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修辞文化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修辞文化概论
  • 钟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750595483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汉语-修辞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语修辞文化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汉语和汉文化的解说1

一、对汉语的界定1

二、对汉文化的界定2

三、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3

第二节 汉语修辞文化的研究6

一、汉语修辞文化研究的意义6

二、汉语与汉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7

三、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8

四、汉语修辞文化研究的基本原则10

五、汉语修辞文化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系10

(一)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的关系10

(二)修辞文化与汉语语言内部的关系12

第三节 汉语修辞文化概说20

一、汉语修辞的涵义20

二、汉语修辞文化的特性22

三、修辞的潜性与显性原则26

(一)修辞的潜性原则——诚信26

(二)修辞的显性原则——得体28

(三)修辞的潜性原则和显性原则之间的关系32

四、得体性的环境要求36

(一)言语环境的得体性36

(二)言语对象的得体性38

第二章 汉语修辞的基本方法——斟词酌句41

第一节 韵律协调的音乐之美41

一、汉语音节的基本特点41

二、汉语韵律的文化特性43

(一)声韵和谐悦耳43

(二)平仄抑扬跌宕48

(三)音节错综匀称50

三、韵律专题研究——汉语成语中的平仄之美52

第二节 词语恰切的意蕴之美56

一、汉语词汇的基本特点56

二、汉语词语锤炼的技巧60

(一)同义词的推敲与选择62

(二)反义词的对举与搭配65

(三)词类间的活用与转移66

(四)特殊词语的特殊功效69

三、词汇专题研究——俗语文化82

(一)从汉语俗语看汉民族的本土文化特征82

(二)从汉语俗语看汉民族的义利取向90

(三)从汉语俗语看汉民族的家族观98

第三节 句式适宜的起伏之美111

一、汉语句子的基本特点111

二、汉语句式使用的选择性112

(一)长句和短句体现的思维特色113

(二)整句和散句体现的审美情趣116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体现的表达需求118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体现的情感差异120

(五)常式句和变式句体现的灵活通融121

三、句式专题研究——短句在现代话剧中的作用125

第三章 汉语修辞的高级方法——修辞格的使用128

第一节 辞格的定义和基础128

一、修辞格的定义128

二、修辞格的基础129

第二节 修辞格(一)131

一、比喻——妙趣横生131

(一)比喻辞格概念的解说132

(二)喻体选择的联想特色132

(三)喻体的民族色彩134

(四)喻体的地域特征136

(五)喻体的时代特征138

(六)比喻辞格的基本类型139

(七)比喻手法的运用142

二、回环——回肠荡气145

(一)回环辞格概念的解说146

(二)回环体现了汉语重语序的语法特征147

(三)回环体现了汉语无词形变化和词性兼类的语法特征148

(四)回环渗透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149

(五)回环辞格的基本类型150

(六)回环手法的运用154

三、对偶——相得益彰157

(一)对偶辞格概念的解说158

(二)对偶反映出汉民族朴素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观159

(三)对偶反映出汉民族纯真的对称均衡的审美观160

(四)对偶反映出汉语的本体特征161

(五)对偶辞格的基本类型163

(六)对偶手法的运用165

四、互文——浑然一体169

(一)互文辞格概念的解说170

(二)互文辞格的结构特征和表意特点171

(三)互文辞格的基本类型173

(四)互文手法的运用176

五、析字——离合成趣177

(一)析字辞格概念的解说177

(二)析字辞格产生的基础178

(三)析字手法的特殊功能180

(四)析字辞格的基本类型181

(五)析字手法的运用183

六、飞白——存真添趣185

(一)飞白辞格概念的解说185

(二)飞白辞格产生的基础和特征186

(三)飞白辞格的基本类型188

(四)飞白手法的运用191

七、比拟——物我相容193

(一)比拟辞格概念的解说193

(二)比拟辞格的主要特征194

(三)比拟辞格的基本类型195

(四)比拟手法的运用198

八、借代——巧妙含蓄200

(一)借代辞格概念的解说200

(二)借代辞格的主要特征201

(三)借代辞格的基本类型202

(四)借代手法的运用205

九、夸张——真假有信207

(一)夸张辞格概念的解说207

(二)夸张辞格的主要特征207

(三)夸张辞格的基本类型208

(四)夸张手法的运用210

十、双关——表里兼得212

(一)双关辞格概念的解说212

(二)双关辞格的主要特征213

(三)双关辞格的基本类型214

(四)双关手法的运用216

第三节 修辞格(二)217

十一、反语——俏皮辛辣217

(一)反语辞格概念的解说217

(二)反语辞格的主要特征218

(三)反语辞格的基本类型220

(四)反语手法的运用221

十二、对比——黑白分明222

(一)对比辞格概念的解说222

(二)对比辞格的主要特征222

(三)对比辞格的基本类型223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227

十三、排比——一气呵成228

(一)排比辞格概念的解说228

(二)排比辞格的主要特征228

(三)排比辞格的基本类型229

(四)排比手法的运用231

十四、反复——一唱三叹233

(一)反复辞格概念的解说233

(二)反复辞格的主要特征233

(三)反复辞格的基本类型235

(四)反复手法的运用238

十五、顶真——蝉联首尾239

(一)顶真辞格概念的解说239

(二)顶真辞格的主要特征240

(三)顶真辞格的基本类型241

(四)顶真手法的运用245

十六、拈连——巧夺天工245

(一)拈连辞格概念的解说245

(二)拈连辞格的主要特征246

(三)拈连辞格的基本类型247

(四)拈连手法的运用248

十七、仿拟——以假乱真249

(一)仿拟辞格概念的解说249

(二)仿拟辞格的主要特征250

(三)仿拟辞格的基本类型250

(四)仿拟手法的运用253

十八、婉曲——迂回曲折254

(一)婉曲辞格概念的解说254

(二)婉曲辞格的主要特征255

(三)婉曲辞格的基本类型257

(四)婉曲手法的运用259

十九、衬托——绿叶衬花260

(一)衬托辞格概念的解说260

(二)衬托辞格的主要特征261

(三)衬托辞格的基本类型262

(四)衬托手法的运用263

二十、通感——交通无界263

(一)通感辞格概念的解说263

(二)通感辞格的主要特征264

(三)通感辞格的基本类型265

(四)通感手法的运用266

二十一、列锦——意趣盎然267

(一)列锦辞格概念的解说267

(二)列锦辞格的主要特征268

(三)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269

(四)列锦手法的运用270

二十二、起兴——诗味浓郁271

(一)起兴辞格概念的解说271

(二)起兴辞格的主要特征271

(三)起兴辞格的基本类型272

(四)起兴手法的运用274

第四节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与常见问题分析278

一、修辞格的综合运用278

二、修辞中常见问题分析281

(一)韵律搭配不协调282

(二)词语选用不精当283

(三)句子表达不流畅284

(四)辞格运用不恰当285

第四章 语体篇章的修辞290

第一节 常用语体简介290

一、语体概念的解说290

二、语体的基本类型291

(一)公文语体——庄重平实291

(二)政论语体——合情合理292

(三)文艺语体——生动绚丽294

(四)科技语体——严密科学296

第二节 语体专题研究——戏剧语言的艺术298

一、戏剧语言的概述298

二、戏剧语言的特点301

三、戏剧语言的运用313

第五章 汉语修辞学史简介322

第一节 汉语修辞学史的分期322

一、汉语古代修辞学时期322

二、汉语现代修辞学时期322

第二节 汉语修辞学史各阶段概况323

一、汉语古代修辞学时期323

(一)汉语古代修辞学的萌芽期323

(二)汉语古代修辞学的成长期325

(三)汉语古代修辞学的初步建立期325

(四)汉语古代修辞学的发展期327

(五)汉语古代修辞学的成熟期327

(六)汉语古代修辞学的纷争期328

(七)汉语古代修辞学的丰收期329

二、汉语现代修辞学时期331

(一)汉语现代修辞学的萌芽期331

(二)汉语现代修辞学的建立期332

(三)汉语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期334

(四)白话修辞学的创立和发展期335

(五)“沉寂”期的修辞学与港台修辞学的发展337

(六)汉语修辞学开始走向繁荣时期338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341

后记3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