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学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美学新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1707497.jpg)
- 靳绍彤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3214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1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美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美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为什么要学美学1
(一)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1
(二)促进自我美化5
(三)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更全面地发展12
二、什么是美学13
(一)美学思想的萌生13
(二)美学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26
(三)现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30
(四)美学研究的对象34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39
第一章 审美主体39
第一节 人始终是主体39
一、人是能动的主体39
二、人是社会性的主体45
三、人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主体47
四、人是物质与意识相统一的主体48
第二节 主体与审美主体49
一、向上能动的主体50
二、具有高尚社会性的主体51
三、自由的主体52
四、具有开拓思维能力的主体54
第三节 审美主体的审美属性56
一、审美主体的外在素质57
二、审美主体的内在素质59
第四节 审美主体的能动性68
一、能把客观美转化为审美对象68
二、能将审美对象转变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71
三、能将审美对象改造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72
四、能创造一个美的世界72
五、能在创造美的世界中直观自身。73
第二章 审美对象75
第一节 审美对象的属性的自我生成75
一、自然美的自我生成77
二、社会美的自我生成79
三、艺术美的自我生成80
第二节 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在物与物的关系中表现81
一、一切事物的属性都在一定的关系中表现81
二、美的事物属性表现的规律82
第三节 审美对象与非审美者的关系84
一、与没有审美情趣的人的关系84
二、与审美者的审美情趣受到压抑的人的关系84
三、与审美观念变化的人的关系85
四、审美对象与“我”的对象的关系85
第四节 审美对象的受动性87
一、它是受认定的对象87
二、它是受反映的对象88
三、它是受改造的对象88
第五节 审美对象的能动性90
一、它能改造改造者90
二、它能惩罚不尊重它的人92
三、它可以贮存人的本质力量的美93
第三章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95
第一节 审美关系的确立95
一、人与关系95
二、审美关系确立的依据96
第二节 审美关系的规定性99
一、规定主客体的相互依存99
二、规定主客体的不同关系100
三、规定主客体在关系中的自由的相对性101
四、规定主客体的辩证关系104
第三节 审美肯定方式107
一、功利肯定方式107
二、伦理肯定方式107
三、道德肯定方式110
四、信仰肯定方式112
五、审美肯定方式118
第二编 美的本质论129
第一章 马克思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129
第一节 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130
一、客观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130
二、主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133
三、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134
四、美与美感的关系136
五、美的规律与一般规律的关系139
六、劳动与美的关系142
七、人的本质力量与美的关系144
八、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147
第二节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152
一、什么是美的规律153
二、规律的两重属性154
三、美的规律是可见的157
四、忽视规律的可见性,将使审美思维陷入误区160
第二章 对古今中外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评价162
第一节 对西方美学史上的著名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评价162
一、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论者162
二、物质社会上探索美的本质论者172
第二节 对中国美学史上的著名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评价178
一、从功利(善)上探索美的本质论者179
二、从艺术上探索美的本质论者182
第三节 对中国当代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评价187
一、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188
二、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190
三、李泽厚: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192
四、蔡仪:“美是典型”197
第四节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为何这样难198
一、美在哪里弄不清楚198
二、美与人的关系弄不清楚199
三、探讨美的本质的方法不对199
第三章 什么是美200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美的本质的探讨200
一、马克思阐述了美存在于客观事物自身,为美的本质的探讨规定了正确的方向200
二、马克思确立了重要的美学范畴的辩证关系,为探讨美的本质规定了具体的途径202
三、马克思为探讨美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208
第二节 我的美的本质观214
一、我探索美的本质的方法214
二、美的本质的基本特征217
三、关于美的定义219
第三编 美论223
第一章 自然美223
第一节 自然美在那里223
一、自然美问题上几种不同的学术见解223
二、自然美在自然自身226
三、关于自然美的定义227
第二节 未人化的自然美228
一、未人化的自然美先于人类而存在228
二、未人化自然美的自然构成231
第三节 人化自然美238
一、人化自然美的构成238
二、人与人化自然美的关系239
第四节 自然美的分类241
一、总体自然美与个体自然美241
二、一般美和奇美243
三、优美与壮美244
四、动态美与静态美245
第二章 社会美246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美246
一、什么是社会246
二、社会美与社会的关系247
三、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社会美252
第二节 社会美的基本属性253
一、社会事物的社会性不是社会美的本质253
二、社会事物的功利性不是社会美的本质254
三、人的本质不是社会美的本质255
四、社会美的本质特征257
五、关于社会美的定义259
第三节 社会美的分类260
一、个体形象美与社会形象美260
二、外在社会美与内在社会美265
三、社会动态美和社会静态美281
四、壮美与幽美282
第三章 艺术美283
第一节 艺术美的起源283
一、艺术起源于意识283
二、艺术起源于绝对理念285
三、艺术起源于游戏286
四、艺术起源于巫术286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287
六、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的生存活动287
七、我的看法:原始艺术多源论288
第二节 艺术的本质291
一、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291
二、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292
三、艺术是情感的表现292
四、艺术是对现实的形象认识293
五、“诗言志”294
六、我的看法294
第三节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296
一、艺术的真实是艺术美的灵魂297
二、情感是艺术美的魅力308
三、形象是艺术美的核心311
四、意蕴是艺术美的基本内涵312
五、独创性是艺术美的基本风格313
六、寓教于乐是艺术美的基本形式314
七、跨越时空是艺术美的永恒特征316
第四节 艺术美的价值316
一、艺术的审美价值317
二、艺术的认知价值318
三、艺术的育人价值321
四、艺术的娱乐价值323
第五节 艺术美的鉴赏323
一、艺术鉴赏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323
二、艺术鉴赏中的“共鸣”326
第四章 人体美328
第一节 人体美是自然美的顶峰328
一、女性美的魅力328
二、人体美是人类永恒的审美对象333
三、欣赏人体美要用审美的眼光335
第二节 人体美的内涵340
一、人体美是自然美和心灵美的统一340
二、人体美分男性美与女性美346
三、人体美的相对性348
四、人体美与淫秽形象的区别350
第三节 人体美的产生和发展353
一、人体美的产生353
二、人体美的审美发展356
第四节 人体美在哪里361
一、整体形象美361
二、性之美364
三、形之美372
四、心之美378
五、人体美与服装的关系378
第五章 爱情美381
第一节 爱情,你姓什么381
一、人类祖先爱情的萌生382
二、爱情以性爱为基础382
三、爱情的本质384
第二节 爱情的基本特征385
一、爱情以互爱为前提385
二、爱情是灵魂深处的亲热情感388
三、爱情是无限的389
第三节 爱情与婚姻的关系390
一、爱情在婚姻内390
二、婚姻内无爱情393
三、婚外情剖析395
第四节 在没有法律制约下的爱情展望398
一、爱情从一而终398
二、自由结合的新式家庭399
三、婴儿是真正的爱的结晶399
第四编 美感论402
第一章 美感的界定402
第一节 美感的发生402
一、审美注意402
二、审美欣赏406
三、美感的发生407
第二节 审美认识的内涵408
一、对情感的把握408
二、对美的内容的认识410
三、对创作者本质力量的认识411
四、对客观美的本质揭示412
第三节 美感认识的特征413
一、美感认识的总体特征:整体形象性413
二、美感认识方式的特征416
三、美感认识性质的特征425
四、美感认识成果的特征441
第二章 审美感知444
第一节 审美感知与一般感知的共性444
一、感知能够作出判断444
二、感知作出判断的根据446
第二节 审美感知与一般感知的区别447
一、情感模式不同447
二、对外在形象的空间把握的方式不同449
三、对外在形象的时间把握的方式不同450
四、对外在形象的心态把握的方式不同450
第三节 审美感知的特点452
一、趣味性453
二、求实性454
三、浮浅性455
第三章 审美体验457
第一节 审美体验与一般认识的区别457
一、两者对待形象的原则不同457
二、两者对待本质的概括方式不同458
三、两者对待语言的使用方式不同458
第二节 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460
一、审美体验的奇异性460
二、审美体验的渗透性462
三、审美体验的朦胧性465
第三节 审美体验的视角466
一、外视角466
二、内视角470
第四章 审美联想476
第一节 审美联想是美感认识的深层方式476
一、审美联想的形成476
二、审美联想的种类477
第二节 审美联想的特征480
一、联想的趋向性480
二、联想的趋同性481
三、联想的超越性483
第三节 审美联想的基本形式484
一、相似联想485
二、接近联想485
三、类比联想486
四、对立联想486
第四节 审美联想的创造性487
一、在互衬中相互揭示对方的本质487
二、在主体的照映下揭示客观美的本质488
三、在对立统一中衬托出完美的形象489
四、在对比中见出美来489
五、升华审美主体的自我性格490
第五章 审美想象491
第一节 审美想象是美感认识的最高形式491
一、审美想象的发生与发现491
二、想象的分类493
第二节 审美想象的基本特征494
一、想象的自由性494
二、想象的偶然性497
三、想象的创造性498
第三节 审美想象的基本形式502
一、我们对审美基本形式的看法502
二、中国对审美基本形式的论述503
第四节 审美想象的作用504
一、理解客观美的内在意境506
二、理解内在与外在相统一的形象美507
三、增加客观美的感染力508
四、揭示客观美的属性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