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煤成烃基本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煤成烃基本理论与实践
  • 吴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009124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20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煤成烃基本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煤成烃研究的历史与发展1

第一节 煤成烃的研究概况1

第二节 中国煤成烃研究的任务3

第二章 煤成烃的研究方法简述8

第一节 有机岩石学及超微结构研究方法8

第二节 煤层气体的研究方法8

一、煤层气体样品的采取和分析8

二、煤层气体的碳氢稳定同位素法10

第三节 煤中可溶有机质的研究方法11

一、有机质抽提11

二、分离和纯化11

三、抽提馏分的分析12

四、煤的红外光谱分析12

第四节 煤成烃的热模拟方法13

一、煤的含烃性测试和成烃动力学试验13

二、煤成烃的静态热模拟试验15

第五节 煤成烃的储集运移物性研究方法16

一、煤的高压吸附试验16

三、煤和有机显微组分的热解—色谱试验16

二、煤的低压吸附试验17

三、煤的微孔隙性试验18

一、富烃煤层简述20

二、富烃煤层煤的宏观煤岩特征20

第一节 富烃煤层的概念及煤的宏观煤岩特征20

第三章 富烃煤层煤的有机岩石学研究20

第二节 富烃煤层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特征22

一、镜质组及其富烃性22

二、惰性组及其产烃评价23

三、壳质组及其富烃性25

第三节 煤成烃显微光学标志27

一、似石油物质及其成烃作用标志27

二、木栓质体及其成烃作用标志29

三、渗出体及其成烃作用标志30

四、微粒体及其成烃作用标志32

第四节 煤中各向异性体及其成因34

第五节 有机显微组分的光性转变及其与煤成烃作用的关系36

第六节 煤的有机质成熟度与煤成油气生成期评价39

一、南桐煤田煤层含烃性概况39

二、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的反射率分布与煤成烃的关系40

三、用镜质组的反射率推断油气生成期44

四、用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组合推断油气生成期44

第一节 煤层烃类气体的成分46

第四章 煤层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研究46

第二节 煤层烃类气体的物态分析48

第三节 煤层烃类气体的富集保存阶段与煤化作用的关系49

第四节 煤层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54

一、干湿系数(C1/C2+C3)54

二、C?、C?异正构烷烃分布55

三、苯蒸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57

四、烃类气体成分配对特征及其运移性评价59

一、高含量重烃气体的存在62

第五节 中国龙潭煤系煤层中高含量重烃气体的存在及其地质因素62

二、煤层中高含量重烃气体的若干特征63

三、煤层中高含量重烃气体的成因初析63

第六节 煤层气体碳氢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64

一、煤层气体碳氢同位素的一般特征64

二、高沼煤田煤层甲烷重值碳同位素的存在及地质成因67

三、低沼煤田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的组成及成因71

第五章 煤成烃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75

第一节 氯仿沥青A的地球化学特征75

第二节 正构烷烃的地球化学特征79

第三节 类异戊二烯烷烃的地球化学特征83

第四节 芳烃的地球化学特征87

第五节 煤和芳烃馏分的红外光谱特征及热演化规律90

一、煤和芳烃馏分的红外光谱特征90

二、煤和芳烃馏分的红外热演化规律91

三、有机显微组分热模拟芳烃馏分的红外光谱特征94

二、有机显微组分热解—气相色谱的有机构成97

一、CDS—820地球化学系统热解—气相色谱参数97

第六节 煤和有机显微组分的热解—气相色谱特征及成烃演化规律97

四、有机显微组分热模拟固体残样的红外光谱特征97

三、有机显微组分热解产物的演化规律100

第六章 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的成烃机理研究103

第一节 煤成烃试验的热动力学原理103

第二节 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成烃演化试验证据105

第三节 “煤成烃多阶段性”的提出及其意义111

第四节 煤成油、煤成气的相关演化规律115

第五节 煤的机械降解作用与煤成烃和煤富烃的关系119

第七章 煤的吸附性及其固气能力评价121

第一节 煤表面性质及吸附性的基本原理121

一、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的吸附类型121

二、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吸附的本质121

第二节 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的吸附性123

一、煤的吸附性与煤变质程度的关系123

二、煤的吸附性与煤中有机显微组分的关系124

三、煤的低压吸附性与若干煤化参数的关系126

一、煤的表面能的计算方法128

第三节 煤的表面能的计算和煤的固气能力的评价128

二、煤的固气能力的评价129

第四节 富烃煤层的吸附模型133

第八章 煤的孔隙性及其与煤成油气储集运聚规律的关系136

第一节 煤的孔隙特征和类型136

一、煤的孔隙性研究概述136

二、煤的孔隙空间的形态特征136

第二节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煤的孔隙特征139

第三节 用压汞法研究煤的微孔隙性140

一、压汞法的原理140

二、压汞法测定煤的微孔隙性的意义141

三、中国煤的微孔隙分布类型142

第四节 富烃煤层煤的微孔隙性特征143

一、富烃煤层与贫烃煤层煤的微孔隙体积的比较143

二、煤的微孔隙性对煤体强度的影响144

三、煤的微孔隙性与煤变质程度的关系145

二、煤的微孔隙排驱压力因素147

一、煤的微孔隙通道分布因素147

第五节 煤成油气运聚的微孔隙性因素147

三、煤的微孔隙结构因素149

第六节 煤中可溶有机质在煤层中的储集状态149

第七节 煤层气体在孔隙介质中的传质运动模式151

第九章 中国煤的含烃性及油、源对比155

第一节 煤的含烃性及成烃特征155

第二节 煤成油的特征及油、源对比161

一、煤成油概述161

二、煤成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162

第三节 煤产烃、饱和及运移条件的讨论168

第十章 煤层气体热力学理论与煤层瓦斯灾害评价172

第一节 煤层气体热力学研究的基本观点172

第二节 煤层气体突出的热力学理论及参数计算172

一、煤层气体突出的热力学模型172

二、煤层气体内能的概念和计算173

三、煤层气体膨胀能、膨胀功的概念和计算175

第三节 煤层气体的熵变理论176

二、煤层气体的熵值计算177

一、熵的概念及物理意义177

第四节 富、贫烃煤层气体突出倾向性评判实例178

三、煤层气体突出模型热力学计算的局限性及修正178

第五节 煤层烃类气体成分及其燃爆性评价183

一、烃类气体燃爆性极限的计算方法183

二、富烃煤层气体燃爆性计算实例及评判185

第二节 突出煤的标志186

一、显微光性标志186

第一节 概述186

第十一章 突出煤在地质勘探中的评判标志186

二、显微构造和显微力学标志187

三、表面特征及超微结构标志——有机粘土复合膜189

四、微孔隙性特征标志191

五、地球化学特征标志191

第三节 热变突出煤的一些特征194

结论196

附录符号说明199

参考文献2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