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1740219.jpg)
- 朱向东主编;丘远尧卷主编;新疆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461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新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1
一、新疆概况1
二、上个世纪以来的人口发展2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2
(二)人口自然变动5
(三)人口迁移变动6
(四)人口分布的变化8
(五)人口构成的变化9
三、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3
(一)人口发展的新特点13
(二)影响人口发展变化的因素16
四、人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8
第二章 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和老龄化一、人口的性别构成21
(一)总人口性别构成的现状与特点21
(二)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的特征21
(三)总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24
(四)总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25
二、人口的年龄构成26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现状与特点27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32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和城乡差异34
三、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口问题37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37
(二)老年人口问题43
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对策54
(一)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54
(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57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一、育龄妇女的生育现状及变动特点59
(一)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显著变化60
(二)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61
(三)育龄妇女生育模式已转化为计划控制型62
(四)出生孩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64
二、妇女生育水平的结构分析65
(一)城乡之间的生育水平比较分析65
(二)主要民族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比较分析68
(三)各地区妇女的生育水平比较分析71
三、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分析72
(一)经济因素是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最基本因素72
(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决定因素74
(三)职业是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重要因素75
(四)计划生育是促使妇女生育水平下降的直接因素76
四、控制人口的主要做法及今后面临的挑战77
(一)控制人口的主要做法78
(二)今后面临的挑战80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一、死亡人数与死亡率水平的变化85
(一)粗死亡率的变化85
(二)年龄别死亡率86
二、死亡率的差异分析89
(一)死亡率的性别差异89
(二)死亡率的城乡差异90
(三)死亡率的地区差异92
(四)死亡率的民族差异93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94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95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全国的比较95
四、影响死亡水平的因素95
(一)生活水平与死亡率分析95
(二)医疗卫生条件与死亡率分析96
(三)疾病与死亡率分析97
(四)婚姻状况与死亡率分析98
(五)体育事业与死亡率分析99
(六)受教育程度与死亡率分析99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102
一、人口的婚姻状况102
(一)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变动趋势102
(二)婚姻构成的地域性差异111
二、人口的家庭状况112
(一)家庭规模及家庭类型112
(二)家庭户的类型及特点114
(三)家庭户类型的城乡差异117
(四)家庭户类型的地区差异119
三、家庭规模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20
(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将导致家庭数量的增加120
(二)青少年人口的消费逐步成为家庭储蓄和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121
(三)随着新疆人口结构逐步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步增大,老年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121
(四)新疆房地产事业快速发展和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行,为广大百姓购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122
第六章 人口的受教育状况一、人口受教育的构成状况124
(一)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发展与变化124
(二)人口受教育的性别、年龄差异127
(三)人口受教育的城乡、地区差异131
(四)学业完成情况134
(五)不同行业、职业之间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构成136
(六)文盲人口状况139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142
(一)各类教育持续、稳步、协调发展,教育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142
(二)加大力度充实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不断加强145
(三)积极争取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145
三、受教育程度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影响146
(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46
(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147
(三)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带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150
四、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对策152
(一)加强基础教育,保证未来劳动者的基本素质152
(二)加快培养实用型人才152
(三)加快提高各行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力提倡终身教育153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一、劳动力资源状况154
(一)劳动力资源构成154
(二)劳动年龄人口状况156
(三)劳动力的利用情况158
二、就业人口的规模与构成159
(一)就业人口规模159
(二)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160
(三)就业人口的行业构成163
(四)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169
(五)就业人口的工作时间174
三、未工作人口总量与构成175
(一)未工作人口的总量与类别构成175
(二)未工作人口的年龄构成176
(三)未工作人口的性别构成177
(四)未工作者的生活来源178
四、失业人口的总量与构成179
(一)失业人口总量179
(二)失业人口的基本特点180
五、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181
(一)经济结构调整对人口就业的影响182
(二)当前人口与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85
(三)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充分就业188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193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193
(一)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及发展历史193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及变化197
二、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及年龄结构198
(一)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及变化198
(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201
三、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生育状况204
(一)少数民族育龄妇女人数及比重204
(二)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生育率现状及变化206
四、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209
(一)未婚人口状况210
(二)已婚人口状况210
五、少数民族地区分布211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状况211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214
六、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状况的变化215
(一)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现状及变化215
(二)各民族受教育程度构成的差异较大216
(三)各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217
七、少数民族人口控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218
(一)人口增长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218
(二)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21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224
一、人口迁移的现状224
(一)有关概念范畴的说明224
(二)人口迁移的现状特征224
(三)省际迁入人口的迁移原因分析234
(四)基本结论235
二、人口迁移理论模式及迁移机制236
(一)理论渊源236
(二)省际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式及其机制237
(三)人口迁移模式变化的理论解释242
三、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43
(一)省际人口迁移对新疆经济的影响243
(二)人口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49
(三)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影响251
四、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252
五、对移民政策的建议254
第十章 城镇化256
一、城镇化的涵义及城镇化水平的测定256
(一)城镇化的涵义256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测定257
二、半个世纪新疆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260
三、新疆城镇化的水平及地区差异261
(一)新疆城市化发展现状262
(二)新疆城市化水平及地区差异262
四、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268
五、影响新疆城镇化进程的因素270
六、新疆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对策272
(一)指导思想273
(二)对策与建议274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278
一、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质量278
(一)城乡居民基本告别住房短缺时代,住房条件有较大改善278
(二)人均住房面积排西部省区第五位279
(三)城乡居民住房质量281
(四)住房来源及消费285
二、住房条件和居住质量的城乡差异287
(一)居住水平的城乡差异287
(二)居住质量的城乡差异288
三、影响新疆城镇住宅发展的主要因素290
(一)住房体制改革290
(二)居民收入水平291
(三)房地产业发展291
(四)城镇化水平292
四、加快住房发展的建议292
(一)从实际出发,使住房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292
(二)城乡并重一提高农村居民住房质量294
(三)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295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现状297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297
(二)人口与环境现状305
二、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309
(一)人口变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机制309
(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途径311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15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15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步骤、对策和建议316
第十三章 人口发展前景展望一、人口预测参数的选择322
(一)预测基本数据322
(二)人口预测参数的确定322
二、未来人口的发展预测329
(一)出生人口预测329
(二)死亡人口预测331
(三)迁移人口预测333
(四)总人口预测与展望333
三、未来人口的构成335
(一)人口年龄结构335
(二)性别构成339
(三)劳动力资源构成341
(四)育龄妇女的构成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