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精神药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精神药理学
  • 江开达主编;黄继忠,方贻儒,李晓白副主编;王刚,王立伟,王传跃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608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85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9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精神药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精神药理学基础3

第一章 精神障碍的脑神经解剖学基础3

第一节 多巴胺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3

一、细胞位置3

二、投射区域4

三、受体5

第二节 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6

一、细胞位置6

二、投射区域6

三、受体6

第三节 5-羟色胺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7

一、细胞位置7

二、投射区域7

三、受体8

第四节 乙酰胆碱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8

一、细胞位置8

二、投射区域9

三、受体9

第五节 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10

一、大脑皮层10

二、丘脑11

三、基底神经节11

第六节 神经肽及其他11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递质、受体和受体药理学14

第一节 神经递质14

一、概念14

二、神经递质分类15

第二节 受体和受体药理学23

一、概念23

二、受体的发展与分类23

三、受体的特点及作用机制29

四、受体药理学的研究方法35

五、主要神经递质受体及其功能36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45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概述45

第二节 分子遗传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46

一、基因表达的基本原则46

二、基因表达的调节48

第三节 神经精神病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的策略、方法和技术51

一、遗传标记与精神疾病51

二、精神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策略53

第四节 药物基因组学56

一、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56

二、药物基因组学与基因多态性57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60

第五节 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61

一、细胞间信号通讯62

二、跨膜信号转换 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64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66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内分泌学69

第一节 概述69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轴与精神疾病、精神药理的关系72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72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74

三、生长激素76

四、催乳素77

五、下丘脑-垂体-生殖腺轴78

第五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免疫学81

第一节 免疫系统概述81

一、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82

二、免疫系统的检查与精神病学的相关性84

三、免疫反应的调节84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相互影响85

一、应激与免疫反应86

二、抑郁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86

三、调节通路88

四、免疫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90

五、大脑-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与精神药理学相关性94

第六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学基础97

第一节 基础电生理学97

一、理论基础97

二、电生理学技术99

第二节 临床电生理学102

一、脑电图102

二、精神药物引起的脑电图改变103

三、定量药物脑电图107

四、持续性电抽搐治疗108

五、诱发电位和事件相关电位109

第七章 神经影像学与精神药理学117

第一节 概述117

第二节 神经影像学技术118

一、精神药理学中的大脑成像118

二、正电子发射成像120

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成像123

四、血氧合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123

五、磁共振波谱成像125

六、脑功能多种成像方式整合技术的研究及其进展125

第三节 神经化学脑影像学与精神药理126

一、多巴胺能递质神经化学影像126

二、五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神经化学影像127

三、γ-氨基丁酸能递质神经化学影像128

四、谷酰胺和谷氨酸神经化学影像128

五、神经蜕变与NAA的神经化学影像128

六、膜磷脂异常和磁共振波谱影像128

七、谷氨酸和β-氨基丁酸神经递质回路化学影像129

八、乙酰胆碱能受体神经化学影像129

九、阿片受体神经化学影像130

第四节 神经生理脑影像学与精神药理130

一、阿尔茨海默病130

二、精神分裂症131

三、心境障碍131

四、强迫性神经症133

五、药物滥用133

第八章 精神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136

第一节 精神疾病动物模型的主要目标136

第二节 评价动物模型的标准:信度与效度137

一、信度137

二、效度137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139

一、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139

二、抑郁症的动物模型144

三、焦虑的动物模型146

第九章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155

第一节 药代动力学155

一、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关系155

二、药代动力学155

第二节 药效动力学160

一、概念160

二、影响药效的因素160

第十章 精神障碍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166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166

一、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166

二、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172

三、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173

四、抗精神病药的相互作用173

五、抗抑郁药的相互作用176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182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183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83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184

第十一章 精神药物临床研究方法189

第一节 概述189

第二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群组研究191

一、前瞻性群组研究191

二、回顾性群组研究193

三、总结193

第三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横断面研究194

第四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195

第五节 试验性研究的设计198

第六节 临床试验设计中样本量确定的几个问题202

一、概述202

二、样本量计算的设定条件203

第二篇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207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207

第一节 神经行为学207

第二节 遗传学208

一、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208

二、全基因组扫描的连锁研究209

三、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209

第三节 神经生化学210

一、单胺类假说210

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精神分裂症213

三、神经肽与精神分裂症214

第四节 神经发育异常214

第五节 神经影像学214

一、结构性影像学214

二、功能性影像学215

第六节 神经电生理学217

第七节 精神分裂症研究面临的挑战218

第二章 心境障碍的神经生物学220

第一节 遗传学220

一、家族史研究220

二、遗传模式221

三、统计分析221

四、可能的生物学标记221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肽假说222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223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225

三、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226

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227

五、松果体功能与昼夜节律228

第三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功能228

一、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能受体228

二、多巴胺、多巴胺β-羟化酶与单胺氧化酶229

三、乙酰胆碱230

四、γ-氨基丁酸230

五、5-羟色胺231

第四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与神经营养因子232

一、第二信使系统232

二、磷酸肌醇系统与钙233

三、神经可塑性研究233

第五节 神经影像学研究234

一、海马234

二、灰质与白质高密度234

三、额叶与前额叶皮质234

四、尾状核与壳核235

五、杏仁核235

六、垂体235

七、丘脑235

八、与治疗的关系235

第三章 焦虑障碍的神经生物学237

第一节 焦虑和恐惧的神经学机制237

一、恐惧条件化237

二、记忆的巩固与恢复238

三、消除239

第二节 焦虑和恐惧的神经回路239

第三节 特定的焦虑性障碍的神经回路240

一、惊恐障碍240

二、恐惧症241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242

四、强迫性障碍242

第四节 恐惧和焦虑的神经化学243

一、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243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245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245

四、神经甾体246

五、神经肽Y246

六、多巴胺系统247

七、5-羟色胺247

八、苯二氮?类系统248

九、谷氨酸系统249

十、缩胆囊素249

第四章 进食障碍的神经生物学252

第一节 概述252

第二节 神经性厌食253

一、遗传(家系与双生子的研究)253

二、脑影像研究254

三、神经递质学说254

第三节 神经性贪食257

一、遗传(家系与双生子的研究)257

二、脑影像研究257

三、神经递质学说258

第五章 人格障碍的神经生物学260

第一节 概述260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遗传学研究261

一、经典遗传学研究261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261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递质研究262

一、5-羟色胺262

二、去甲肾上腺素263

三、多巴胺263

四、神经内分泌264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264

一、反社会性人格障碍264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265

三、边缘性人格障碍265

第五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电生理研究266

一、脑电图及睡眠脑电图研究266

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266

三、平稳眼跟踪运动266

第六章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生物学269

第一节 神经病理269

一、正常脑老化269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变化270

第二节 神经生化与分子遗传271

一、细胞骨架和突触271

二、血管病变273

三、淀粉样蛋白273

四、脂质、核酸和自由基274

五、线粒体与能量代谢275

六、神经元离子内稳态276

七、神经递质276

八、神经内分泌277

九、神经营养因子278

十、致病基因278

十一、脑影像279

第七章 物质依赖的神经生物学286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遗传学基础287

一、生化研究287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287

第二节 药物的奖赏效应289

一、奖赏效应289

二、奖赏通路289

三、脑功能研究290

第三节 从药物滥用到依赖291

一、依赖导致的神经适应性及转录的改变292

二、依赖与长时程适应效应292

三、依赖导致的神经可塑性变化293

四、阿片类药物躯体依赖的分子机制293

五、阿片精神依赖的机制294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维持294

一、环境诱发心理渴求的生物学基础294

二、药物依赖者的认知行为失控297

第五节 药物依赖导致的人格改变和不良的社会后果297

第三篇 精神药物的分类和药理学原理303

第一章 抗精神病药303

第一节 概述303

第二节 经典抗精神病药304

一、结构-作用的相关性305

二、长效制剂抗精神病药308

三、药理学特性308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310

五、药理作用机制311

六、适应证312

七、不良反应313

八、药物相互作用315

第三节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316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药理学特性316

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临床目标和神经药理学目标318

三、氯氮平320

四、利培酮327

五、奥氮平332

六、喹硫平336

七、阿立哌唑340

八、齐拉西酮345

九、阿密舒必利348

十、其他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350

第四节 正在研发中的新型代表药物352

一、亚型选择性DA拮抗剂352

二、DA激动剂352

三、5-HT作用类药物353

四、M型胆碱能药物354

五、肾上腺素能药物354

六、谷氨酸能药物355

七、抗精神病药的研究新方向与可能的新方法357

第五节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药物治疗360

一、概述360

二、临床类型360

三、病因学361

四、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临床评价362

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治疗药物363

六、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药物治疗策略364

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366

八、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预防366

第二章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368

第一节 概述368

第二节 三环类与四环类抗抑郁药369

一、结构与作用相关性369

二、药理学特性371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372

四、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375

五、作用机制376

六、适应证377

七、不良反应380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384

第三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387

一、氟西汀387

二、舍曲林395

三、帕罗西汀401

四、氟伏沙明414

五、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420

第四节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429

一、概述429

二、药理学特性430

三、作用机制432

四、适应证432

五、不良反应433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434

七、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435

八、特殊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436

第五节 5-HT2A拮抗剂及5-HT再摄取抑制剂440

一、曲唑酮440

二、奈法唑酮445

第六节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450

一、文拉法辛450

二、米氮平458

三、度洛西汀和米那普仑463

第七节 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471

一、概述471

二、结构与作用相关性472

三、药理学特点472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473

五、作用机制473

六、适应证475

七、不良反应477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478

第八节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479

一、药物化学结构480

二、药理学特性480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480

四、作用机制481

五、适应证482

六、不良反应484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484

第九节 苯二氮?类486

一、概述486

二、化学结构与作用相关性486

三、药理学特性487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487

五、作用机制489

六、适应证490

七、不良反应492

八、药物间的相互作用493

九、相关特殊问题493

第十节 5-HT部分激动剂501

一、丁螺环酮501

二、坦度螺酮507

三、吉吡隆509

第十一节 5-羟色胺再摄取增强剂513

一、药物化学结构513

二、药理学特性513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514

四、作用机制514

五、适应证515

六、不良反应517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517

第十二节 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探索性治疗518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拮抗剂519

二、P物质受体(NK-1)拮抗剂522

三、抑制皮质醇增加的药物524

第三章 双相障碍治疗药物529

第一节 锂盐529

一、历史和发现529

二、化学结构与作用的关系529

三、药理学特性530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530

五、作用机制530

六、适应证531

七、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535

八、不良反应537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539

第二节 丙戊酸盐540

一、历史和发现540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541

三、药理学特性541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541

五、作用机制542

六、适应证543

七、疗效的预测546

八、不良反应547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549

第三节 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550

一、历史和发现550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551

三、药理学特性551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552

五、作用机制554

六、适应证556

七、不良反应560

八、药物问相互作用563

第四节 加巴喷丁570

一、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570

二、药代动力学571

三、适应证571

四、不良反应574

五、药物间相互作用574

第五节 拉莫三嗪575

一、历史与发现575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575

三、药理学特性575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576

五、作用机制576

六、适应证577

七、不良反应579

八、剂量580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580

第六节 托吡酯581

一、历史和发现581

二、化学结构与作用的关系582

三、药理学特性582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582

五、作用机制583

六、适应证583

七、不良反应587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588

第七节 新型抗精神病药589

一、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589

二、抗精神病药的费用591

三、抗精神病药与妊娠592

四、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联合治疗592

五、抗精神病药的临床评价592

第四章 镇静催眠药598

第一节 巴比妥类598

一、历史演变598

二、结构-作用相关性599

三、对不同睡眠时段的影响600

四、适应证600

五、不良反应600

六、过量反应601

七、耐受性与依赖性601

八、药物间的相互作用601

第二节 苯二氮?类药601

一、历史演变601

二、结构-作用相关性602

三、药理作用602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605

五、对睡眠各阶段的作用606

六、适应证607

七、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608

第三节 其他催眠药609

一、非苯二氮?类催眠药物(作用于苯二氮?受体)609

二、乙醇类和γ-羟基丁酸盐611

三、抗组胺药612

四、褪黑素612

五、沙立度胺613

第五章 促认知药615

第一节 概述615

第二节 胆碱酯酶抑制剂617

一、多奈哌齐617

二、重酒石酸卡巴拉汀618

三、加兰他敏621

四、石杉碱甲622

五、四氢氨基吖啶623

第三节 谷氨酸受体阻断剂——美金刚624

第四节 抗氧化剂——司来吉兰625

第五节 钙通道拮抗剂626

一、尼莫地平626

二、氟桂利嗪628

三、桂利嗪629

第六节 脑代谢赋活剂629

一、麦角碱衍生物(ergotine derivates)629

二、γ-氨酪酸衍生物(γ-aminobutyric acid derivates)632

三、甲氯芬酯634

四、维生素类634

第七节 抗缺氧类药(anti-ypoxia drugs)——阿米三嗪-萝巴新637

第八节 神经肽类药(neuropeptides)638

一、脑活素638

二、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638

第九节 其他药物639

一、胞磷胆碱639

二、银杏叶提取物640

三、他汀类药物640

第六章 精神振奋药642

第一节 概述642

第二节 安非他明642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642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分布644

三、作用机制644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645

五、不良反应与毒性645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646

第三节 哌甲酯646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646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分布647

三、作用机制647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647

五、不良反应和毒性647

六、药物相互作用648

第四节 莫达非尼648

一、结构-作用的关系648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分布648

三、作用机制与代谢活性649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649

五、不良反应和毒性649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650

第五节 其他药物650

一、匹莫林650

二、可乐定650

第七章 电抽搐治疗652

第一节 发展史652

第二节 作用机制653

一、ECT与神经递质系统和神经细胞内生物化学改变653

二、抗抽搐假说654

三、与抗抑郁药比较655

第三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655

一、适应证655

二、ECT的禁忌证658

第四节 电抽搐治疗的方法658

一、治疗室及其必备的设施658

二、患者的准备659

三、电极的放置和刺激电量的设定659

四、充氧过程660

五、药物的应用661

六、抽搐时脑电图的特点661

七、电抽搐治疗程序661

八、传统电抽搐治疗662

第五节 合并用药治疗问题662

第六节 不良反应及处置663

一、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663

二、认知功能的改变663

三、脑生理的变化664

四、其他的并发症665

第七节 疗程665

一、电抽搐治疗的疗程665

二、预防性治疗665

三、抑郁症患者的ECT持续治疗和维持治疗666

第四篇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学671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671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672

一、阳性症状673

二、阴性症状673

三、神经认知缺陷673

四、情感症状674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674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药物治疗675

一、急性期的治疗目标675

二、治疗药物评价677

三、临床治疗策略与实际问题的处理684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的巩固和维持期治疗690

一、治疗分期690

二、精神分裂症的复发690

三、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作用691

四、治疗依从性691

五、维持治疗的时间691

六、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692

七、维持治疗的方法693

八、维持治疗对功能后果的影响694

九、维持治疗时共病情况或症状群的处理694

十、维持治疗时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治疗的相互作用696

第五节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697

第六节 与治疗相关的医学问题697

一、吸烟698

二、锥体外系症状群698

三、迟发性运动障碍和迟发性肌张力障碍699

四、恶性综合征700

五、高催乳素血症700

六、体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脂血症700

七、精神活性物质相关障碍701

八、抑郁702

九、自杀702

十、强迫症状703

第二章 抑郁障碍的治疗705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705

一、症状表现705

二、病程特征706

第二节 抑郁症的临床评估、治疗原则和策略707

一、精神科评估707

二、体格检查707

三、治疗目标709

四、治疗原则709

五、治疗策略710

第三节 抗抑郁药物的分类及常用抗抑郁药物710

一、抗抑郁药物的分类711

二、主要抗抑郁药物712

第四节 抑郁症急性期的治疗720

一、药物的选择720

二、疗效的判定及换药720

三、影响抗抑郁药选择的因素721

四、药物相互作用722

第五节 抑郁症的巩固和维持治疗723

一、巩固期治疗723

二、维持期治疗724

第六节 对不同类型及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724

一、对不同类型抑郁障碍的治疗724

二、对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725

第七节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726

一、增加抗抑郁药物的剂量726

二、抗抑郁药物合并增效剂726

三、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药理机制的抗抑郁药联用727

第三章 双相障碍的治疗729

第一节 双相障碍治疗目标与原则729

第二节 急性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的治疗731

一、锂盐731

二、丙戊酸钠732

三、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732

四、抗精神病药物732

五、其他治疗733

六、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734

第三节 急性双相抑郁发作的治疗735

一、以心境稳定剂作为抗抑郁药物735

二、抗精神病药物736

三、抗抑郁药物738

四、其他治疗738

五、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739

第四节 维持治疗739

一、锂盐740

二、丙戊酸盐740

三、拉莫三嗪741

四、卡马西平741

五、抗精神病药物741

六、其他治疗741

七、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742

第五节 一些与治疗相关的问题743

一、精神病学有关特征743

二、人口学及心理社会因素744

三、跨文化问题746

四、儿童和青少年746

五、老年患者746

第六节 小结747

第四章 焦虑障碍的治疗749

第一节 概述749

一、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分类749

二、焦虑障碍药物治疗的历史749

第二节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751

一、焦虑症状群751

二、常见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751

第三节 治疗目标与常用药物753

一、治疗目标753

二、常用的抗焦虑药物753

第四节 临床治疗与评价757

一、强迫障碍757

二、惊恐障碍759

三、社交焦虑障碍761

四、特殊恐惧764

五、广泛性焦虑障碍765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768

七、急性应激障碍771

第五节 焦虑抑郁共病的治疗772

第五章 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775

第一节 老年人使用精神药物的基本原则775

一、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775

二、老年人药效学特点776

三、老年人用药基本原则777

第二节 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777

一、发生机制777

二、临床表现778

三、临床评价779

四、药物治疗779

第三节 老年谵妄的治疗78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781

二、临床表现782

三、治疗783

第六章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治疗784

第一节 儿童和青少年的药代动力学特点784

第二节 儿童和青少年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785

第三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786

一、中枢精神兴奋剂787

二、抗抑郁药物791

三、其他药物治疗793

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联合用药治疗794

第四节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795

一、儿童青少年用抗精神病药的分类795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儿童青少年患者中的使用796

三、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797

四、药物治疗的策略798

五、预后799

第五节 儿童情绪障碍的药物治疗799

一、儿童抑郁症799

二、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801

三、儿童广泛性焦虑障碍801

四、儿童恐惧症802

五、儿童强迫症802

第六节 儿童抽动障碍的药物治疗803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803

二、多发性运动和发音联合抽动障碍803

第七节 儿童孤独症的药物治疗804

一、传统抗精神病药物804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804

三、抗抑郁药物805

四、中枢兴奋剂806

五、其他药物治疗806

第七章 物质依赖相关障碍的治疗807

第一节 治疗原则807

一、物质依赖的治疗基本原则807

二、药物治疗807

三、心理社会康复治疗808

第二节 酒依赖的治疗808

一、戒酒治疗808

二、拮抗剂治疗809

三、抗酒精渴求药物809

四、酒依赖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810

第三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810

一、脱毒治疗810

二、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维持治疗811

三、纳曲酮预防复发治疗813

第四节 可卡因依赖814

一、抗渴求药物814

二、并发精神障碍815

第五节 尼古丁依赖815

一、尼古丁替代治疗815

二、非尼古丁药物治疗815

第六节 其他物质依赖816

一、苯二氮?类药物和其他镇静剂816

二、致幻剂816

三、安非他明类物质817

四、大麻817

第八章 进食障碍的治疗819

第一节 概述819

第二节 神经性贪食症819

一、治疗前评估820

二、心理治疗820

三、药物治疗821

四、治疗方案822

第三节 神经性厌食症822

一、治疗前评估823

二、躯体治疗823

三、心理治疗823

四、药物治疗824

第四节 暴食障碍825

第九章 人格障碍的治疗827

第一节 概述827

第二节 人格障碍治疗的医疗观念变化828

一、人格障碍亟需医学干预828

二、人格障碍的一般诊疗原则829

三、人格障碍与药物治疗830

第三节 戏剧性/多变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831

一、精神药物治疗831

二、药物治疗结论和治疗指南836

第四节 奇特/怪癖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837

第五节 焦虑/抑制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838

第六节 人格障碍共病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要点839

第十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精神药物的使用841

第一节 概述841

第二节 妊娠期精神药物使用的问题843

一、抗精神病药物843

二、抗抑郁药物844

三、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物845

四、心境稳定剂846

五、其他847

第三节 哺乳期精神药物使用问题847

一、抗精神病药物848

二、抗抑郁药物848

三、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物849

四、心境稳定剂849

第四节 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精神药物的原则849

第十一章 失眠的治疗852

第一节 概述852

一、失眠的生理机制852

二、睡眠的实验研究854

三、失眠的评估854

第二节 失眠的病因和分类855

一、病因855

二、失眠分类859

第三节 失眠的治疗860

一、失眠的治疗目标860

二、短暂或短期失眠的治疗860

三、长期失眠的综合治疗861

第四节 特殊人群失眠的治疗869

一、老年人的失眠869

二、妊娠期或哺乳期及儿童的失眠870

中英文对照索引8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