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 胡序威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8301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宏观背景分析1

一、全球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1

(一)社会信息化与科技创新2

(二)经济全球化与结构重组3

(三)世界的不平衡发展与空间转移5

(四)可持续发展与空间协调6

二、中国沿海地带发展过程的历史动因分析8

(一)对以往发展历程的回顾8

(二)改革开放对沿海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13

三、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趋势分析20

(一)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化趋势20

(二)城市发展的空间演化趋势24

第二章 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研究28

一、都市与都市连绵区研究回顾及其进展28

(一)戈特曼大都市带学术思想概要28

(二)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论争31

(三)日本的都市圈和大都市带研究32

(四)亚洲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带的新形式34

(五)中国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研究回顾35

(六)评论与启示36

二、中国建立都市区概念的意义和方法38

(一)中国建立都市区概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39

(二)西方国家都市区的界定方法42

(三)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指标和标准43

三、中国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界定结果及现状特点45

(一)珠江三角洲区块45

(二)长江三角洲区块48

(三)京津唐区块50

(四)辽中南区块52

(五)小结54

四、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发育程度的解释54

(一)模型和指标体系55

(二)对回归结果的分析56

(三)小结58

五、综合交通走廊对都市连绵区形成的促进作用60

(一)四个城市密集区的综合交通走廊60

(二)沈大综合交通走廊形成发展的实证分析62

六、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理论分析72

(一)都市区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72

(二)都市连绵区形成的理论分析74

七、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调控79

(一)有待调控解决的主要问题79

(二)实施调控的若干建议80

第三章 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研究85

一、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研究的理论基础85

二、大中城市人口集聚与扩散86

(一)人口流动的理论86

(二)大中城市的人口集聚87

(三)大中城市的人口扩散91

(四)大中城市区人口的集聚与扩散92

(五)大中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94

三、大中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97

(一)大中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激发因素97

(二)大中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途径98

(三)经济开发区的宏观集聚与微观扩散100

四、大中城市空间集聚与扩散105

(一)大中城市向心增长与空间集聚105

(二)大中城市离心增长与空间扩散111

(三)沿海大中城市空间增长形态118

五、大中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120

(一)社会极化及其动力机制120

(二)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原因122

(三)新富裕阶层产生及其原因127

(四)社会空间分异129

(五)社会空间结构演化趋势133

六、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与调控134

(一)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134

(二)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的调控136

第四章 乡村地区城市化141

一、中国乡村地区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41

(一)地域差异明显141

(二)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141

(三)以小城镇为主142

(四)发展模式多样142

(五)居民点布局相当分散142

二、乡村地区城市化类型142

(一)地方驱动型143

(二)市场推动型143

(三)外资促进型143

(四)合股推进型144

(五)多元复合型144

(六)发展极推进型145

三、乡村地区城市化运行机制145

(一)内在动力145

(二)外在动力147

(三)制约机制148

四、乡村地区人口集聚与扩散的案例分析149

(一)人口集聚与扩散的特征149

(二)人口集聚与扩散的类型158

(三)人口集聚、扩散过程存在的问题158

(四)人口集聚与扩散的机制161

五、乡村地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案例分析163

(一)经济集聚与扩散特征164

(二)城乡经济联系与扩散类型166

(三)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67

(四)经济集聚与扩散的机制169

六、乡村地区城市化的政策调控171

(一)人口政策171

(二)产业政策171

(三)用地政策172

(四)城镇建设与住房政策173

(五)资金保障政策173

(六)环境保护政策174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175

一、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背景分析176

(一)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176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176

(三)全国重点侨乡177

(四)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177

(五)基础雄厚的商品经济178

(六)资金的大量流入179

(七)庞大的外来人口181

(八)完善的基础设施183

(九)较好的城市化基础184

(十)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距缩小185

二、珠江三角洲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185

(一)珠江三角洲都市区的界定及特征186

(二)珠三角三大都市区188

(三)穗港澳都市连绵区194

(四)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195

三、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196

(一)中心城市的集聚196

(二)大城市的郊区化(以广州为例)198

(三)集聚与扩散的未来趋势205

四、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206

(一)珠江三角洲乡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化206

(二)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特征206

(三)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形成机制209

(四)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典型实例剖析209

(五)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213

(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216

五、调控措施218

(一)加强区域规划,使之适度集聚,有序扩散218

(二)建立组团式城市结构,避免摊大饼或带形发展218

(三)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219

(四)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诱导民工有序流动,相应调整户籍政策219

(五)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相对集中的工业布局220

(六)逐步调整行政区划,以适应经济和城市发展需要220

(七)提高城市化质量,增强居民的城市意识220

(八)搞好港澳与珠三角城市的协调发展221

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222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背景分析222

(一)自然与历史背景223

(二)现状特征与区域优势223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226

二、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研究226

(一)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界定226

(二)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现状特点229

(三)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的动力机制231

(四)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34

三、大都市区的集聚与扩散237

(一)上海都市区237

(二)南京都市区250

(三)苏州都市区252

(四)杭州都市区262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城市化271

(一)上海郊区乡村城市化271

(二)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乡村城市化275

(三)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乡村城市化279

五、调控措施282

(一)都市连绵区的调控282

(二)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的调控284

(三)乡村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和调控措施286

第七章 京津唐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289

一、区域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历史基础289

(一)在独特区位环境下长期形成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289

(二)以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的发展290

(三)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发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293

(四)丰富的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越条件293

(五)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294

二、京津唐地区的城市发展及其向都市连绵区的演化295

(一)京津唐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趋势295

(二)由都市区向京津都市连绵区的发展296

三、北京都市区的空间集聚与扩散299

(一)北京都市区经济、人口集聚的过程及其趋势299

(二)北京都市区的形成发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化300

(三)北京中心城区集聚与扩散的空间演化机制303

四、天津都市区的空间集聚与扩散308

(一)天津都市区经济、人口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过程308

(二)天津都市区集聚与扩散的机制分析311

(三)天津都市区变化趋势314

五、唐山中心城市的空间集聚与扩散315

(一)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化过程315

(二)唐山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的机制分析316

六、京津唐乡村地区城市化分析320

(一)非农化的基本特征320

(二)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动因分析322

(三)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325

七、京津唐城镇密集地区空间发展的调控328

(一)空间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328

(二)空间发展的调控措施与建议329

第八章 辽中南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333

一、辽中南城市密集地区的区域背景特征333

(一)区位333

(二)资源333

(三)工业334

(四)经济效益334

(五)交通335

(六)城市化与城市体系336

(七)对外开放337

(八)城市可持续发展338

二、辽中南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339

(一)辽中南都市连绵区研究结果概述339

(二)沈阳都市区形成的动力机制340

(三)大连都市区分析356

(四)辽中联合都市区359

三、辽中南大城市的郊区化360

(一)沈阳的郊区化现象361

(二)大连的郊区化现象363

(三)沈阳、大连郊区化机制分析366

(四)中西方郊区化的对比372

(五)郊区化的利弊和调控374

四、辽中南工区的小城镇发展376

(一)辽宁小城镇发展背景376

(二)小城镇发展个案分析377

(三)辽中南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思考384

(四)结论388

五、辽中南地区城镇集聚与扩散的调控对策388

(一)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层次389

(二)大城市郊区化层次389

(三)小城镇发展层次390

附:英文摘要 Studies 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 in China s Coastal City-and-Town Concentrated Areas(Summary)3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