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书报刊质量问题面面观 常见编校差错例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郭爱民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52333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图书-编辑;图书-校对;报刊-编辑;报刊-校对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图书报刊质量问题面面观 常见编校差错例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编 政治性问题面面观1
1 涉及对台、港、澳的不当表述3
2 涉及对国家领土完整的不当表述9
3 对国内外某些敏感问题的不恰当提法12
4 涉及对外国简称或个别政治人物的不当修饰14
5 涉及误导读者16
6 语言有情绪化色彩18
7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不准确20
8 其他24
8.1 用推测的数据说明观点24
8.2 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面性24
8.3 引用台湾地区文献不当25
8.4 措辞不当25
第2编 知识性问题面面观27
1 内容的张冠李戴29
1.1 人名的张冠李戴29
1.2 国名或地名的张冠李戴34
1.3 其他事物的张冠李戴36
2 文字表述欠准确39
3 数学概念性差错55
4 使用过时的资料58
5 专业知识表述失误60
6 引用古人作品不准确61
7 历史事件等的时间有误66
8 人的名字有误69
9 编辑缺乏常识改错原稿74
第3编 文字性问题面面观77
1 数字使用中的问题79
1.1 汉字数字使用不当79
1.2 使用汉字数字的场合80
1.2.1 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80
1.2.2 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中的数字81
1.2.3 中国清代以前(含清代)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中的数字81
1.2.4 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中的数字81
1.2.5 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81
1.2.6 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的约数82
1.2.7 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82
1.2.8 古籍文献标注中的数字82
1.3 阿拉伯数字使用不当82
1.4 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场合84
1.4.1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84
1.4.2 物理量量值85
1.4.3 非物理量量词前面的数值85
1.4.4 计数的数字85
1.4.5 部队番号、文件编号、产品型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中的数字86
1.4.6 引文(古籍除外)标注中的数字86
2 标点符号使用中的问题87
2.1 逗号的误用88
2.1.1 不应用逗号之处而误用88
2.1.2 应用逗号之处而不用或少用88
2.1.3 多重复句的第1层次应用分号之处而误用逗号89
2.1.4 在连接独立句子的连词前边,应用句号而误用了逗号89
2.1.5 应用句号而误用了逗号,结果将多个句子当成一个句子一“逗”到底89
2.1.6 在由“把(将)……”“被……”“使……”等词组成的紧密句子中间误用逗号90
2.2 逗号的用法90
2.2.1 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90
2.2.2 用在谓语和较长的宾语之间91
2.2.3 用在句首、句中、句后状语之前或之后91
2.2.4 用在模拟事物声音的象声词后91
2.2.5 用在倒装句的谓语与主语之间91
2.2.6 用在被强调的关联词语之后92
2.2.7 用在句中插说成分之前或之后92
2.2.8 用在某些序次语之后92
2.2.9 位于直接引语之间,指明“××说”之类的词语93
2.2.10 用在分句与分句之间93
2.2.11 用在科技书刊中并列的外文字符或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停顿93
2.3 顿号的误用94
2.3.1 并列词语之间用了引号后误用顿号94
2.3.2 在两层的并列词组中误用顿号,致使层次关系混淆94
2.3.3 并列成分中包含另一层次的并列成分时,错误地全都用了顿号95
2.3.4 相邻的数字连用表示一个概数时,中间误用顿号95
2.3.5 在一些标题序号后误用顿号96
2.3.6 集合词语误用顿号96
2.4 顿号的用法97
2.4.1 用于做主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97
2.4.2 用于做定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97
2.4.3 用于做状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98
2.4.4 用于做谓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98
2.4.5 用于做宾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98
2.4.6 用于序次语之后的较小停顿98
2.5 分号的误用100
2.5.1 应用分号之处而不用或少用100
2.5.2 不应用分号之处而误用100
2.5.3 一句话中句号位于分号前102
2.6 分号的用法102
2.6.1 用于单重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102
2.6.2 用于并列的多重复句之间的停顿103
2.6.3 用于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1层次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停顿104
2.6.4 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的停顿104
2.6.5 用于辞书中同一条目的不同释义之间的分隔105
2.7 冒号的误用105
2.7.1 误将不是被提示的部分放在冒号之后105
2.7.2 间接引述时误用冒号106
2.7.3 一句话中误用两层冒号106
2.7.4 语气紧凑且无特别提示的必要时,中间误用冒号106
2.7.5 “××说”插入到直接引语中,其后误用冒号106
2.8 冒号的用法107
2.8.1 用在书信、请柬、电报、讲话稿的称呼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107
2.8.2 用在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108
2.8.3 用在采访、座谈、辩论、法庭审讯、剧本对白等言谈记录中的说话者姓名之后,以引出讲话的内容109
2.8.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109
2.8.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话语后边,表示引出解说110
2.8.6 用在文章的各级标题中110
2.8.7 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112
2.8.8 其他113
2.9 句号的误用114
2.9.1 不应用句号而误用,将原本一个句子拆成了几个“句子”114
2.9.2 直接引语中插入“××说”,其后误用句号114
2.9.3 直接引语中最后的句号误置114
2.10 句号的用法115
2.10.1 用于陈述句末尾的停顿115
2.10.2 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116
2.11 问号的误用117
2.11.1 在有疑问代词的陈述句末尾误用问号117
2.11.2 在有疑问语气助词的陈述句末尾误用问号117
2.11.3 在选择性问句中间误用问号117
2.11.4 在连续的独立问句中错误地少用问号118
2.11.5 在呼语和问句中间误用问号118
2.11.6 一个疑问句末尾误连用两个(甚至几个)问号118
2.12 问号的用法118
2.12.1 用于非设问和非反问的疑问句末尾119
2.12.2 用于设问句的末尾120
2.12.3 用于反问句的末尾120
2.12.4 用于表示有怀疑或不肯定的词语之后122
2.12.5 用于叹词组成的疑问句末尾122
2.12.6 生卒年不详或有疑问的,用问号122
2.13 叹号的误用122
2.13.1 在句子主语和谓语之间误用叹号122
2.13.2 在不应用叹号的祈使句和陈述句末尾误用叹号123
2.13.3 一个感叹句末尾误连用两个(甚至多个)叹号123
2.13.4 称呼语和语气舒缓的句首感叹语后误用叹号123
2.14 叹号的用法124
2.14.1 用于感叹句末尾的停顿124
2.14.2 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124
2.14.3 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124
2.14.4 用于语气强烈的陈述句末尾125
2.14.5 用于叹词句末尾125
2.14.6 用于标语口号的末尾127
2.14.7 用于问候语和祝愿语的末尾127
2.15 引号的误用127
2.15.1 有的词语并无特殊含义却用了引号127
2.15.2 有的词语应用引号却未用128
2.15.3 多自然段引文的引号误用129
2.16 引号的用法130
2.16.1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130
2.16.2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130
2.16.3 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用引号标示130
2.16.4 当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132
2.16.5 带引号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标点处理132
2.17 括号的误用133
2.17.1 句内括号却放在了句号后133
2.17.2 括号没有紧接在被注释的文字后133
2.18 括号的用法134
2.19 破折号的误用134
2.20 破折号的用法135
2.20.1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135
2.20.2 话题突然改变,用破折号标明136
2.20.3 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136
2.20.4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136
2.20.5 语意中断,用破折号标明137
2.20.6 语意递进,用破折号标明137
2.20.7 引起注意,用破折号标明137
2.20.8 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用破折号138
2.20.9 在文章的副标题前,可用破折号138
2.21 省略号的误用139
2.22 省略号的用法139
2.22.1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139
2.22.2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140
2.22.3 说话断断续续,用省略号标示140
2.22.4 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用12个点的省略号140
2.22.5 省略号前后点号的使用原则141
2.22.6 科技书刊中特殊场合用3个点的省略号141
2.23 连接号的误用142
2.23.1 应用半字线的场合,却误用一字线142
2.23.2 应用一字线的场合,却误用浪纹线142
2.23.3 应用一字线的场合,却误用半字线或二字线142
2.23.4 应用浪纹线的场合,却误用一字线142
2.24 连接号的用法142
2.24.1 一字线“_”的用法142
2.24.2 半字线“-”的用法143
2.24.3 浪纹线“~”的用法144
2.24.4 二字线“——”的用法144
2.25 间隔号的误用145
2.26 间隔号的用法146
2.26.1 外国人名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146
2.26.2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146
2.26.3 诗的题目与诗体名,词的题目与词牌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147
2.26.4 标题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147
2.26.5 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情况147
2.27 书名号的误用147
2.27.1 误将课程名称用书名号标示147
2.27.2 误将商标名、科研课题名、工程项目名、证件名、奖项名、展览名等用书名号标示148
2.28 书名号的用法148
2.28.1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149
2.28.2 书名号里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149
2.28.3 并列的一组书名号之间标点符号的处理149
3 其他151
3.1 表示约数的字词叠用,造成累赘151
3.2 成语误用151
3.3 前后表述有矛盾156
3.4 点评曲解原义157
3.5 文字表述失当158
3.6 “前”或“原”字使用不当162
3.7 所用的资料陈旧165
3.8 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与公历纪年不对应165
3.9 所用的机构名称不准确166
3.10 所引用的政治和历史人物名字有误167
3.11 句式杂糅169
3.12 时间与史实不符170
3.13 时间表述上不确切172
3.14 文中夹杂不恰当的符号173
3.15 计量单位书写有误174
3.16 “伪”字的误用175
4 常见字与词使用中的问题176
4.1 误用“二简字”176
4.2 形近、音近和义近的易混字178
4.2.1 分—份178
4.2.2 备—倍178
4.2.3 度—渡(作动词用时)179
4.2.4 俩—两179
4.2.5 决—绝180
4.2.6 长—常180
4.2.7 州—洲181
4.2.8 作—做181
4.3 形近、音近和义近的易混词182
4.3.1 以至—以致182
4.3.2 截至—截止183
4.3.3 启事—启示184
4.3.4 启用—起用184
4.3.5 权利—权力185
4.3.6 考察—考查185
4.3.7 侦察—侦查186
4.3.8 过度—过渡187
4.3.9 抚养—扶养188
第4编 技术性问题面面观191
1 量191
1.1 量名称方面的问题191
1.1.1 使用已经废弃或淘汰的量名称191
1.1.2 同一个量名称写法不统一194
1.1.3 随意改变量名称194
1.2 量符号方面的问题194
1.2.1 量符号书写方面的问题194
1.2.2 量符号下标方面的问题196
2 单位199
2.1 单位符号方面的问题199
2.1.1 未注意区分单位符号的大小写199
2.1.2 组合单位符号的书写不规范199
2.1.3 误将非单位符号的“符号”作为单位符号200
2.1.4 对单位符号附加其他标记或符号201
2.1.5 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201
2.1.6 将一组计量单位相同的并列数值后的单位重复写出204
2.2 词头使用方面的问题204
2.2.1 不注意使用词头205
2.2.2 单独使用词头206
2.2.3 重叠使用词头206
2.2.4 所用词头过大或过小206
2.2.5 在不能使用词头的单位前加词头207
2.2.6 不了解组合单位加词头的具体规则207
3 外文字母209
3.1 使用大写外文字母的场合209
3.1.1 量纲符号209
3.1.2 化学元素符号首字母209
3.1.3 名词术语的外文缩写209
3.1.4 外国人名字、父名及姓的首字母209
3.1.5 来源于人名的计量单位符号的首字母210
3.1.6 特征数符号的首字母210
3.1.7 温度计量单位的符号210
3.1.8 SI词头中因数等于大于106的词头符号210
3.1.9 标准的代号210
3.1.10 地质年代符号的首字母210
3.1.11 材料硬度符号210
3.1.12 部分量的符号210
3.1.13 电气技术中的元件符号210
3.1.14 月份、星期和节日的首字母211
3.1.15 某些特殊函数符号的首字母211
3.1.16 专有名称中每个词(冠词、连词、介词、前置词除外)的首字母211
3.2 使用小写外文字母的场合213
3.2.1 SI词头中因数等于小于103的词头符号213
3.2.2 由两个字母构成表示下述意义的第二个字母213
3.2.3 由3个以下字母组成的冠词、连词、介词和前置词等213
3.2.4 普通的计量单位符号213
3.2.5 外国人姓名中的附加词213
3.2.6 附在中文译名后的一般名词原文214
3.3 使用正体外文字母的杨合214
3.3.1 数学式中用正体的字母214
3.3.2 化学元素符号215
3.3.3 计量单位、SI词头和量纲符号215
3.3.4 粒子和射线符号216
3.3.5 酸碱度、材料硬度等特殊符号216
3.3.6 表示次序的拉丁字母216
3.3.7 代表形状的拉丁字母216
3.3.8 仪器、产品、标准、元件和规程等的型号、牌号、编号和代号216
3.3.9 电气线路图中代表设备、元器件的符号216
3.3.10 非量符号的下角标字母216
3.3.11 不表示量符号的外文缩写217
3.3.12 地质时代和地质学符号217
3.3.13 生物学中属以上(不含属)的拉丁学名217
3.4 使用斜体外文字母的场合217
3.4.1 数学中应用斜体的字母217
3.4.2 物理量符号218
3.4.3 量符号中代表量和变动性数字的下角标符号218
3.4.4 特征数符号218
3.4.5 生物学中属以下(含属)的拉丁学名219
3.4.6 化学中表示旋光性、分子构型、构象、取代基位置等的符号219
4 公式220
4.1 公式编排中的问题220
4.2 公式序号的编排220
4.3 公式中量的符号及其说明221
4.4 公式的书写格式222
4.4.1 公式说明文字的格式222
4.4.2 夹在行文中的公式的书写223
4.4.3 公式变换的书写223
4.4.4 行列式和矩阵的书写224
4.4.5 公式书写注意事项225
4.4.6 公式转行的规则226
4.5 居中排数学公式后的点号227
5 插图229
5.1 插图的特点229
5.2 对图稿的基本要求229
5.3 插图设计中的不规范问题230
5.3.1 缺图序、图题或图序编排不合理230
5.3.2 直角坐标图的纵轴与横轴不垂直231
5.3.3 坐标分度不均匀231
5.3.4 标值线误画在坐标轴的外侧231
5.3.5 标目的位置和方向不对231
5.3.6 标值的写法不规范233
5.3.7 纵轴和横轴上标值间距的比例选取不当235
5.3.8 图内空白过大235
5.3.9 给出具体标值的同时,又画出坐标轴的箭头236
5.3.10 标目的表达不规范236
5.3.11 程序框图的画法不规范238
5.3.12 数据点的画法不规范239
5.3.13 插图与文字叙述的配合不规范239
5.3.14 插图与正文内容不符241
6 注释242
6.1 文中注242
6.2 文下注243
6.2.1 著者脚注244
6.2.2 译者脚注244
6.2.3 编辑脚注245
6.3 文末注246
6.4 书后注248
7 参考文献250
7.1 参考文献的著录原则250
7.2 参考文献著录中存在的问题250
7.3 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251
7.3.1 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标注法251
7.3.2 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252
7.4 “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258
7.4.1 “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标注法258
7.4.2 “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259
8 中文书名汉语拼音260
8.1 中文书名汉语拼音拼写上的问题260
8.2 中文书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261
参考文献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