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南京教育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南京教育史
  • 徐传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5186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89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719页
  • 主题词:教育史-南京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南京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南京教育13

第一节 古代南京地区的教育萌芽13

一、原始社会时期南京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教育的产生13

二、春秋时期南京地区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授14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南京教育16

第三节 三国时期的南京教育18

一、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官学教育18

二、以学习历史与兵法为主的军队教育21

三、以大族家庭教育为主的私家教育22

第二章 两晋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京教育24

第一节 东晋南朝官办学校制度的演变24

一、东晋时期太学与国学的重建25

二、刘宋时期四学并立的盛况27

三、南齐时期国学的大起大落28

四、梁朝时期学校教育的繁荣29

五、陈朝时期国学的衰微31

第二节 东晋南朝私学教育的发展32

一、私学教师多元化32

二、私学条件得到改善33

三、私学生源多样化34

四、教学内容丰富多彩35

第三节 东晋南朝家族教育的兴盛36

一、长辈广泛参与子弟教育36

二、个人刻苦自学37

三、少儿教育与妇女教育受到重视38

四、言教、身教与文教并重41

五、教育内容十分丰富42

第四节 东晋南朝贵族教育的缺陷49

一、缺少良好教养,皇族子弟暴虐荒淫49

二、偏重文化知识,忽视德行教育52

三、重文轻武,普遍缺少忧患意识54

四、轻视实务,丧失治国和处世能力56

第五节 隋朝时期的南京教育57

第六节 唐代时期的南京教育59

第七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京教育61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南京教育66

第一节 官学再度繁荣66

一、府学有所发展66

二、县学始具规模70

三、官学的经费和管理71

第二节 理学书院的兴盛74

一、书院发展概况74

二、政府对书院的影响和控制76

三、书院的组织和管理77

四、书院的教学78

五、书院的职能79

第三节 私学继续发展80

一、乡党之学的普及81

二、家学的繁盛82

三、为中央官学举荐贤才83

第四节 科举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84

一、兴建贡院,完善地方贡士制度84

二、条陈议案,争取名额85

三、积极参与,大量人才及第86

第四章 明朝时期的南京教育88

第一节 文教政策的确立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88

一、文教政策的确立88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91

第二节 官学学制系统的形成95

一、中央官学的新发展95

二、地方官学的空前发展105

第三节 民间私学的发展112

第四节 留学生教育的兴盛113

第五节 书院的曲折发展115

一、书院的兴衰115

二、书院的性质与教学119

第六节 “应试教育”的强化120

一、科举考试及选士制度的加强120

二、应天府乡试与南京会试122

三、明代南京地区科举中式状况124

第五章 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南京教育126

第一节 文化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体制126

一、文化教育政策举措127

二、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系统128

第二节 完备的地方官学体系129

一、地方官学的建制129

二、地方官学的管理与制度130

三、地方官学的学田与学租136

第三节 兴盛的书院教育137

一、书院的官学化137

二、书院的内部管理139

三、江宁府府县书院的教学特点140

四、江宁府府县书院的藏书与刻书142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蒙学教育143

一、社学143

二、义学144

三、私塾145

第六章 古代南京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146

第一节 王安石、湛若水、焦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46

一、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46

二、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48

三、焦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49

第二节 古代南京教育家传略149

雷次宗157

刘瓛157

严植之157

张?157

宋濂157

宋讷157

方孝孺157

吕柟157

卢文弨157

袁枚157

钱大昕157

姚鼐157

王贞仪157

第七章 清代(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教育157

第一节 “经世致用”教育思潮与西方教育的进入157

一、封建传统教育渐趋解体157

二、“经世致用”思潮在南京161

三、西方文化教育在南京的传播163

第二节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165

一、洋务教育在中国兴起165

二、南京洋务军事工业技术学校和新式军事学堂166

第三节 清末南京的新式教育169

一、维新运动的改良教育169

二、清末新学制与南京近代教育体系的形成171

第四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南京教育179

一、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教育的基本政策180

二、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184

三、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教育的特点186

第八章 民国前期的南京教育190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南京教育190

一、资产阶级教育理念的初步熏陶190

二、教育改革与“壬子·癸丑学制”193

三、南京原有教育的蜕变与新生195

四、烽火之中的南京教育203

第二节 五四运动至国民政府成立前的南京教育204

一、南京教育行政机构的变动204

二、教育新思潮的涌动210

三、新文化运动与南京教育改革217

四、师生爱国民主运动与学潮223

五、各类教育逐步发展226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教育237

第一节 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与控制237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的确定237

二、新学制的厘定238

三、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242

四、控制学校教育的措施243

第二节 抗战前南京教育的发展247

一、幼儿教育248

二、小学教育251

三、普通中学教育253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257

五、中等师范教育259

六、高等教育262

七、社会教育266

八、军事院校270

第三节 抗战初期南京学校的流亡271

一、普通中学的迁徙流亡272

二、中等专业学校的内迁272

三、高等学校的流亡办学273

四、军事院校的西迁275

第四节 沦陷时期的南京教育276

一、日伪统治下的“奴化”与“伪化”教育276

二、南京教育界的反侵略斗争282

第五节 抗战胜利后南京教育的起落285

一、复员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措施286

二、南京教育的复员与发展288

三、国民政府败逃前夕的南京教育界293

第六节 南京学界的爱国民主运动294

一、抗战前南京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295

二、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296

第十章 近、现代南京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300

第一节 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300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300

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309

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313

第二节 近、现代南京教育家传略317

缪荃孙1956

李瑞清1956

蔡元培1956

仇埰1956

江谦1956

郭秉文1956

柳诒徵1956

马客谈1956

胡小石1956

吴蕴瑞1956

廖世承1956

晏阳初1956

黄质夫1956

陈裕光1956

张乃燕1956

徐悲鸿1956

俞剑华1956

刘海粟1956

邰爽秋1956

茅以升1956

高觉敷1956

刘敦桢1956

潘菽1956

罗家伦1956

陈章1956

杨廷宝1956

唐圭璋1956

李方训1956

范存忠1956

曾远荣1956

傅抱石1956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南京教育(1949—1956

第一节 对旧教育的接管、接收和接办347

一、全面接管公立学校348

二、稳妥接收外国津贴学校350

三、积极接办私立学校351

第二节 对教师的团结、教育和改造351

一、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352

二、教师的业务培训355

三、确立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356

第三节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360

一、建立学生团、队组织361

二、开设政治课363

三、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364

第四节 建立工农教育制度367

一、冬学、民校与农民扫盲识字运动367

二、开展职工、干部业余文化教育369

三、创办工农速成中学373

第五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374

一、中小学热情引进苏联教学方法375

二、高等学校全面借鉴苏联教育模式376

三、对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评价377

第六节 高等院校院系调整378

一、院系调整的方针和步骤378

二、南京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379

第七节 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技术学校的改建与发展382

一、迅速扩建幼儿园382

二、基本普及小学教育383

三、有效整顿普通中学384

四、积极创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8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初期的南京教育(1957—1965

第一节 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387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388

二、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388

三、加强党对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导389

第二节 教育界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390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390

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391

第三节 教育大跃进392

第四节 各类教育全面调整提高394

一、贯彻实施“八字方针”,教育事业全面调整395

二、制定和实施“三个条例”,促进各类教育规范化396

三、试行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403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京教育(1966—197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动乱406

一、教育界知名人士首当其冲遭批斗407

二、红卫兵“破四旧”与师生“革命大串联”408

三、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409

四、学校造反派的夺权与武斗410

五、“复课闹革命”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11

第二节 破坏极大的“教育革命”413

一、工宣队进驻学校413

二、“开门办学”以干代学414

三、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教师队伍”415

四、学校撤并、下放416

五、创办“社会主义新大学”417

六、高等学校招生试点418

第三节 广大师生对极“左”路线的抵制与斗争421

一、广大师生日益觉醒,奋起抗争421

二、震撼全国的“南京事件”422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对南京教育事业的破坏423

一、各级党组织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陷于瘫痪424

二、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425

三、学校的教育教学遭到全面破坏425

四、严重干扰一代青少年学生的正常成长427

第十四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南京教育(1977—1978

第一节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429

一、批判“四人帮”的极左路线429

二、推倒“四人帮”的“两个估计”430

三、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431

四、平反冤假错案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434

第二节 教育事业的全面恢复435

一、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制度435

二、幼儿教育开始恢复提高436

三、小学教育开始调整发展437

四、中学教育开始调整改革438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恢复发展439

六、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441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京教育(1979—2005

第一节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444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444

二、办学体制改革447

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449

四、教育督导制度改革452

五、加强教育法制建设454

第二节 各类教育蓬勃发展456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456

二、基础教育的发展460

三、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的发展472

四、特殊教育的发展487

五、师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490

六、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498

七、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拓展508

第三节 素质教育初显成效513

一、80年代中期至1993年:素质教育在探索中启动514

二、1993年至1998年: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发展519

三、1999年至2005年:素质教育在创新中深化522

四、“南京高考之痛”及相关论争536

五、南京市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543

第四节 师资建设务实创新547

一、教师的录用与管理547

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与管理550

三、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557

第十六章 当代南京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562

第一节 匡亚明、斯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62

一、匡亚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62

二、斯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68

第二节 当代南京教育家传略575

孙叔平586

杨景才586

纵翰民586

陈嘉586

陈邦杰586

黄显之586

蒋孟引586

黄友葵586

陈白尘586

顾兆勋586

吴天石586

徐芝纶586

钱钟韩586

陈大羽586

甘涛586

施祥林586

孙望586

程千帆586

冯秀藻586

朱启銮586

由崑586

时钧586

徐国钧586

叶子铭586

第三节 当代南京基础教育界名人简介586

朱刚597

恽宗瀛597

罗炳权597

李夜光597

王兰597

曹琬597

胡百良597

袁浩597

岳燕宁597

陈国强597

钱逸瑞597

孙丽谷597

王栋生597

董正璟597

孙双金597

杨瑞清597

附录一 南京教育大事年表597

附录二 民国以来至2005年南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统计表648

附录三 1927—2005年南京市主要教育行政负责人657

附录四 当代南京教育人物名录662

后记6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