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与现代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与现代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1432095.jpg)
- 童庆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9419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3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与现代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1
第一节 席勒的美学思想1
第二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4
第三节 费尔巴哈的美学思想8
第二章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14
第一节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出发点14
第二节 关于“两个马克思”问题18
一、马克思的美感发生论24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美和美感的理论24
二、审美价值论30
三、审美规律论34
四、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38
五、美是何物41
六、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问题44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社会学思想49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人性价值49
一、费尔巴哈未完成的还原53
第二节 马克思是如何将视角从人转向社会的53
二、人,依然是马克思的出发点54
三、人的需要和社会分工55
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56
五、文艺的意识形态性57
六、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独特性58
第四章 马克思早期“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63
第一节 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63
一、恩格斯晚年遇到的挑战63
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65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论的重新审视69
一、“艺术生产”概念69
二、艺术生产论的重大意义70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7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75
一、真实性与倾向性原则75
二、典型与典型环境77
三、现实主义理想80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形成问题82
第六章 恩格斯“中间环节”理论在文学艺术问题上的运用86
第一节 一般中介与特殊中介86
一、一般中介与特殊中介的关系86
二、作为一般中介的社会心理88
第二节 作为特殊中介的艺术文体92
一、艺术文体概念92
二、艺术文体三层面92
第七章 普列汉诺夫论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96
第一节 “五项因素公式”的意义与由来96
一、“五项因素公式”的由来96
二、“五项因素公式”的意义98
第二节 社会心理与艺术活动99
一、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直接关联99
二、对人类不同时期艺术的理解100
三、解释的尝试--以法国18世纪的戏剧文学和绘画为例103
第八章 列宁的艺术反映论及其历史命运107
第一节 居于首要地位的时代课题108
第二节 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艺术反映的首要观点110
第三节 作为反映主体的艺术家具有能动作用112
第四节 主体反映客体是充满矛盾的双向运动过程115
第五节 艺术具有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117
第六节 艺术反映论的历史命运119
第九章 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和当代美学问题124
第一节 文学党性原则提出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条件124
第二节 文学党性原则既是政治思想问题,也是美学问题127
第三节 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31
第四节 资产阶级文学的不自由和无产阶级文学的自由132
第十章 列宁的两种文化学说和文化问题136
第一节 “民族文化”是资产阶级的口号136
第二节 用阶级斗争观点看待文化问题138
第三节 对两种文化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和辩证的分析141
第四节 运用两种文化学说分析俄国文学现象144
第十一章 列宁论托尔斯泰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原则147
第一节 列宁论托尔斯泰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中心思想147
第二节 列宁论托尔斯泰创作和学说的矛盾及其根源150
第三节 列宁论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独创性155
第四节 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论托尔斯泰的比较159
第十二章 从卢卡契到法兰克福学派162
第一节 卢卡契的美学思想162
一、“日常生活”与“日常思维”163
二、“科学反映”与“审美反映”164
三、“拟人化”与“非拟人化”166
四、“审美反映”的生成168
五、“审美反映”与“自我意识”169
六、“审美反映”的直接性172
第二节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172
一、“批判理论”的基本涵义173
二、美学思想176
一、融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尝试179
第三节 马尔库塞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美学179
二、马尔库塞的出发点180
三、“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181
四、“爱欲”的解放--人的解放182
五、“爱欲”解放论与美学理论183
六、关于“美的形式”185
七、艺术的人性价值187
八、马尔库塞的迷误187
第十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语言论转向”189
第一节 面对“语言论转向”的挑战189
一、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论转向”189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战略转向190
第二节 巴赫金:超语言学191
一、巴赫金其人191
二、语言反应192
三、意识形态符号及其物质性193
四、艺术话语194
五、对话和杂语喧哗196
六、超语言学199
第三节 本雅明:寓言、灵韵和机械复制199
一、寓言200
二、灵韵202
三、机械复制203
四、面对技术艺术204
第四节 沃尔佩:语义辩证法205
一、语符学与审美语义学206
二、语义辩证法206
三、沃尔佩的作用208
第五节 洛特曼:艺术文本与超文本209
一、艺术文本209
二、超文本210
第六节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艺术211
一、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211
三、艺术作为文化现象211
二、意识形态作为话语体系213
三、意识形态生产214
四、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艺术215
五、阿尔都塞的意义216
第七节 杰姆逊:历史化与寓言论美学217
一、“哥白尼式革命”与“出人”战略217
二、历史化219
三、历史寓言化220
四、文化文本的寓言论阐释221
五、三个同心圆模式222
六、马克思主义与寓言破译223
第八节 语言与历史乌托邦224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何以发生“语言论转向”225
二、语言战略评价226
三、语言与乌托邦227
后记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