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
  • 罗洪铁,董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140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1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4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8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8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和理论体系22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3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性24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25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27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和特点27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27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点29

(三)人的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3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与社会主体需求的关系38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个体价值40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40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价值47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50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论53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概述及研究的现状分析53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概述53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研究的现状分析64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体系68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是一个有机整体68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体系的三大子系统70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措施89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原则90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措施94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98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概述98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探索的述评99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102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04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含义、内容108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含义108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容111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辩证统一关系122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内在统一性122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外在差异性125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作用发挥与实际运用126

(一)充分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发挥其作用的首要前提127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重要条件129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运用的现状及对策思考133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138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含义和要素138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含义和特点139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构成要素142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阶段、矛盾和规律162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阶段162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矛盾165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规律170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实施的步骤174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目标与计划175

(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目标与计划179

(三)加强科学研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理论183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论185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及其开发理论概述185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特点186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含义、结构189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的含义及类型191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的意义193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的内容196

(一)思想道德素质196

(二)科学文化素质200

(三)健康素质205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的依据、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209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的依据209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的有利条件212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21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24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开发的对策探讨226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政策性开发的对策探讨226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培养性开发的对策探讨229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使用性开发的对策探讨234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239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239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含义、特点及主要类型239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248

二、科学树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250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观念250

(二)树立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本主义观念252

(三)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平等互动观念253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青少年253

(一)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254

(二)青少年的思想特点257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策261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265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265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266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要素和结构268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275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辩证关系的生成275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276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能动作用289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290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特点290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原则292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途径294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308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基本概念308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含义308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构成要素310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类型311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功能313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315

(一)党性原则315

(二)实事求是原则315

(三)历史性原则316

(四)系统性原则316

(五)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原则317

(六)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原则317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318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整体结构318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组织体系的构建322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330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体系的构建339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实施程序356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准备阶段357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操作阶段359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结果的处理阶段360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几个理论问题363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方法论363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364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含义365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方法论的区别和联系366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367

(一)研究思想教育方法的内部构成要素及其本质关系368

(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立的依据和指导原则373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理论概括375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377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体系379

(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理论381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和框架结构382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法为主要内容384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体系的特点386

(一)科学性386

(二)多学科渗透性387

(三)实践性与应用性388

(四)开放性388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指导原则390

一、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392

(一)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原则的基本内容392

(二)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原则确立的客观依据394

二、平等民主、双向交流的原则396

(一)平等民主、双向交流原则的基本内容396

(二)平等民主、双向交流原则确立的客观依据397

三、积极引导、抢先教育的原则398

(一)积极引导、抢先教育原则的基本内容399

(二)积极引导、抢先教育原则确立的客观依据399

四、情为先导、情理结合的原则401

(一)情为先导、情理结合原则的基本内容401

(二)情为先导、情理结合原则确立的依据402

五、综合渗透、全方位影响的原则404

(一)综合渗透、全方位影响原则的基本内容404

(二)综合渗透、全方位影响原则确立的客观依据405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方法408

一、显性教育方法的内涵及特点408

(一)专门性409

(二)公开性409

(三)规范性410

二、显性教育方法的功能411

(一)直接影响功能411

(二)鲜明导向功能412

(三)快速反应功能413

(四)政治动员的造势功能413

三、显性教育方法确立的依据414

(一)科学世界观教育的需要414

(二)占领社会主义主导思想文化阵地的需要416

(三)控制社会政治局面的需要418

四、现代显性教育方法的主要方式及其发展420

(一)理论教育法420

(二)宣传教育法423

(三)榜样示范法425

(四)疏导教育法427

(五)批评教育法429

(六)实践教育法433

五、运用显性教育方法应树立的几个理念435

(一)正确把握显性教育方法的整体功能435

(二)牢固确立显性教育方法的主导地位和作用436

(三)强化显性教育方法的接受度438

(四)加强与隐性教育方法的相互结合439

第十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441

一、隐性教育方法的内涵及实践发展441

二、隐性教育方法的特点与功能446

(一)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浸润功能446

(二)教育方式的“非正规形式”及弥散功能447

(三)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及合力功能448

(四)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449

三、隐性教育方法确立的客观依据450

(一)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点的具体体现450

(二)对象依据: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受到实践活动的整体影响450

(三)接受心理依据:无意识接受451

(四)环境条件依据:新世纪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452

(五)实践反馈依据: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效果453

四、现代隐性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发展453

(一)与社会大环境因素相结合的潜隐方式454

(二)与小环境影响因素相结合的潜隐方式462

(三)与教育者人格相结合的潜隐方式468

五、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70

(一)明确隐性教育方法实施的基本条件470

(二)把握隐性教育方法运用的范围471

(三)明确隐性教育方法的地位,正确处理显隐关系472

(四)防止单一化、低俗化倾向473

主要参考书目474

后记4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