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现代史:1900-200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建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678744307927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90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7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现代史:1900-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世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第一节 20世纪初的世界1
一、19世纪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遗产1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3
三、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4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6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6
二、交战国的战争目的与战争的性质6
三、交战国的国民经济军事化7
四、战争的进程8
五、战争的影响12
第三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4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14
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17
三、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矛盾21
四、华盛顿会议22
第二章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28
第一节 20世纪初俄国的三次革命28
一、俄国革命的前提条件28
二、1905年革命30
三、二月革命的爆发33
四、十月革命的胜利35
第二节 苏维埃政权的初期建设40
一、保卫苏维埃政权40
二、外交上的胜利42
三、苏联成立43
四、领导共产国际45
五、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48
六、列宁晚年思想50
第三节 斯大林执政与斯大林体制的建立52
一、实现工业化52
二、全盘农业集体化53
三、党内斗争和政治大清洗54
四、斯大林体制的形成57
第三章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匈牙利革命59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59
一、德国赔款问题59
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和《洛迦诺公约》61
三、国联的裁军活动和裁减海军军备会议63
四、《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64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66
一、德国十一月革命66
二、魏玛共和国的建立69
三、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崛起72
第三节 匈牙利革命73
一、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73
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75
第四节 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76
一、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76
二、法国的政治、经济状况79
三、意大利的政治、经济状况80
第五节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政治、经济状况82
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弊端82
二、共和党政府的经济政策85
三、保守主义的政治生活86
第六节 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89
一、“米骚动”89
二、动荡的经济90
三、脆弱的“政党政治”91
四、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抬头93
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95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95
一、经济大危机的爆发95
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和深层影响97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98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政治、经济状况100
一、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100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100
三、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06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107
一、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107
二、法国的政治、经济状况109
三、意大利法西斯势力的扩展110
第四节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12
一、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112
二、德国法西斯势力执政的原因113
三、德国法西斯专制体制的确立115
第五节 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119
一、九一八事变119
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初步建立121
第五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124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124
第二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26
一、凯末尔革命126
二、世俗化改革128
第三节 墨西哥民主运动131
一、墨西哥1917年宪法131
二、护宪运动132
三、卡德纳斯改革133
第四节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36
一、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36
二、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40
第五节 埃及独立运动143
一、埃及独立143
二、保护宪法145
第六节 中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和抗日民主运动147
一、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47
二、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148
第六章 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150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际关系的恶化与战争因素的增长150
一、英法的妥协姑息政策与德国外交战略的初步得逞150
二、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努力152
三、日本侵华战争及英美对日本的绥靖153
第二节 埃塞俄比亚反对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战争155
一、意大利的野心155
二、侵埃战争的爆发156
三、抗意战争的失败157
第三节 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158
一、西班牙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的较量158
二、法西斯的叛乱160
三、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163
第四节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64
一、七七事变164
二、布鲁塞尔会议与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态度的转变165
第五节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67
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167
二、德国吞并奥地利168
三、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170
四、《慕尼黑协定》171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近174
一、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174
二、波兰危机175
三、德意“钢铁同盟条约”176
四、苏、英、法三国莫斯科谈判177
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79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82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初期阶段182
一、德国进攻波兰与英法对德宣战182
二、法国败降与不列颠之战183
三、德意对非洲和巴尔干的进攻185
四、大战初期的中国战场186
五、美国和苏联的中立187
第二节 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88
一、苏德战争的爆发188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0
三、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2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93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193
二、英美在北非的胜利196
三、中途岛之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197
四、《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198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00
一、苏军大反攻200
二、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201
三、雅尔塔会议和旧金山会议202
四、德国投降与波茨坦会议204
五、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205
六、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207
七、对日寇的最后决战207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08
第八章 20世纪上半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21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211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211
二、化学、生物学、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变化215
三、汽车、飞机、无线电通讯技术的普及和新型人工合成材料的涌现218
四、20世纪上半期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原因221
五、科技进步的社会性影响222
第二节 文化思潮的新发展226
一、哲学226
二、历史学227
三、文学229
四、经济学230
五、社会学230
六、心理学232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国际局势与“冷战”的全面展开234
第一节 联合国的成立234
一、联合国的筹建234
二、《联合国宪章》237
第二节 大国对国际格局的安排240
一、雅尔塔体系建立240
二、“五国和约”的签订241
三、分区占领与德国分裂243
四、美国单独对日占领247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国际地位的上升248
一、美国国际影响的急速攀升248
二、苏联综合国力的强化250
第四节 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252
一、战后初期的美苏关系252
二、凯南电报255
三、诺维科夫报告257
四、美苏走向“冷战”259
第十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发展265
第一节 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初期发展265
一、南斯拉夫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65
二、波兰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68
三、罗马尼亚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71
四、匈牙利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72
五、保加利亚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73
六、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74
七、阿尔巴尼亚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75
第二节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的苏联276
一、斯大林执政晚期的苏联276
二、赫鲁晓夫改革278
第三节 其他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初期发展28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81
二、古巴革命282
三、越南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84
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284
五、蒙古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86
第十一章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恢复与发展288
第一节 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88
一、美国经济的强势发展288
二、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289
三、美国的社会政治生活293
第二节 日本的政治和经济改革296
一、日本的民主化改革296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298
三、日本的社会政治生活302
第三节 西欧各国的恢复与发展303
一、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303
二、法国政治、经济的重建305
三、联邦德国的崛起307
四、欧洲共同体的初建310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的民族独立运动314
第一节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31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总体状况314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316
三、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316
四、民族独立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317
第二节 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318
一、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独立318
二、印度尼西亚的独立321
三、缅甸的独立324
四、马来西亚的独立325
五、菲律宾的独立326
六、越南、老挝、柬埔寨的抗美救国战争326
七、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328
第三节 以色列建国和中东战争330
一、以色列建国330
二、中东战争的爆发331
第四节 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332
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就332
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334
三、埃及“七月革命”334
四、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战争336
五、加纳、几内亚、刚果(利)的独立337
第五节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338
一、中、南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胜利338
二、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339
第十三章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的国际关系341
第一节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341
一、苏南冲突341
二、匈牙利“十月事件”与苏匈关系342
三、波兹南事件与苏波关系343
四、中苏关系的破裂344
第二节 西方阵营的分化347
一、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政策348
二、西德勃兰特政府的“新东方政策”349
三、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350
四、日本反对美国控制351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兴起352
一、亚非会议的召开352
二、不结盟运动354
三、七十七国集团355
四、第三世界的区域性国际组织356
五、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加强356
第四节 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步形成358
一、苏美合作与争夺的开始358
二、赫鲁晓夫对苏美首脑会晤的追求与戴维营会谈360
三、U-2飞机事件362
四、从杜勒斯的“和平演变战略”到肯尼迪的“和平战略”362
五、维也纳交锋和柏林墙事件363
六、古巴导弹危机364
七、《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365
第十四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367
第一节 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基本概况367
一、20世纪70至8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367
二、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369
三、西方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370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371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373
一、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浮沉373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影响377
第三节 美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378
一、尼克松政府的新联邦主义政策379
二、卡特政府的反经济滞胀政策380
三、里根、布什政府的振兴经济政策381
四、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384
第四节 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386
一、欧洲共同体的扩大386
二、英国撒切尔政府的政策389
三、法国从蓬皮杜到密特朗政府的政策390
四、联邦德国从勃兰特到科尔政府的经济政策391
五、其他西欧和北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393
第五节 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394
一、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394
二、日本图谋政治大国地位395
三、日本政局的新发展396
第十五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与改革399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状况399
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发展危机和政治剧变399
二、社会主义面临新挑战401
第二节 苏联的危机、改革和解体402
一、勃列日涅夫的政治调整与经济改革402
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的政治僵化和经济停滞406
三、推行霸权主义外交408
四、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改革410
五、民族分离主义和苏联解体412
六、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415
第三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危机与剧变417
一、波兰的危机与剧变417
二、匈牙利的危机与剧变418
三、捷克斯洛伐克的危机与剧变419
四、保加利亚的危机与剧变421
五、罗马尼亚的危机与剧变421
六、民主德国的变局与两德统一421
七、南斯拉夫的危机与解体422
八、阿尔巴尼亚的危机与剧变424
第四节 中国的改革与发展424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424
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425
第五节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调整426
一、古巴426
二、朝鲜427
三、越南428
四、蒙古429
第十六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关系和雅尔塔格局的瓦解432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调整432
一、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432
二、尼克松主义433
三、苏联的全球积极进攻战略434
四、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欧安会435
第二节 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建立与发展437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437
二、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438
三、尼克松访华与中美《上海公报》439
第三节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440
一、西欧自主倾向的加强440
二、日本外交的重大转变441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443
第四节 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444
一、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44
二、联合国中的第三世界力量446
三、中国外交的重大进展449
第五节 两极格局的瓦解451
一、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451
二、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452
三、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454
四、两极格局的瓦解455
第十七章 新技术革命的成就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456
第一节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与特点457
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457
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技术革命的新发展459
三、新技术革命的特点460
第二节 现代科技体制的发展461
一、政府在科技体制中的导向作用461
二、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体制的主体力量464
三、支持科技创新的外围制度环境的发展465
第三节 新技术革命的世界性影响466
一、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467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管理的现代化468
三、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470
四、社会结构的变化472
五、教育的现代化及价值观念的变化473
六、新技术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473
第四节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发展474
一、西方哲学新流派475
二、西方经济学新流派478
三、西方史学新流派481
四、西方文学新思潮483
第十八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与东亚新兴工业模式的建立486
第一节 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模式486
一、经济发展成就与问题486
二、拉美国家的“中间道路”488
三、印度的“混合模式”492
四、石油输出国的发展模式495
五、不发达国家的原料输出发展模式497
第二节 东亚新兴工业模式497
一、亚洲“四小龙”的崛起497
二、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原因499
三、新加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501
四、韩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502
五、中国台湾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505
六、中国香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508
第三节 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发展510
一、印度尼西亚和伊朗的政治510
二、非洲国家的政治511
三、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513
第四节 民族独立国家的合作与冲突513
一、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514
二、两伊战争与海湾战争514
三、中东和平进程的演进516
第十九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519
第一节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519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建立与发展519
二、拉丁美洲的经济一体化523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526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扩大528
第二节 欧洲一体化的新发展529
一、欧洲联盟的建立529
二、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532
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的欧盟533
四、欧盟的扩大536
第二十章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540
第一节 世界新秩序设想540
一、美国的世界新秩序设想540
二、欧洲的世界新秩序设想542
三、日本的世界新秩序设想543
四、中国的世界新秩序设想544
第二节 美国对单极世界秩序的追求544
一、克林顿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544
二、美国支持下的北约东扩545
三、美日同盟的强化547
四、“9·11”事件后的美国对外政策549
第三节 欧盟、俄罗斯和日本对外政策的发展与演变550
一、欧盟发展共同外交550
二、欧盟的外交实践552
三、从一边倒到全方位: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演变553
四、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努力556
第四节 “冷战”后时代中国的对外政策560
一、积极构筑稳定的大国关系560
二、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562
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562
第五节 联合国的发展与改革563
一、联合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563
二、联合国的艰难改革564
三、安理会改革面临的问题566
第二十一章 “冷战”后英国、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的发展和调整569
第一节 布莱尔政府与新英国569
一、布莱尔主义的提出569
二、“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与实践571
第二节 1992年以来的美国576
一、克林顿政府的变革之路576
二、“9·11”事件之后的美国578
第三节 国家统一后的德国580
一、两德统一与面临的问题580
二、德国政治的新发展583
第四节 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586
一、艰难的政治转型586
二、急剧的经济转轨587
三、车臣问题589
四、普京执政后的俄罗斯590
第二十二章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世界新趋势593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兴起593
一、知识经济593
二、信息革命596
三、知识经济兴起的原因598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新趋势600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600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600
三、世界经济区域化与分层化602
第三节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与文化新趋势604
一、政治多极化趋势604
二、“全球政治”的出现604
三、世界科技新趋势605
四、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608
第四节 全球性问题的显现与影响609
一、生态环境恶化609
二、人口问题611
三、“信息鸿沟”613
四、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615
五、国际恐怖主义616
大事年表620
中英文译名对照表660
参考书目683
后记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