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图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地图学史
  • (美)余定国著;姜道章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0169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1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地图-地理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地图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传统中国地理地图的重新解释1

一、中国的地图测绘是数学意义上的测绘吗?3

二、地图学史的应用与误用:定量方法的缺陷28

三、修正中国传统地图观念43

第二章 政治文化中的中国地图47

一、地图、仪式、战争49

二、政治文化与考证学术52

三、汉代政治文化中的地图54

四、秦汉地图绘制与应用的连续性63

五、政治文化中的占星术与天文图76

六、地理图籍的大量增加78

七、方志地图81

八、地图、学术、文化的传承84

第三章 大地的量度:介于观察与文字之间的中国地图89

一、政府注重量度90

二、水利与地图学94

三、考据学术与地图学102

四、地图、量度、文字描述109

五、裴秀地图学中的数字与文字109

六、后来地图学中的数字与文字115

七、大地的形状:实际观察与文字考证124

八、地图坐标网格133

九、结论138

第四章 人文学科中的中国地图学:客观性、主观性、展示性141

一、艺术与现实的关系142

二、文学、地图与现实世界的表示148

三、文学中表示的双重功能152

四、绘画与表示154

五、艺术经济:共同的生产工艺技术157

六、地图学与视觉艺术在概念上和风格上的关联159

七、地图即画、画即地图170

八、重新界定地图187

九、事实与价值的结合193

第五章 传统中国地图学及其西化的问题199

一、欧洲地图学的传入200

二、欧洲地图学与清代地图的测绘210

(一)大清帝国的全面测绘211

(二)乾隆内府舆图的测绘220

三、西方影响程度的评估223

四、晚清欧洲的影响234

第六章 结论245

人名索引253

一般索引261

彩色插图1 1555年刻印的“古今形胜之图”19

彩色插图2 19世纪的“长江图”20

彩色插图3 1850年绘制的“江防图”20

彩色插图4 19世纪的“海防图”21

彩色插图5 18世纪连接北京与杭州的大运河22

彩色插图6 清代永定河图23

彩色插图7 清代黄河图24

彩色插图8 汉代长沙马王堆画在帛上的“驻军图”25

彩色插图9 “辋川图”上的辋口庄26

彩色插图10 18世纪手稿《江西省地图集》中一幅府图的详细部分27

彩色插图11 18世纪早期“万里长城图”的详细部分28

彩色插图12 19世纪“黄河图”的详细部分29

彩色插图13 1739年左右的“广东省图”30

彩色插图14 清季“五台山图”的一部分31

彩色插图15 1790年中国所绘“东半球图”32

图1-1 镌刻在青铜板上的“兆域图”5

图1-2 第一片反面的“放马滩地图”6

图1-3 第三片正面的“放马滩地图”7

图1-4 第三片反面的“放马滩地图”详图8

图1-5 放马滩纸片地图9

图1-6 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地图”10

图1-7 “汉代帛地图”的详细部分11

图1-8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12

图1-9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复原图13

图1-10 马王堆出土的“驻军图”14

图1-11 马王堆出土的“驻军图”复原图15

图1-12 “九域守令图”拓片16

图1-13 华夷图17

图1-14 1136年的“禹迹图”18

图1-15 1142年的“禹迹图”拓本19

图1-16 《广舆图》中的总图21

图1-17 《广舆图》的图例22

图1-18 九嶷山符号24

图1-19 墨绘九嶷山符号25

图1-20 《武备志》海图26

图1-21 登封元代的日晷仪27

图1-22 敦煌10世纪一个吉祥的“坟地图”30

图1-23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32

图1-24 唐一行“山河两戒图”33

图1-25 大明一统之图34

图1-26 清代水文图上的图与文36

图1-27 “杭州城图”的一部分37

图1-28 黄河源图38

图1-29 万里海防图39

图1-30 静江府城图40

图1-31 “太华山图”拓本41

图1-32 1700年“太华全图”拓本42

图2-1 《禹贡》中的五服57

图2-2 汉代粘土农田模型60

图2-3 汉代粘土水塘模型61

图2-4 秦始皇墓地土壤中水银含量的变化62

图2-5 秦始皇墓的外观64

图2-6 南唐李昪陵墓中发现的模型65

图2-7 南唐李昪陵墓中上方发现的星图66

图2-8 天神坛报祀陈设图67

图2-9 清代的“鱼鳞图”72

图2-10 明代的“鱼鳞图”73

图2-11 坠理图74

图2-12 《彰德府志》中的星图81

图2-13 《景定建康志》中的“溧水县图”83

图2-14 兖州图85

图3-1 《淮南子》中太阳高度的计算92

图3-2 黄河平面水文图96

图3-3 “黄河图”的一部分97

图3-4 清代河工测量图98

图3-5 清代河工测量工具99

图3-6 清代“长江图”的地图符号与文字注记100

图3-7 清代《行水金鉴》中的“运河图”101

图3-8 唐代长安图104

图3-9 19世纪《瀛环志略》中的东半球107

图3-10 裴秀测量高度的方法111

图3-11 裴秀决定对角线距离的方法112

图3-12 裴秀曲线简化的方法112

图3-13 利用照板、水准仪、测杆测量距离121

图3-14 水准仪122

图3-15 照板122

图3-16 在河流的一侧测量河流的宽度123

图3-17 河流宽度的测量123

图3-18 利用水准仪和测杆测量高度124

图3-19 汉代占卜用的罗盘125

图3-20 汉代的宇宙镜126

图3-21 月蚀图129

图3-22 章潢所绘的“天圆地方图”130

图3-23 王圻所绘表示天圆地方的“太阳中道之图”131

图3-24 对准望的解释136

图4-1 仰韶文化的彩陶片144

图4-2 一个可能是用来表示宇宙的图像145

图4-3 青铜壶146

图4-4 汉代青铜山形香炉147

图4-5 界画161

图4-6 1080年长安城图163

图4-7 平江图164

图4-8 蓟州官署图165

图4-9 1894年木刻广平“试院图”166

图4-10 木刻“容州治图”167

图4-11 木刻广西“南宁府图”168

图4-12 “泰山全图”的拓本(大概是清代的)169

图4-13 汉代繁阳城图171

图4-14 汉代宁城图172

图4-15 汉代漆酒杯173

图4-16 汉代的绢174

图4-17 汉代的“庄园图”174

图4-18 王维的“辋川图”176

图4-19 10世纪五台山的两幅详图177

图4-20 明代《三才图会》中的三幅地图180

图4-21 浙江的四幅地图:a为“玉环山图”,b为“天目山图”,c为“武林山图”,d为“处州府图”182

图4-22 甘肃的三幅地图:a为“西大通镇营制图”,b为“积石山图”,c为“西倾山图”184

图4-23 永平府的三幅地图:a为“学宫图”,b为“石门寨城图”,c为“河道图”185

图4-24 广平府“府城隍庙图”186

图4-25 通州“州治图”186

图4-26 清代“广东省全图”的一部分189

图4-27 13世纪“长江万里图”的一部分190

图4-28 “长江万里图”的一部分191

图4-29 道教的“东岳真形图”194

图4-30 道教的“九狱灯图”195

图4-31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197

图4-32 唐一行“山河两戒图”198

图5-1 舆地山海全图202

图5-2 1602年第三版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203

图5-3 南赡部洲图205

图5-4 四海华夷总图206

图5-5 山海舆地全图208

图5-6 西半球209

图5-7 《皇舆全览图》中的朝鲜半岛216

图5-8 职方总部图218

图5-9 《皇舆全览图》中的“山东全图”219

图5-10 1760年乾隆版《耶稣会地图集》中的拉萨详图222

图5-11 清代大概根据《广舆图》所绘的“广舆总图”224

图5-12 京师至盛京路程226

图5-13 《大清一统志》中的全国总图227

图5-14 《大清一统志》中的京城图227

图5-15 《陕西通志》中的“蓝田县疆域图”228

图5-16 《陕西通志》中的“终南山图”228

图5-17 《南阳府志》中的地图229

图5-18 《蓟州志》中的地图230

图5-19 《通州志》中的“疆界图”231

图5-20 17世纪晚期的“万里长城图”(部分详图)231

图5-21 19世纪的黄河图232

图5-22 《河南通志》中的“角亢郑分之图”234

图5-23 魏源的“汉西域沿革图”236

图5-24 魏源的“英吉利本国三岛国合图”236

图5-25 晚清标准的地图符号240

图5-26 《大清会典》中的“皇舆全图”240

图5-27 《大清会典》中的“直隶图”241

图5-28 《大清一统舆图》喀什地区计里画方方格与经线重叠243

图6-1 唐代一幅中国地图的日本版本2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