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向宪政之路 宪法监督的理论和实践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广辉主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3850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73页
- 主题词:宪法(学科: 司法监督 学科: 研究) 宪法 司法监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通向宪政之路 宪法监督的理论和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宪法监督的基本理论问题3
第一章 导论3
一、“宪法监督”概念的解析3
1. 对“宪法监督”内涵的不同理解3
2. “宪法监督”的属性5
3. 宪法监督的特点7
二、与“宪法监督”有关的概念及评价8
1. 宪法实施8
2. 宪法保障10
3. 宪法适用12
4. 违宪审查制13
5. 司法审查制15
三、宪法监督的必要性18
1. 实现宪法的法律性18
2. 保障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20
3. 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21
第二章 宪法监督的基本理论问题25
一、宪法监督的理论基础25
1. 人民主权论25
2. 宪法至上论27
3. 权力有限论31
4. 权利目的论38
二、宪法监督权的性质43
1. 宪法监督权是判断权46
2. 宪法监督权是裁判权47
3. 宪法监督权的被动性48
4. 宪法监督机关只服从法律49
5. 宪法监督机关的成员有严格的资历要求50
6. 法国宪法委员会的司法机关性质53
7. 宪法监督权与一般司法权的不同64
三、宪法监督的目标和价值66
1. 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66
2. 追求自由的最大限度实现72
四、宪法监督的基本原则77
1. 研究宪法监督原则的意义77
2. 监督权有限的原则80
3. 合宪性推定原则83
第三章 宪法监督的分类86
一、积极的宪法监督和消极的宪法监督86
二、事先监督和事后监督88
三、抽象监督和具体监督94
四、普通程序的监督和特殊程序的监督102
第二编 宪法监督制度的构成111
第四章 宪法监督制度的涵义111
一、宪法监督制度的涵义111
1. 制度的含义111
2. 制度的构成要素114
二、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监督体制116
1. 关于宪法监督制度构成的认识116
2. 宪法监督制度与宪法监督体制的关系119
三、研究宪法监督制度构成的意义122
1. 全面把握宪法监督制度的内容122
四、影响宪法监督制度构成的若干要素分析123
1. 思想认识的影响123
2. 提高宪法监督的效率123
2. 宪政体制的制约125
3. 历史传统的作用125
第五章 宪法监督主体127
一、宪法监督主体的含义127
二、宪法监督主体的内容135
1. 代表机关为监督的主体135
2. 司法机关为监督的主体138
3. 专门机关为监督的主体141
4. 其他形式的监督主体144
三、关于我国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主体的争论146
1. 暗含的宪法监督主体147
2. 明确的宪法监督主体148
3. 不是宪法监督的主体150
4. 部分的宪法监督主体151
第六章 宪法监督的对象156
一、宪法监督对象的含义156
1. 关于宪法监督对象的各种主张156
2. 宪法监督的对象应是“违宪”159
二、违宪的分类161
1. 广义的“违宪”和狭义的“违宪”161
2. 直接违宪和间接违宪169
3. 单一的违宪和双重的违宪170
4. 一般意义上的违宪和严格意义上的违宪172
5. 积极违宪和消极违宪173
第七章 宪法监督的范围176
一、法律的违宪176
1. 宪法性法律177
2. 法律181
3. 其他具有规范性文件性质的法律190
4. 国际条约192
二、行为的违宪198
1. 国家机关行为的违宪198
2. 政党行为的违宪204
3. 社会组织行为的违宪206
第八章 宪法监督程序210
一、宪法监督程序的涵义210
1. 法律性210
2. 过程性211
3. 对应性212
二、宪法监督程序的重要性213
1. 保障宪法所追求价值的实现215
2. 促进宪法基本权利的落实216
3. 有助于宪法权威的建立217
三、德国宪法监督程序218
1. 申请与受理218
2. 证据的获取221
3. 案件的审理221
4. 裁判及其效力223
四、俄罗斯的宪法监督程序224
1. 提出申诉224
2. 审议案件前的准备226
3. 审议程序227
4. 决定的做出228
五、其他国家的宪法监督程序230
1. 葡萄牙230
3. 奥地利231
2. 西班牙231
第九章 宪法监督的效力234
一、宪法监督效力的含义234
二、宪法监督效力的表现236
1. 优位的效力236
2. 强制力237
3. 最终决定力237
4. 宪法监督的溯及力问题238
三、宪法监督效力的实现239
1. 树立宪法至上观念239
2. 完善宪法监督制度241
3. 宪法文本的明确规定242
一、代表机关监督宪法体制的形成245
第十章 代表机关监督的体制245
第三编 宪法监督体制245
二、代表机关监督宪法体制的特点250
1. 最高性250
2. 全权性250
3. 附属性251
4. 一体性251
三、对代表机关监督宪法体制的评价251
1. 赞成者的根据251
2. 反对者的理由253
第十一章 专门机关监督体制258
一、专门机关监督宪法体制在欧洲的形成258
1. 专门机关监督宪法体制在欧洲的演变258
2. 专门机关监督宪法体制在欧洲确立的原因263
3. 法国的宪法委员会265
1. 宪法法院组成人员的产生方式274
二、宪法法院的组成及任期274
2. 宪法法院组成人员的性质281
三、宪法法院的职权283
1. 审查法律、法规的合宪性283
2. 解决公共权力机关之间的权限争端297
3. 监督选举和公民投票302
4. 弹劾案审判权304
5. 解散违宪的政党306
6. 受理宪法诉讼308
7. 其他方面的职权310
一、普通法院监督体制在美国的形成312
1. 司法审查制在美国形成的原因312
第十二章 普通法院的监督体制312
2. 司法审查思想的考察317
3. 司法审查制的确立324
二、战后美国主导的日本宪法诉讼的发展演变329
三、司法审查的程序335
1. 司法审查适用的程序335
2. 司法审查的范围337
四、对司法审查制的争论339
1. 支持司法审查制的理由339
2. 对司法审查制的批评341
五、对司法审查制的评价346
1. 司法审查制的优点346
2. 司法审查制的缺陷350
六、司法审查制的特点352
1. 司法审查的机关是普通法院352
2. 采用事后附带性的审查方式353
3. 对当事人的资格有严格的要求355
4. 以形成案件为前提356
5. 审查的结论只具有个别的效力356
七、司法审查的原则358
1. 审查权有限原则359
2. 合宪性推定原则366
3. 诉讼身份限制原则369
4. 宪法问题回避原则373
5. 成熟原则374
第四编 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及其完善379
第十三章 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确立379
一、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产生和演变379
1. 旧中国宪法性文件对宪法监督问题规定的缺乏379
2. 新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确立381
二、现行宪法监督制度的内容382
三、当前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缺陷385
1. 缺乏专门的监督机关392
2. 监督的内容缺乏全面性398
3. 监督的方式比较单调403
4. 宪法监督缺乏程序性的规定406
四、对一些问题认识的分歧408
1. 关于法律法规的违宪问题411
2. 执政党能否成为宪法监督的对象413
第十四章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建议419
一、宪法起草过程中关于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建议419
1. 全国人大之下设立宪法监督机构419
2. 设立专门机关420
二、现行宪法实施以来关于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主张421
3. 检察机关行使宪法监督的权力421
1. 设立宪法法院,行使宪法监督权力422
2. 建立双轨制或复合制的宪法监督体制423
3. 建立最高权力机关领导下的宪法监督体制425
三、对维持立法机关监督体制的评价429
1. 对代议机关全能的质疑430
2. 对代表机关最了解宪法意图说法的质疑441
第十五章 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设想448
一、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关键448
1. 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448
2. 专门宪法监督机关与民主之关系452
3. 专门机关的权威性与立法机关最高地位的关系455
二、建立专门监督机关的必要性466
1. 宪法的适用性466
2. 专门监督机关有助于宪法适用性的实现477
三、专门监督机关如何设立479
1. 以“宪法法院”命名479
2. 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480
3. 宪法法院法官的产生485
四、宪法法院的职权489
1. 审查法律、法规的合宪性489
2. 审查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合宪性490
3. 受理宪法诉讼493
4. 解决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端502
5. 监督选举504
6. 解释宪法504
余论523
主要参考文献527
后记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