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1464766.jpg)
- (英)边沁(Jeremy Bentham)著;时殷弘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3028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前言46
第一章 功利原理57
1.人类由快乐和痛苦主宰57
2.什么是功利原理57
3.什么是功利58
4--5.什么是共同体的利益58
9.什么人是功利原理的信徒59
11.无必要亦无可能证明该原理正确59
10.如何理解应当和不应当、对和错等等59
7.什么是符合功利原理的政府措施59
8.什么是功利法规或功利命令59
6.什么是符合功利原理的行动59
12.但难得有人始终如一地遵从该原理60
13.绝对无法首尾一贯地反驳该原理60
14.为克服对该原理所持的偏见而需采取的途径61
3.什么是禁欲主义原理64
2.一项原理可以什么方式成为错误的64
第二章 与功利原理相反的原理64
1.功利原理以外的所有其他原理一概错误64
4.什么人是禁欲主义原理的信徒65
5.该原理在某些人那里出于哲学缘由,在另一些人那里出于宗教缘由65
6.宗教狂奉行该原理的程度甚于道德家65
7.该原理的哲学表现在文人雅士中间影响最大,其宗教表现则最吸引俗人粗汉66
8.禁欲主义原理从未被上述任何一类人坚定地应用于政府事务66
9.禁欲主义原理恰恰来源于误用功利原理68
10.禁欲主义原理绝对无法贯彻到底69
11.什么是同情和厌恶原理69
12.这与其说是实在的原理,不如说是对一切原理的否定72
13.厌恶原理的信徒有何种情感72
14.就是非标准而形成的各种理论体系皆可归结为该原理73
15.该原理往往会和功利原理相符76
16.该原理最易失之严苛76
17.然而在某些场合失之宽纵77
18.什么是神学原理?它不是一项独立的原理78
神学原理如何归结为其他三项原理中的某一项(第79页注)79
19.厌恶本身绝不是行动的恰当理由,即使由它而来的行动很正当79
第三章 快乐和痛苦的四种约束力或四种来源81
1.本章同前一章的联系81
2.快乐和痛苦的四种约束力或四种来源81
4.政治约束力82
5.道德或俗众约束力82
3.自然约束力82
6.宗教约束力83
7.属于宗教约束力的快乐和痛苦可以是现世的,也可以是来世的83
8.关于现世的快乐和痛苦,不管来源于何处,只是在其产生的环境方面不同83
9.举例83
10.关于来世的快乐和痛苦不知其详84
11.自然约束力包含在其他三种约束力之内84
12.本章的用处84
2.估计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时要考虑的情况--就单独一人及该项苦乐本身而论86
第四章 如何估算快乐和痛苦的值86
1.本章的用处86
3.--就同其他苦乐相关联而论87
4.--就一群人而论87
5.如何估量任一行动或事件的造苦造乐倾向88
6.上述程序的用处89
7.同一个程序可应用于估算善和恶、收益和危害以及快乐和痛苦的所有其他表现89
8.人的实践与该理论相符89
第五章 快乐和痛苦的类型90
1.快乐和痛苦有简单和复杂之分90
2.简单快乐细目表90
3.简单痛苦细目表90
4.列举感官之乐91
5.财富之乐、它要么是获取之乐,要么是拥有之乐91
技能之乐91
10.仁慈或善意之乐92
8.权势之乐92
9.虔诚之乐92
7.名誉之乐92
6.和睦之乐92
11.作恶或恶意之乐93
12.回忆之乐93
13.想像之乐93
14.期望之乐93
15.基于联系之乐93
16.解脱之乐94
17.匮乏之苦94
18.它们包括:(1)渴求之苦94
19.(2)失望之苦94
20.(3)遗憾之苦94
21.感官之苦94
22.棘手之苦95
27.作恶之苦96
26.仁慈之苦96
25.虔诚之苦96
24.恶名之苦96
23.敌意之苦96
28.回忆之苦97
29.想像之苦97
30.期望之苦97
31.基于联系之苦97
32.快乐和痛苦要么是自我关系,要么是外在关系97
33.法律以什么方式同上述苦乐相关98
第六章 影响敏感性的状况99
1.痛苦和快乐并非与其原因完全相称99
2.什么是敏感的程度或分量99
3.什么是敏感的偏向或素质99
4.动因--令人愉快的和令人悲哀的100
5.什么是影响敏感性的状况100
6.影响敏感性的状况--细目表100
7.健康101
9.耐力102
8.体力102
10.身体缺陷103
11.知识的量和质103
12.智力103
13.坚毅104
14.稳定104
15.取向104
17.道德偏见105
16.道德情感105
18.宗教情感106
19.宗教偏见106
20.同情心106
21.同情偏向106
22.厌恶心和厌恶偏向106
23.精神错乱106
24.癖好107
25.财务状况107
26.同情性联系108
27.厌恶性联系109
28.身体原质110
29.精神原质110
30.与身体特质有别111
31.与所有其他状况有别111
32.但其结果无法单独分辨出来111
33.身体特质表明精神特质,但并非一定如此111
34.影响敏感性的次要状况112
36.年龄113
35.性别113
37.地位114
38.教育114
39.气候115
40.血缘116
41.政府116
42.宗教信仰117
43.上述论点的用处118
44.有关状况在多大程度上可予以考虑118
45.它们最常应用于哪些动因119
46.分解影响敏感性的状况120
第七章 一般人类行动122
1.惩罚要求部分地取决于行动的倾向122
2.行动的倾向由其后果决定122
3.要考虑的只是实质性后果122
6.在一项行动中需予以考虑的有:(1)行动;(2)环境;(3)意图;(4)知觉123
8.积极行动和消极行动123
7.(5)动机;(6)意向123
5.意图既取决于意愿,也取决理解力123
4.它们部分取决于意图123
9.消极行动可以是相对消极的或绝对消极的124
10.消极行动可以积极地表述,反之亦然124
11.外在行动和内在行动125
12.什么是表述性行动125
13.外在行动可以是外及的或不外及的125
14.外及行动的开端、终端及过渡过程125
18.重复行动和惯癖的区别126
17.持续行动和重复行动之间的区别126
15.不外及行动的开端和终端126
16.瞬时行动和持续行动126
19.不可分行动和可分行动--关于物质的和关于运动的127
20.应注意语言的模糊性127
21.需考虑环境128
22.什么是环境128
23.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129
24.一项环境可按照四种方式同一个事件有因果联系:(1)产生方式;(2)衍生方式;(3)间接联系方式;(4)并发性影响方式129
25.实例--刺杀白金汉公爵129
26.并非每个事件都具备以所有四种方式与之关联的环境130
27.本章的用处131
第八章 意图133
1.概述133
2.意图可以关系到行动或者后果133
3.它可以关系到行动,同时与后果无关133
6.后果在有意时,可以是直接有意,也可以是间接有意134
5.但并非同初始阶段无关134
4.或可以关系到后果,同时并非在每个阶段上都与行动有关134
7.若直接有意,则可以是最终有意,也可以是中间有意135
8.若直接有意,还可以是全部有意或者不全部有意135
9.若不全部有意,则其性质可以是并合的、分别的或者无区别的136
10.若分别有意,则可以有所优先,也可以无所优先136
11.例子136
12.在不同的行动阶段上,行动意图的重要性如何138
13.意图好坏不予考虑138
第九章 知觉140
1.本章同前一章的联系140
2.经过考虑的和未经考虑的行动--什么是知觉140
3.未经考虑的可以是环境之存在,或是其重要性140
4.环境可以是目前的、过去的或未来的140
5.未经考虑的行动可以是掉以轻心的,也可以并非如此140
9.续前一章之例141
8.它可被设想为目前的、过去的或未来的141
6.什么是考虑错误的行动--误料141
7.所料想的环境可能在预防方面或在弥补方面重要141
10.在何种情况下知觉使意图从行动延展到后果142
11.续前例143
12.考虑错误的行动可以是冒失莽撞的,也可以并非如此143
13.意图本身可以或好或坏,与动机及最终后果无关143
14.要谈论意图是好是坏时,最好不用动机一词144
15.举例144
17.意图和知觉在罗马法中如何表述145
16.在什么情况下意图可能是清白的145
18.本章及前一章的用处146
第十章 动机147
第一节 动机一词的不同含义147
1.为什么要考虑动机147
2.纯思辨的动机与这里的讨论无关147
3.作用于意愿的动机148
4.这个词的象征性与非象征性意思148
5.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148
6.预期的动机和存在的动机149
8.涉及理解的动机怎样可能影响意愿150
7.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150
第二节 不存在绝对好或绝对坏的动机151
9.本身能作为动机起作用的,唯有关于快乐或痛苦的意念151
10.没有任何一种动机,其本身是坏的151
11.用好或坏表述动机并非准确152
12.任何一种动机都可以导致任何一种行动152
13.此种分析面临的困难152
第三节 与种种苦乐对应的动机目录155
14.与一般的快感对应的身体欲望155
15.与口福对应的动机155
16.与性感之乐对应的性欲156
17.与新奇之乐对应的好奇等等156
20.没有与技能之乐对应的动机名称157
21.与和睦之乐对应的讨人欢心欲157
19.与财富之乐对应的钱财兴趣157
18.其他感官之乐没有对应的动机名称157
22.与名誉之乐对应的喜爱名望158
23.与权势之乐对应的是喜爱权势160
24.属于宗教约束力的动机160
25.与同情之乐对应的善意等等162
26.与厌恶之乐对应的敌意等等163
27.与若干种类痛苦对应的自我保存165
29.只有根据效果之最经常的情况,才能说动机是坏的167
28.与劳累之苦对应的是喜好安逸167
30.淫欲、贪婪之类动机为何总是坏的168
31.在上述限度内,动机可以区分为好的、坏的和不好不坏即中性的168
32.此种区分之不便168
33.动机是好是坏只能根据具体场合而定169
34.动机分为社会的、反社会的和自顾的169
35.社会的动机可再分为纯社会的和半社会的170
第四节 动机的等级排列170
36.善意的命令是最确凿地符合功利原理的命令170
37.但并非在所有场合都如此170
38.接下来是喜爱名望之命令171
39.随后是希望和睦之命令173
40.宗教命令不易定位173
41.其改善倾向175
42.接着是自顾动机,最后是反感动机175
第五节 动机间的冲突176
43.什么是驱使性动机,什么是制约性动机176
44.什么是最常互相抵触的动机176
45.举例说明互相抵触的动机间的冲突177
46.上述动机研究的实际用处178
第十一章 论人类的一般性情180
1.什么是性情180
2.它在多大范围内属于当前的主题180
3.什么是有害的性情;什么是善良的性情181
4.一个人的性情如何,只能根据假定181
5.它取决于行动在他看来是怎样的181
8.性情可以从下列因素推断出来:(1)行动看来具有的倾向;(2)动机的性质182
7.(2)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的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182
6.这些看法取决于两个事实:(1)意图与后果之间的对应关系182
9.情况一:倾向是好的,动机是自顾动机183
10.情况二:倾向坏,动机是自顾动机183
11.情况三:倾向是好的,动机是善意动机183
12.情况四:倾向坏,动机是善意动机183
13.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184
14.例一184
15.例二184
18.情况六:倾向坏,动机是名望欲185
16.例三185
17.情况五:倾向是好的,动机是名望欲185
19.例一186
20.例二186
21.情况七:倾向是好的,动机是虔诚187
22.情况八:倾向坏,动机是宗教动机187
23.在此情况下,性情可能是坏的187
例子189
24.情况九:倾向是好的,动机是恶意189
例子190
26.问题:如何衡量一个人性情堕落的程度190
27.一个人的性情由其意图的总和构成190
28.意图由动机产生190
25.情况十:倾向坏,动机是恶意190
29.什么是诱使性或腐败性动机;什么是监护性或预防性动机191
30.监护性动机或是常在的,或是偶然的191
31.常在的监护性动机是(1)善意191
33.(3)希望和睦192
32.(2)喜爱名望192
34.(4)宗教动机193
35.偶然的监护性动机可以是任何一种动机193
36.尤其倾向于按照这一方式起作用的动机是(1)喜好安逸;(2)自我保存194
37.在此情况下自我保存最易遭到的危险是(1)纯粹肉体性质的危险;(2)因被觉察而来的危险194
38.以被觉察为转移的危险可以来自(1)现场反对;(2)以后的惩罚194
39.名望欲与和睦欲这两种常在监护性动机的效力取决于被觉察194
41.由这个以及其他环境提供的、表明一个犯罪者性情堕落的征象195
40.诱惑力是什么意思195
42.用以度量一项罪过所显示的性情堕落的定律196
43.本章的用处198
第十二章 有害行动的后果200
第一节 行动之害处的表现形式200
1.概述200
2.一项行动的害处即其有害后果的总和200
3.一项行动的害处--主害或次害200
4.主害--原本的或派生的201
5.次害--惊恐或危险201
6.举例201
7.危险来自何处--过去的罪过不为未来的罪过提供任何直接动机202
8.但它提示了可行性,并且削弱了制约性动机的效力203
9.即(1)出自政治约束的效力203
10.(2)出自道德约束的效力203
12.惊恐和危险虽然互相关联,但仍可分辨204
13.两者可以是关于同一个人的,也可以是关于别人的204
11.它靠范例的影响起作用204
14.一项行动的主要后果可能有害,而其次要后果可能有益205
15.分析一项行动的害处可以有的不同表现形式205
将其应用于前面的各种情况206
16.将其举例应用于损害较不明显的情况207
例一:自醉行动207
17.例二:漏税207
18.倘若对象不可认定,便无惊恐209
19.次害受行动者心理状态的影响210
第二节 意图等等如何影响行动的害处210
20.情况一:纯属偶然211
21.情况二:无意加上掉以轻心211
22.情况三:误测了某项完全的辩解理由,无轻率鲁莽211
23.情况四:误测了某项部分的辩解理由,无轻率鲁莽212
24.情况五:误测加上轻率鲁莽212
25.情况六:后果纯属有意,且无误测212
26.次要后果的害处并不因为动机的性质而被勾销212
30.动机越是趋于产生类似的行动,它就越是加剧有害性213
29.然而在动机最坏的场合,有害性并不加剧到最大程度213
27.其益处亦如此213
28.但在它们有害的场合,动机可能加剧有害性213
31.而这趋势相当于它的强度和经久性214
32.如何衡量一种动机的一般效力214
33.出于自顾动机的恶行比出于反社会动机的恶行更有害214
34.出于宗教动机的恶行更是如此214
35.次害怎样受性情的影响215
36.本章同下一章的联系215
第十三章 不适于惩罚的情况216
第一节 总观不适于惩罚的情况216
1.法律的目的是增长幸福216
2.然而惩罚是一种恶216
3.因而在下列情况下不应允许惩罚:(1)无理由;(2)无效;(3)无益;(4)无必要217
第二节 在什么情况下无理由惩罚217
4.始终未有任何损害,例如在予以同意的情况下217
6.损害肯定会由补偿来纠正218
5.害不及利,例如在防灾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场合218
第三节 在什么情况下惩罚必定无效219
7.刑法规定来得太晚:例如在(1)有追溯效力的法律或(2)法外判决的情况下219
8.刑法规定不为人知:例如在一项法律未得到充分传播的情况下219
9.行动意不可遏:例如在(1)幼稚,(2)精神错乱,(3)醉迷的情况下219
10.或个别行动,其意不可遏:例如在(1)无意,(2)不知,(3)误料的情况下220
11.或受到相反的优势力量的影响:例如遭受自然危险或被损害之威胁220
12.或身体器官无法遵循本意:例如在肉体强制或束缚的情况下221
第四节 在什么情况下惩罚无益221
13.(1)在所谈论的那类情况下,惩罚造成的苦痛会超过罪过造成的苦痛221
14.惩罚造成的苦痛分为四类,即束缚、害怕、忍受及派生的苦痛222
15.(罪过造成的苦痛因罪过的性质而各不相同,这里无法予以展示)222
16.(2)或在所谈论的个别情况下,惩罚造成的苦痛会超过罪过造成的苦痛,原因是:犯罪者人数众多;某一犯罪者提供的服务特别有价值;人民不满;外国不满222
第五节 在什么情况下惩罚无必要223
17.用较小的代价便可防止损害,例如依靠教育223
4.第二种目的是要防止较坏的罪过224
3.第一种目的是要防止任何罪过224
5.第三种目的是要缩减损害224
1.概述224
2.惩罚的四种目的224
第十四章 惩罚与罪过间的比例224
6.第四种目的是要以最小支出行事225
7.决定惩罚与罪过间比例的规则225
8.规则一:超过罪过的得益225
9.宜于将诱惑力当作减罪理由这一点,并不能否定上述规则226
10.规则二:惩罚大罪宁重勿轻227
11.规则三:使人宁愿去犯两项罪过中那项较小的227
12.规则四:每份损害皆须惩罚228
13.规则五:没有特殊原因,决不加重惩罚228
14.规则六:注意影响敏感性的状况228
15.上述规则的比较229
16.在估量一项惩罚的值时,必须考虑到它在确定性和邻近性方面的不足229
20.规则九:像惩罚一种恶癖那样来惩罚显示了这恶癖的行动230
19.规则八:邻近性之不足亦须如此来弥补230
18.规则七:确定性之不足须由加重惩罚来弥补230
17.还要将出自同一癖性的其他罪过的损害和收益考虑进来230
21.其余规则不那么重要231
22.规则十:因其质而增其量231
23.规则十一:特别是为了道德教诲目的231
24.规则十二:注意可以使惩罚变得无益的环境231
25.规则十三:为简洁起见,小的不成比例之处可以忽略231
26.为什么在这里不给自然、道德及宗教约束力的辅助效力留有余地232
27.概述233
28.辩白:这里看到的那种精细入微的分析并非无用234
第十五章 一套惩罚所应有的特性235
1.特性要由比例来支配235
2.特性一:可变性235
3.特性二:稳定性236
4.倾向于在这方面有所不足的惩罚236
6.怎样可以使两套惩罚完全可以通约237
5.特性三:与其他惩罚的通约性237
7.特性四:表示性238
8.最具特色的惩罚方式是同态报复238
9.特性五:儆戒性239
10.使一项惩罚具有儆戒性的最有效方法,是依靠类似240
11.特性六:节约性240
12.完美的节约性存在于金钱惩罚之中240
13.儆戒性和节约性的异同240
16.--施于由敌意引起的罪过241
14.较次要的其他特性241
15.特性七:有助于改过自新241
17.--施于由懒惰加贪财引起的罪过242
18.特性八:使之丧失能力之效242
19.--它在死刑场合最为明显242
20.体现它的其他惩罚242
21.特性九:有助于补偿243
22.特性十:大众性243
24.这一特性假定存在偏见,那是立法者应予纠正的244
25.特性十一:可减免性244
23.惩罚不得民心所造成的害处:民众不满,法律虚弱244
26.要具备所有这些特性,惩罚就必须是混合的246
27.重述以上诸种特性246
28.本章同下一章的联系248
第十六章 罪过的分类249
第一节 罪过的大类划分249
1.什么是罪过,什么应当是罪过--两者间的区别249
4.这些成员可以是能被认定的或不能被认定的250
5.若能被认定,则可以是犯罪者本人或别人250
3.要对社会有害,就必须对某个或某些社会成员有害250
2.唯有对社会有害的行动才应当是罪过250
6.第一大类:私人罪过251
7.第二大类:半公共罪过251
8.第三大类:内向罪过251
9.第四大类:公共罪过252
10.第五大类:杂式罪过,即(1)欺骗罪,(2)背信罪252
11.第一大类的亚类:(1)侵犯人身罪;(2)侵犯财产罪;(3)侵犯名誉罪;(4)侵犯身分罪;(5)侵犯人身及财产罪;(6)侵犯人身及名誉罪253
第二节 亚类和支类253
12.第二大类的亚类:(1)因祸之罪256
13.略去因祸之罪的支属划分257
14.(2)单纯过失罪;它们如何与私人罪过的分类相应257
15.第三大类的亚类与第一大类的亚类相一致258
16.第四大类的亚类258
17.头9个亚类相互间的联系259
18.危害宗教罪同前述诸罪的联系263
19.危害一般国家利益罪同其余罪过的联系265
20.列举第五大类的支类:欺骗罪的各个类型265
21.各类欺骗罪的共性何在266
22.它们的差异何在266
23.欺骗罪的支类划分由前面各大类的划分决定266
24.此类罪过在有些场合改名,在其他场合则并非如此267
25.什么是信托267
26.为什么把背信罪、侵犯身分罪和侵犯财产罪归入不同的亚类270
27.若干背信罪--它们彼此间的联系277
28.把受托者的挥霍归入第三大类罪过283
29.背信罪的支类划分亦由前述各大类的划分决定284
30.欺骗罪和背信罪之间的联系284
第三节 第一大类的种属285
31.种属之分析仅限于第一大类285
32.侵害个人的罪过,其效果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285
33.侵犯人身罪的种属286
34.侵犯名誉罪289
35.侵犯财产罪289
36.侵犯人身及名誉罪295
37.侵犯人身及财产罪296
38.侵犯身分罪--家族身分或民事身分297
39.基于自然关系的家族身分298
40.纯粹法律惯例性的家族关系300
41.涉及主人身分的罪过303
42.各种不同的奴役形式304
43.涉及仆人身分的罪过305
44.什么是监护人身分?其必要性308
46.可以附着于它的权力和应当附着于它的义务310
45.赋予它的持续时间310
47.涉及监护人身分的罪过311
48.涉及被监护人身分的罪过313
49.涉及父母身分的罪过315
50.涉及子女身分的罪过317
51.可附属于丈夫身分的权力、义务和权利319
52.涉及丈夫身分的罪过320
53.涉及妻子身分的罪过322
54.(非邻近的家族关系)322
55.民事身分329
第四节 本方法的优点335
56.本方法之大意335
57.本方法的优点:(1)便于理解和记忆337
58.(2)为形成一般命题提供了余地338
59.(3)指出了法律的原因338
62.第一大类的特性340
61.从上述方法中如何可推断出各大类罪过的特性340
第五节 五大类罪过的特性340
60.(4)可以同样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法律340
63.第二大类的特性342
64.第三大类的特性343
65.第四大类的特性344
66.第五大类的特性346
第十七章 刑法的界限347
第一节 私人伦理与立法艺术的界限347
1.本章的用处347
2.什么是一般伦理348
3.私人伦理348
4.管理艺术,即立法艺术和行政艺术348
5.教育艺术349
6.伦理展示三大准则:(1)慎重;(2)正直;(3)慈善350
7.正直和慈善如何同慎重相关联350
8.伦理的恰当对象并非都是立法的恰当对象351
11.(2)私人伦理能在多大范围内用于惩罚无效的情况352
10.(1)两者都不应当用于无理由惩罚的场合352
9.私人伦理与立法适用范围的界限系由不适于惩罚的情况来标明352
12.(3)私人伦理能在多大范围内用于惩罚无益的情况353
13.惩罚无益可发生在(1)限于惩治罪过的场合354
14.(2)殃及无辜者的场合355
15.立法在多大范围内为厉行慎重律令所必需356
16.在这方面立法容易走得过远357
17.宗教问题上尤其如此357
18.立法在多大范围内为厉行正直律令所必需358
19.又在多大范围内为厉行慈善律令所必需359
20.扼要重述私人伦理和立法艺术的区别360
第二节 法学及其门类360
21.阐述性法学和审查性法学360
22.阐述性法学分为权威的和非权威的361
23.其余区别的来源361
24.局部法和普遍法361
25.国内法和国际法363
27.昔时法和现行法364
26.国内法又分为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当地的或特殊的364
29.民法和刑法(刑事法)366
陈述关于民法与刑法之间区别的问题366
28.成文法和习惯法366
末注369
1.本项末注的由来和目的369
2.这里说的法律不是指法规369
3.每项法律要么是命令,要么是命令之废除370
4.陈述法恰当地说不是法律370
5.每一强制性法律创设出一种罪过370
6.创设出一种罪过的法律和规定惩罚的法律截然有别370
7.非经强制性法律介入,否定强制的法律不可能附有惩罚性法律371
8.但惩罚性法律牵涉它所隶属的单纯命令性法律371
9.因此,要不是由于其说明性内容,单纯命令性法律本不可被省略372
10.此种说明性内容的性质372
12.同一批说明性内容可以共用于许多法律373
13.法律必不可少的命令特性倾向于隐藏在说明性内容之中,被其掩盖373
11.篇幅相对庞大并非立法命令所特有373
14.命令性内容能得以表达的间接形式之多种多样有利于这种掩盖374
15.如何确定一部法典内法律的数量和性质374
16.民法典与刑法典之间界限的总概念375
17.民法典的内容375
18.刑法典的内容375
22.宪法及其同其他两类法典的联系376
21.在蛮族法典中,命令性内容显著376
20.在罗马法中亦如此376
19.在腓特烈法典中,命令性内容几乎湮没在说明性内容之中376
23.因此,一项法律的内容在所有三种法典之间分割377
24.大量说明性内容普遍存在,其形式不是别的,而是普通法,或曰审判法377
25.因此,就其形式而论,立法科学的现状可悲可叹378
26.表明这门科学的难度及其重要性的例证:限制最高代议机构权力的尝试378
27.例证:美国《权利宣言》379
论题索引382
人名地名索引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