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学与课程三维分析 基于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教育学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学与课程三维分析 基于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教育学视角
  • 郭文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ISBN:754084130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教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学与课程三维分析 基于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教育学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教学与课程研究概述3

第一章 教学与课程论发展的历史沿革3

一、国外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及其历史沿革4

二、国内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及其历史沿革4

三、国内外课程研究的发展及其历史沿革6

第二章 教学与课程论研究现状述评9

一、教学与课程关系研究现状述评9

(一)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观念述评10

(二)教学与课程论互相分离论述评11

(三)教学与课程论独立平行论述评12

(四)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和创新论13

二、我国教学论学科微观研究现状15

(一)教学论学科对象研究15

(二)教学论学科“技术化”问题研究16

(三)教学论学科思维方法研究17

(四)教学论学科超前性问题研究18

(五)教学论学科基本特征研究19

(六)教学论学科本质研究20

三、我国课程论研究现状述评21

(一)课程定义研究述评22

(二)课程结构调整研究22

(三)课程设计研究23

(四)教材编写研究述评24

(五)课程研究存在的问题26

第三章 教学与课程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8

一、教学与课程论学科本质定位抉择艰难,学科体系僵化过时29

二、教学与课程价值取向模糊,缺乏对学生主体的人文关怀30

三、教学与课程理论研究迈入非本土化的误区31

四、教学与课程论自身研究的缺陷33

五、教学与课程论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突破34

六、教学与课程论研究现代化程度不高35

第四章 教学与课程论研究发展趋势37

一、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和多学科融合38

二、推崇学科体系完善和追求教学问题解决39

三、教学与课程论不断分化与逐步综合的趋势40

四、教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手段的多元化特征41

五、教学论研究的民族化与本土化取向42

六、活动教学与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趋向43

七、教学与课程论研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向44

八、教学与课程论研究中的经济学渗透趋向44

第五章 教学与课程理念构建46

一、教学与课程内涵的价值判断46

(一)教学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46

(二)“教学”与“课程”的基本界定49

二、教学与课程内涵的理性解读51

(一)教学概念的语词含义与逻辑归属51

(二)教学概念的不同界定与研究趋向57

(三)课程概念辨析61

第二篇 教与学及课程资源的经济学分析65

第六章 教与学的经济学分析65

一、教与学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和条件约束66

二、教与学的生产能力和教育资源的配置能力68

第七章 教与学要素投入的经济学分析73

一、教师劳动与投入的经济学分析73

(一)教师劳动供给的成本构成75

(二)教师劳动供给工资水平的影响75

二、既定学生要素投入的经济学分析77

三、教学时间要素投入的经济学分析81

(一)管理时间因素投入分析83

(二)课堂教学时间投入分析84

(三)教学时间对成绩的影响86

第八章 教与学投资成本分析88

一、学校教学成本分析88

(一)学校教学成本的概念88

(二)学校教学成本构成及模型选择91

(三)学校教学成本计量方法评介94

二、学生学习成本分析98

(一)学习成本的概念内涵98

(二)学习成本的构成要素分析99

第九章 教学资源的资本含义及其价值106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内涵106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辨析107

(二)人力资本思想的发展108

二、学校教师人力资本的基本属性111

(一)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111

(二)人力资本的生物属性112

(三)人力资本的环境依赖性113

(四)人力资本的损耗与增值114

(五)人力资本的流动与配置115

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目标116

(一)提升学校教师人力资本的贡献率116

(二)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117

(三)提高教师人力资本的参与程度和水平117

(四)推进学校组织制度改革创新118

四、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118

(一)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119

(二)学校教师人力资源选择与聘用120

(三)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培训120

(四)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122

第十章 学校课程资源及其利用绩效分析124

一、学校课程资源内涵124

二、学校课程资源利用及其要素分析126

(一)课程思想资源要素127

(二)课程知识资源要素127

(三)课程人力资源要素128

(四)课程物力资源要素129

三、课程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分析130

(一)观念上存在差距130

(二)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不一131

(三)课程考试制度建设缺位131

(四)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滞后132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133

(一)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原则133

(二)规范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133

(三)方向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133

(四)民主与弹性相结合的原则134

五、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评介135

(一)课程资源开发、经营及管理模式类型135

(二)西方课程资源经营模式评介136

六、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分析138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决策138

(二)课程资源开发经费投入与收益139

(三)课程资源开发经营的制度140

(四)课程资源开发经营评价机制141

(五)课程资源开发服务性策略142

(六)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队伍建设143

第十一章 学习效用与教学收益及其对教与学的影响144

一、学习效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的影响144

(一)学习偏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45

(二)学习压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147

(三)学生努力程度对学习的影响148

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收益分析152

(一)学校教育收益的比较研究152

(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收益分析156

第三篇 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教学与课程研究161

第十二章 当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影响及其作用161

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下新教学理念的形成162

(一)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观念的演变与形成162

(二)教学要素传统构成与信息技术下构成比较分析164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价值实现和教学模式变革169

(一)信息技术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169

(二)信息技术应用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169

(三)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和改变教师价值取向170

三、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对教学环境的影响171

(一)创设新的教学时空环境172

(二)增加新的教学信息渠道173

(三)形成新的学习方式173

(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174

四、信息技术下教育媒体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174

(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结合174

(二)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175

(三)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176

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下教学论的嬗变179

一、信息技术下教学论的发展180

(一)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交互网络180

(二)多媒体信息与知识181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原则的改变181

(四)学校、课堂虚拟化181

(五)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价值的实现182

二、信息技术下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比较182

(一)课时常量与知识变量之间的冲突183

(二)个性化教学与班级教学形态的冲突185

(三)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冲突186

三、信息技术下教学论体系的嬗变186

(一)时间维度多元化187

(二)知识获取个性化187

(三)管理方式多样化187

(四)知智合一趋于融合性188

四、信息技术下教学论的特点188

第十四章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论解读191

一、教育信息化的历史沿革191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内涵解读192

三、教育信息化及其教育技术应用的内部动因195

(一)由视觉教育到视听教育到视听传播的演变196

(二)由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个别化教学的演变198

(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推动199

四、教育信息化的要素构成201

(一)信息网络201

(二)信息资源202

(三)信息技术应用202

(四)信息技术和产业202

(五)信息化人才203

(六)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203

五、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解读204

第十五章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分析206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论关于教学模式研究的特点分析206

(一)理论性与技术性207

(二)现实性与前瞻性208

(三)抽象性与应用性209

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特点210

(一)开放性、跨时空性210

(二)适时的交互性210

(三)凸显个性化特征211

(四)体现协作化特征211

(五)教育资源的共享性211

三、信息技术下教学模式的分类212

(一)教学模式的中心说分类212

(二)乔伊斯的四大类型教学模式分类213

(三)案例、虚拟与资源学习型教学模式213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215

(五)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217

四、信息技术下教学模式评价219

(一)信息反馈机制:重视课堂教学评估220

(二)资源共享机制:强化学生双向互动221

(三)分组机制:推行因材分层施教222

第十六章 信息技术下教学法研究223

一、信息技术下教学方式的界定223

(一)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223

(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分析224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下教学方法比较分析225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界定226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下教学方法比较分析226

三、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设计分析229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229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步骤230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路径230

第十七章 信息技术下的课程资源整合及其教学策略233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内涵233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234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实质认识不清235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目标认识片面235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236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资源严重不足236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教师人力资本缺乏236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建设237

(一)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效配置237

(二)网络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法及其制作238

(三)实现网络资源的加工、改造与开发241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策略245

(一)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教学策略245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工具的教学策略245

(三)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教学策略247

第十八章 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250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250

(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及其运行模式250

(二)教学资源支持的环境因素256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定位与结构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258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定位258

(二)教学资源库的结构259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260

第四篇 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学与课程研究265

第十九章 当代国外教学论思想评介265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与发现教学模式265

(一)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266

(二)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267

(三)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评价273

二、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274

(一)赞科夫教学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275

(二)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276

(三)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评价282

三、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283

(一)布卢姆掌握学习的基本观点284

(二)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实施步骤288

(三)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评价289

四、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291

(一)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291

(二)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292

(三)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评价296

第二十章 关于教学过程的再认识298

一、教学过程本质问题研究概述298

(一)教学过程本质的“特殊认识说”299

(二)教学过程本质的“发展说”300

(三)教学过程本质诸说一览302

(四)教学过程本质的辩证认识303

二、教学过程的概念内涵306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306

(二)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307

三、教学过程的特点认识308

(一)教学过程的历史性308

(二)教学过程的周期性309

(三)教学过程的整体性309

(四)教学过程的个性化特征310

第二十一章 教育学视野下教学模式分析311

一、教学模式概述311

(一)教学模式含义辨析311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312

(三)教学模式发展及其研究历史沿革313

二、教学模式的类型评介314

(一)教学模式分类综述314

(二)我国教学模式分类综述316

三、当代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简介317

(一)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简介317

(二)当代我国教学模式探索评析321

第二十二章 教育学视野下教学方法研究327

一、教学方法研究概述327

(一)教学方法概念研究综述327

(二)教学方法概念界定328

二、教学方法观念的逻辑演变330

三、教学方法分类述评331

(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332

(二)知识的来源分类332

(三)学生认识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332

(四)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332

四、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333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333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335

第二十三章 教育学视野下的课程及其改革337

一、教育学意义上的课程价值及其研究取向337

(一)课程内涵理解337

(二)课程价值及其研究取向338

二、新课程改革的解读340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与目标分析340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342

(三)课程结构的重构343

(四)新课程标准347

(五)新课程与教学改革350

参考文献357

后记3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