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3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1416859.jpg)
- 张国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2850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45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651页
- 主题词:史评(地点: 中国) 史评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然经济和依附关系--使中国中古社会和前后社会区别开的两大特征[何兹全]1
汉魏之际社会变迁论略[李根蟠]5
日本学者对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思考[张思]34
周代男子以“孙”相称的含义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陈絜]49
四至九世纪襄阳杜氏家族述论[王力平]58
郡望向姓望转化与士族政治社会运动的终结--以清河张氏成为同姓共望为例[郭锋]74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陈弱水]88
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一份敦煌分家析产文书的学习札记[张国刚]107
明代福建兴化府宗族祠庙祭祖研究--兼论福建兴化府唐明间的宗族祠庙祭祖[常建华]117
唐代女性在家族中地位的变迁--对父权到夫转变的考察[王楠]135
上海开埠与江南女界启蒙[夏俊霞]168
革命中的妇女和妇女在革命中--抗日战争中的妇女和中国共产党,1937--1945(澳)[古德曼]187
唐代法制史与医学史的交汇(日)[冈野诚]206
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梁其姿]219
清人对瘟疫的认识初探--以江南地区为中心[余新忠]238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区域的灾害与农村社会变动[江沛]259
汉唐之际的国家权力、乡族势力与“据赀定税”[陈明光]274
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兼论研究中国古史的方法[侯旭东]282
论十九世纪中国股份制企业组织的制度性特征[王处辉]307
北洋政府外交档案上的商会面貌--“外交与商会”的初步探讨(日)[川岛真]322
德国胶州殖民地的社会(1897--1914)(德)[余凯思]330
关于大谷文书中均田制文书的复原(日)[大津透]342
从敦煌书仪中的表达笺启看唐五代官场礼仪的转移变迁[吴丽娱]355
唐宋节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敕”(日)[丸山裕美子]366
金朝皇位继承问题探讨[杨志玖]374
明代帝王陵墓选址规则研究[刘毅]378
Divination Practice in Ancient Near East and China [Liu Jian]387
从祭礼角度看殷商时期的祖先观念[刘源]408
从“神化”到“圣化”--论周孔之教及诸子之学的传承与革命[李冬君]427
唐代皇帝祭祀的特质--透过皇帝的郊庙亲祭来检讨(日)[金子修一]462
唐代巫觋社会职能的历史考察[赵宏勃]485
明清宝卷的末世意识和权力思想--民间秘密教门经卷神话初探[曹新宇]493
略论中国学案史研究[陈祖武]511
《春秋》学在唐代的历史命运[赵伯雄]518
宋学的形成与文风、学风和政风的变革[漆侠]529
中国近代史要再认识--纪念严范孙、张伯苓诞辰学术讨论会致词[刘泽华]544
略述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史料[冯尔康]546
日本现藏孤本《新锲纂辑皇明一统纪要》及其反映的明代社会[乔治忠]563
论断代史编写的原则及其它--《中华远古史·自序》[王玉哲]574
壬申本《西清王氏族谱》序[王敦书]583
壬申本《西清王氏族谱》跋[王世威]585
书评591
张瑞德、卢惠芬著《中华民国史社会志·社会阶层与流动》[顾真]591
檀上宽著《明朝专制支配の史的构造》[孙卫国]594
麦克尼尔著《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余新忠]598
高翔著《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张小也]602
魏明孔著《隋唐手工业研究》[傅玫]608
井上徹著《中国の宗族と国家の礼制》[常建华]610
大卫·古德曼著《抗日时期太行根据地的社会政治变迁(1937--1945》[邓丽兰]615
韩森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赵宏勃]618
奥崎裕司著《中国史かち世界史へ--谷川道雄论》[胡宝华]621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张国刚]626
英文提要630
编后记[张国刚]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