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世纪青年人文素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世纪青年人文素质](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436090.jpg)
- 尹全忠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92011X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世纪青年人文素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求真:人文素质的基础1
第一章 以天下为已任——求真的目标:理想与信念20
一、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21
1 理想信念的一般涵义21
2 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取向22
3 人生价值的本质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23
二、理想信念的时代选择24
1 战争年代革命理想信念的历史地位25
2 理想信念的淡化与多元化重构27
3 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28
三、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方法与途径30
1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30
2 自觉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31
3 把远大理想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32
第二章 格物致知 求真实实——求真的基本取向:科学态度34
一、追求真理需要科学态度34
1 求实才能知其然34
2 求是才能知其所以然36
二、以科学态度区别科学与伪科学38
1 立足点不同39
2 手段各异40
3 目标相反42
三、提高真伪科学的识别能力43
1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43
2 增强辩证思维能力44
3 坚持科学可反复验证原则44
4 强化社会控制45
第三章 旧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养转深沉——求真的基础:民主意识46
一、人类民主意识的萌芽与发展46
1 古希腊民主观念的起源47
2 文艺复兴运动中资本主义民主意识的兴起48
3 中国民主观念的历史发展50
二、民主意识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51
1 民主意识是真理发现的前提52
2 民主体制是科学研究的保障53
3 民主运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55
三、民主意识与人类尊严的提升56
1 民主意识的科学价值56
2 民主意识的人格意义57
第四章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求真的氛围:学术自由59
一、学术自由的历史由来59
1 大学的历史与学术自由59
2 从中国的历史看学术自由60
3 毛泽东的学术自由思想62
二、学术自由的意义64
1 从知识的特性看学术自由65
2 学术自由的社会意义65
3 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创新能力培养66
三、如何实现学术自由68
1 学者人格的构建68
2 正确认识学术自由68
3 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69
1 系统分析方法71
第五章 循理以求道——求真的有效途径:系统科学方法71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主要类型71
2 信息方法75
3 控制论方法76
4 自组织理论方法77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一般特点78
1 整体性78
2 动态性79
3 最优化79
1 对传统方法的思维突破80
三、系统科学方法的启迪80
4 模型化80
2 对传统方法的功用拓宽81
3 对传统科学的目标和范式作了扬弃82
求善:人文素质的导向86
第六章 赤心事上 忧国如家——求善的人生境界:奉献精神86
一、爱国奉献是人生的最高境界86
1 爱国奉献是衡量人的道德水平的标尺86
2 爱国奉献是人生的最高境界88
二、爱国奉献精神的时代特色91
1 卫国戍边的牺牲精神91
2 战胜天灾扶危济困的抗洪精神93
3 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94
三、发扬奉献精神中的几个问题96
1 爱国奉献要不要等价交换96
2 爱国奉献要不要算价值账97
3 爱国奉献要不要讲条件99
第七章 见利争让 闻义争为 有不善争改——求善的价值取向:义利统一101
一、义利之辨:价值观的历史变迁101
1 中国义利观的历史演变101
2 西方义利观的嬗变及评析104
1 毛泽东对传统义利观的改造107
2 邓小平义利观的时代特色107
二、毛泽东对传统义利观的改造107
三、建立“以义导利、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109
1 现代社会主义和利的统一109
2 坚持“以义导利、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111
第八章 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求善的科技道德:由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思考115
一、“多莉”风暴引发的伦理争议115
1 克隆技术的历史演变115
2 多莉羊的诞生116
3 对克隆人的几种价值取向117
二、善用“克隆”双刃剑120
1 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121
2 谨防反科学主义思潮122
三、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125
1 科学活动是社会行为125
2 科技工作者的时代使命126
第九章 为国忘私仇 千秋思廉蔺——求善的人际关系:严于律已,宽以待人129
一、人际关系的本质与功能129
1 人际关系的本质129
2 人际关系的功能131
1 平等交往132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132
2 互助互利133
3 诚实守信134
三、提高个人社会交往能力135
1 培养良好的交际品质135
2 培养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138
四、自觉抵制庸俗关系140
1 庸俗关系的表现形式140
2 抵制庸俗关系的策略141
1 爱情的一般特征143
一、爱情的道德内涵143
第十章 愿为双鸿鹄 奋翅起高飞——求善的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婚恋道德观143
2 爱情的道德要求145
3 当代社会爱情观的剖析146
二、婚姻的道德要求148
1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148
2 事业是婚姻的保障149
3 离婚的道德分析150
三、家庭的道德建设151
1 家庭道德现状及展望151
2 加强家庭道德建设的设想152
一、知识产权法律观念的确立155
1 知识产权法的产生155
第十一章 凡学术之邪正 视其为人——求善的法律观念:从盗版看知识产权法155
2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点157
3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158
4 强化知识产权的法律观念是时代的要求159
二、知识产权的侵权与保护159
1 知识产权侵权的含义159
2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构成160
3 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161
4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及发展趋势163
2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条约165
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65
三、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165
3 涉及关锐贸易的知识产权保护167
第十二章 好德乐善而无求——求善的虚幻反映:如何看待宗教170
一、宗教起源观170
1 宗教对其起源的解释170
2 西方无神论的宗教起源说171
3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起源观171
二、世界三大宗教173
1 佛教173
2 基督教174
1 古代宗教与科学的融合175
3 伊斯兰教175
三、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嬗变175
2 近代宗教与科学的对立177
3 20世纪宗教与科学的关系178
四、我国的宗教现状和宗教政策180
1 我国的宗教现状180
2 我国的宗教政策181
求美:人文素质的陶冶186
第十三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求美的认识论:审美主客体的统一186
一、审美客体186
1 自然物与自然美187
2 人工物与人工美189
3 人体与人体美190
二、审美主体192
1 主体的自然属性192
2 主体的社会属性194
3 主体的主观因素196
三、坚持主客体的统一197
1 辨析审美的客观论与主观论197
2 提高主体的审美素质199
3 掌握科学的审美方法200
1 文学作品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学美202
一、文学美与文学修养202
第十四章 志高则言洁 志大则辞宏 志远则旨永——求美的文学修养:谈文学审美202
2 加强文学修养是文学审美的前提204
二、文学审美的目标与途径205
1 文学审美与文学欣赏、文学批评205
2 提高驾驭语言能力是文学审美的重要目标206
3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是文学审美的基本途径208
4 文学审美的主要对象——审美意象209
三、文学审美的价值追求212
1 文学:人生艺术境界的形象表现212
2 进入艺术境界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213
1 音乐声音的物理属性215
第十五章 感心动耳 荡气回肠——求美的梦幻天堂:音乐与陶冶情操215
一、音乐的基本属性215
2 音乐声音的社会属性216
二、音乐的发展脉络218
1 早期音乐218
2 中期及近、现代音乐219
三、音乐的表达方式220
1 拍子、节奏、速度和力度220
2 调式、和声和旋律221
1 中国音乐222
四、音乐的种类222
3 音色和配器222
2 外国音乐224
五、音乐的欣赏226
1 音乐知识水平和音乐的感受能力227
2 对音乐的再创造能力227
第十六章 妙手何人为写真 只难传处是精神——求美的神韵启迪:美术名作欣赏228
一、美术欣赏概述228
1 美术欣赏的作用和意义228
2 美术欣赏情趣的多样性和基本标准229
3 欣赏与创造231
1 民间风情的历史画卷:《清明上河图》233
二、中外美术名作及流派介绍233
2 社会现实生活的折射:《画室》235
3 艺术、良心和正义的呐喊:《格尔尼卡》238
第十七章 吟咏吐纳珠玉声 眉前卷舒风云色——求美的视觉感染:影视鉴赏241
一、影视艺术的发展及其特征241
1 电影、电视的诞生241
2 影视艺术的发展242
3 影视艺术的特征245
二、影视鉴赏的构成246
1 思想性的鉴赏246
2 艺术性的鉴赏248
三、影视鉴赏的功用252
1 教育作用253
2 娱乐功能253
第十八章 同根互异 相得益彰——求美的成功奥秘:科学与艺术的互动255
一、美的历程:科学与艺术的分合255
1 科学与艺术同卵双生256
2 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256
3 科学与艺术重又相遇258
二、科学与艺术的互动促进259
1 科学创造中的艺术心理259
2 科学审美中的艺术情结260
3 艺术实践中的科学理念261
三、科学审美的情趣培养262
1 科学审美的思维活动形式262
2 科学审美力的形成及评价264
3 科学审美能力的教育训练265
求新:人文素质的升华268
第十九章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求新的典范:我国三代领导核心的创新思维268
一、毛泽东创新:马列主义“中国化”268
1 毛泽东创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269
2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思维方式270
1 邓小平创新所面临的社会条件272
二、邓小平创新:马克思主义“当代化”272
2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思维方式275
三、江泽民创新:邓小平理论“具体化”279
1 江泽民创新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279
2 江泽民创新的思维方式280
四、三代领导核心的创新给我们的启示282
1 勇气出自于责任282
2 力量来自于人民283
3 智慧源自于实践284
1 美国率先叩响了知识经济的大门285
一、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285
第二十章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求新的时代特色:谈以不断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285
2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287
二、知识经济何以取胜289
1 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89
2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克服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291
3 投入结构高级化——增强国际竞争力293
三、知识经济与创新295
1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295
2 科教兴国——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对策296
1 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的破灭299
第二十一章 上合天心 下合地理 中合人和——求新的绿色意识:关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99
一、树立绿色意识,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统一起来299
2 保护自然是人类理智的选择301
二、树立绿色意识,把保护生态环境和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302
1 片面的“零增长”方案和“先发展后治理”的主张302
2 崭新的“可持续发展”观303
三、树立绿色意识,把社会主体发展与社会客体发展统一起来304
1 社会发展应该是全面进步304
2 社会主体发展的紧迫性305
1 商品经济对传统生存观的冲击306
四、树立绿色意识把当代人的生存需要与后代人的生存需要统一起来306
3 社会主体发展的主要内容306
2 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307
五、树立绿色意识,把民族性、地域性发展与全球性发展统一起来308
1 商品经济全球性诱发的问题308
2 发展中国家面临双重选择309
3 发达国家应负更多责任310
六、树立绿色意识,把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311
1 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11
2 我们正在走榀持续发展之路311
1 智商及其构成313
一、智商、情商的涵义313
第二十二章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求新的创造因素:谈智商、情商与创造313
2 情商及其要素315
3 理论界关于智商、情商问题的研究状况317
二、智商、情商在人类创造活动中的地位318
1 智商水平与个人创造能力318
2 情商对个人社会实践的影响319
3 情商、智商在个人社会活动中的相互关系321
三、智商、情商的提高方式322
1 优化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322
2 重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324
3 加强自我教育,发掘个人潜能325
第二十三章 学贵心悟 守旧无功——求新的育人诀窍:培养创造个性326
一、个性与创造的关系326
1 什么是个性326
2 个性是影响创造的重要因素328
3 个性是创造力的组成部分330
二、创造个性的特征332
1 心理学家对创造个性的研究简述332
2 创造个性的几个重要方面334
三、创造个性的形成与发展336
1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336
2 个性培养的意义和原则338
3 创造个性培养的途径和方法339
第二十四章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求新的心理品质:正确对待挫折与成功342
一、挫折的心理解释及原因分析342
1 挫折的心理含义342
2 当代青年的挫折心理现状及原因343
3 青年受挫折后的行为特点345
二、提高耐挫能力的途径346
1 正确认识挫折346
2 社会实践的锻炼347
3 有效的心理训练348
三、青年的成就动机与成就归因351
1 成就动机及其差异351
2 抱负水平及其调节352
3 成就归因及其引导353
第二十五章 每逢大事有静气——求新的意志力:适应高技术战争的心理素质354
一、高技术战争对当代军人的素质要求354
1 高技术与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354
2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355
3 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军人素质要求357
1 心理战的历史考究358
二、心理战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广泛运用358
2 心理战的目的、手段和地位360
3 高技术心理战的特点及其对军人心理品质的要求363
三、培养适应高技术战争的心理素质364
1 战争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特点365
2 现代军人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养成365
3 关于我军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367
第二十六章 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求新的质量意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理论思维368
一、质量建设:我军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368
1 军队质量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意义369
3 迎接世界军事革命的挑战,把我军质量建设摆到战略地位上370
2 质量优势已成为各国军队追求的主要目标370
二、科技强军:我军质量建设的基本途径371
1 知识经济与知识军事372
2 高科技含量与知识战斗力374
3 质量建军与知识建军375
三、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强军的根本之举378
1 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378
2 人才建设中的质量意识379
3 质量意识中的人文内涵380
主要参考文献383
后记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