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入门公开课 名师讲授从零开始学懂中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入门公开课 名师讲授从零开始学懂中医
  • 瞿岳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78898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873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887页
  • 主题词:中医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入门公开课 名师讲授从零开始学懂中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弘扬传统文化,为大众健康普及中医药1

第一篇 登堂入门之基——基础理论9

第一章 一分为二——阴阳学说9

一、天地之道——阴阳的基本概念9

二、对立统一——阴阳的基本特性10

三、融汇贯通——借阴阳以释医理11

第二章 物以类聚——五行学说14

一、系统归纳——五行的概念14

二、抽象概括——五行的特性16

三、天人相应——五行的归类16

四、相资相制——五行的生克规律17

五、太过不及——五行的乘侮规律18

六、以五为用——借五行以释医理19

第三章 视外知内——藏象学说21

一、取象思维——中医认知方法论22

二、以象论脏——藏象学说的形成23

三、中医妙用——控制论黑箱方法24

四、以脏分系——独特的五脏系统24

五、各谋其政——五脏各自的功能25

六、协助行政——六腑各自的功能34

七、辅助执政——奇恒之腑的功能37

八、协同配合——脏腑之间的关系39

第四章 生命之要——气血津液学说47

一、无形有形——气血47

二、雨露滋润——津液50

三、如影相随——气血津液的关系52

第五章 病各有因——病因学说54

一、六气逆乱——外感病因54

二、情志过度——内伤病因58

三、病理产物——继发病因63

第六章 人体网络——经络学说67

一、纵横交错——经络系统67

二、网络主干——十二经脉68

三、相辅相成——奇经八脉76

四、调节平衡——功能应用79

五、攻其一点——腧穴与针刺82

六、得气病除——穴位与主治86

第七章 病变机制——病机学说110

一、邪正斗争——发病基本原理110

二、正胜邪退——影响正虚因素111

三、一般规律——基本病机112

第八章 超前一步——防治学说117

一、防患未然——未病先防117

二、既病防变——阻断病进118

三、遵循原则——基本治则119

第二篇 收集病理信息——诊法学127

第九章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127

一、得神者昌——望神128

二、察颜观色——望色129

三、审脏之苗——望舌130

四、观人之首——望头面136

五、五脏外应——望五官137

六、人之主干——望躯体140

七、手足形态——望四肢142

八、隐蔽下窍——望二阴143

九、查看肤表——望皮肤144

十、分泌排泄——望排出物146

第十章 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诊148

一、听话听音——音变而病生148

二、嗅气嗅味——异味可察病150

第十一章 问而知之谓之工——问诊151

一、冷暖自知——问寒热151

二、水液代谢——问汗出153

三、痛定思因——问疼痛154

四、喝水吃饭——问饮食156

五、诸多不适——问头身胸腹157

六、耳目视听——问耳目158

七、失眠嗜睡——问睡眠159

八、代谢糟粕——问二便160

九、妇女特事——问经带162

第十二章 切而知之谓之巧——脉诊164

一、心脉一体——脉诊原理164

二、寸口之脉——诊脉部位166

三、持脉有道——诊脉方法166

四、以常衡变——正常脉象168

五、以脉测病——病理脉象168

六、区别相似——脉象鉴别174

七、复合相兼——相兼病脉174

第三篇 探求疾病本质——辨证学180

第十三章 纲举目张——八纲辨证180

一、表里寒热虚实——基本证候180

二、相兼错杂转化——证候关系184

第十四章 审症求因——病因辨证188

一、六淫外感——六淫辨证188

二、情志内伤——情志辨证190

第十五章 气血不和——气血津液辨证192

一、气不和顺——气病辨证192

二、血不周流——血病辨证193

三、代谢障碍——津液病辨证195

第十六章 “宫廷”问责——脏腑辨证197

一、君主之官失职——心病辨证197

二、相傅之官失职——肺病辨证200

三、仓廪之官失职——脾病辨证203

四、将军之官失职——肝病辨证206

五、作强之官失职——肾病辨证209

六、腑官失职——腑病辨证212

七、脏腑相累——脏腑兼病辨证215

第四篇 百草皆能治病——中药学223

第十七章 吃药必知药——中药知识223

一、产之有地——地道药材223

二、采之有时——中药采集223

三、制之有规——中药炮制224

四、名正言顺——中药的命名227

五、独特之性——中药气味归经228

第十八章 解表药232

一、发散风寒药232

二、发散风热药238

第十九章 清热药243

一、清热泻火药243

二、清热燥湿药248

三、清热解毒药252

四、清热凉血药266

五、清泻虚热药269

第二十章 泻下药271

一、攻下药271

二、润下药273

三、逐水药274

第二十一章 祛风湿药277

一、祛风寒湿药277

二、祛风湿热药281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285

第二十二章 利水渗湿药288

一、利水消肿药288

二、利水通淋药292

三、利湿退黄药296

第二十三章 化湿药与温里药300

一、化湿药300

二、温里药303

第二十四章 理气药、消食药与驱虫药308

一、理气药308

二、消食药316

三、驱虫药319

第二十五章 止血药322

一、凉血止血药322

二、化瘀止血药325

三、收敛止血药327

四、温经止血药329

第二十六章 活血化瘀药331

一、活血止痛药331

二、活血调经药334

三、活血疗伤药338

四、活血消癥药340

第二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343

一、温化寒痰药343

二、清化热痰药347

三、止咳平喘药352

第二十八章 安神药358

一、重镇安神药358

二、养心安神药360

第二十九章 平肝熄风药363

一、平抑肝阳药363

二、熄风止痉药366

第三十章 补虚药370

一、补气药370

二、补阳药376

三、补血药384

四、补阴药387

第三十一章 收涩药393

一、固表止汗药393

二、敛肺涩肠药394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397

第三十二章 开窍药与涌吐药401

一、开窍药401

二、涌吐药403

第五篇 配伍协同妙用——方剂学407

第三十三章 用方必知方——方剂知识407

一、合群妙用——方剂的配伍407

二、君臣佐使——方剂的结构408

三、汤丸散膏——方剂的类型409

四、用必得法——汤剂的煎服410

第三十四章 解表剂411

一、辛温解表剂411

二、辛凉解表剂416

三、表里双解剂419

第三十五章 清热剂423

一、清气分热剂423

二、清热解毒剂424

三、清营凉血剂425

四、清脏腑热剂427

五、清泄虚热剂430

第三十六章 泻下剂432

一、寒下剂432

二、温下剂434

三、润下剂435

四、峻下剂436

第三十七章 和解剂438

一、和解少阳剂438

二、调和肝脾剂439

三、调和胃肠剂441

四、调和截疟剂442

第三十八章 温里剂443

一、温中祛寒剂443

二、回阳救逆剂445

三、温经散寒剂446

第三十九章 祛风剂448

一、疏散外风剂448

二、平熄内风剂450

第四十章 祛痰剂453

一、燥湿化痰剂453

二、清热化痰剂454

三、温化寒痰剂455

四、祛风化痰剂456

第四十一章 祛湿剂458

一、清热祛湿剂458

二、利水渗湿剂461

三、芳香化湿剂463

四、温化水湿剂464

五、祛风除湿剂466

第四十二章 润燥剂469

一、轻宣外燥剂469

二、滋润内燥剂471

第四十三章 理血剂473

一、活血祛瘀剂473

二、收敛止血剂476

第四十四章 理气剂480

一、行气剂480

二、降气剂483

第四十五章 消导剂486

一、消食导滞剂486

二、健脾消食剂487

第四十六章 补益剂489

一、补气剂489

二、补阳剂491

三、补血剂492

四、补阴剂494

第四十七章 安神剂496

一、滋养安神剂496

二、重镇安神剂498

第四十八章 开窍剂499

一、凉开剂499

二、温开剂501

第四十九章 固涩剂502

一、固表止汗剂502

二、固肠止泻剂504

三、固精止遗剂505

四、固经止带剂506

第五十章 驱虫剂与涌吐剂508

一、驱虫剂508

二、涌吐剂509

第五十一章 痈疡剂511

一、外痈剂511

二、内痈剂513

第六篇 衷中参西治本——疾病证治学517

第五十二章 内科疾病517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517

二、慢性支气管炎520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23

四、冠心病526

五、原发性高血压529

六、慢性浅表性胃炎532

七、慢性萎缩性胃炎536

八、慢性胆囊炎539

九、溃疡性结肠炎542

十、肠易激综合征545

十一、反流性食管炎547

十二、消化性溃疡550

十三、胃下垂553

十四、肝硬化555

十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59

十六、脂肪肝561

十七、高脂蛋白血症564

十八、慢性肾小球肾炎567

十九、隐匿性肾小球肾炎570

二十、肾病综合征573

二十一、IgA肾病576

二十二、慢性肾衰竭580

二十三、慢性肾盂肾炎583

二十四、类风湿关节炎586

二十五、糖尿病590

二十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93

二十七、白细胞减少症596

二十八、脑动脉硬化症599

二十九、老年性痴呆602

三十、癫癎606

三十一、紧张性头痛610

三十二、三叉神经痛613

第五十三章 外科疾病617

一、胆石病617

二、泌尿系结石620

三、颈椎病623

四、腰椎骨质增生症626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629

六、膝关节骨关节炎632

七、脑外伤后综合征637

八、血栓性静脉炎639

九、痛风642

十、坐骨神经痛645

十一、慢性荨麻疹648

十二、银屑病651

十三、过敏性紫癜654

十四、白癜风658

第五十四章 男科疾病662

一、慢性前列腺炎662

二、前列腺增生症665

三、阳痿669

四、不射精症673

五、精液液化不良症675

六、精子异常不育症678

七、免疫性不育症681

第五十五章 妇科疾病685

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85

二、痛经688

三、闭经691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695

五、盆腔淤血综合征698

六、慢性盆腔炎701

七、子宫内膜异位症703

八、子宫肌瘤707

九、卵巢囊肿710

十、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713

十一、免疫性不孕症716

十二、不明原因不孕症720

十三、围绝经期综合征723

十四、先兆流产727

十五、习惯性流产729

十六、乳腺增生症732

第五十六章 儿科疾病737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37

二、病毒性心肌炎740

三、流行性腮腺炎744

四、百日咳746

五、麻疹749

六、注意缺陷障碍752

七、抽动秽语综合征755

八、小儿腹泻758

九、小儿厌食症761

十、小儿遗尿症764

第五十七章 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767

一、睑腺炎767

二、眼干燥症769

三、结膜炎772

四、角膜炎775

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78

六、化脓性中耳炎780

七、梅尼埃病783

八、慢性鼻炎787

九、变应性鼻炎789

十、慢性咽炎792

十一、慢性喉炎796

十二、白塞病798

十三、复发性口腔溃疡801

附录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809

附录一 医学三字经&[清]陈念祖撰809

附录二 濒湖脉学&[清]李时珍撰815

附录三 药性歌括四百味&[清]龚廷贤撰826

附录四 汤头歌诀&[清]汪昂撰8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