
【目的要求】289
【内容图表解】289
第一节 养生290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290
二、养生的主要方法290
第二节 预防290
一、未病先防290
二、既病防变291
第三节 治则291
一、治病求本291
二、扶正祛邪292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92
【重点难点】293
【难词注音及解释】301
【自测提示】301
A型题301
B型题302
K型题303
D型题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