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革命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1267797.jpg)
- 刘本仁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700230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革命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1
一、文化灿烂的古代中国及其在清代中期的衰落1
文化灿烂的古代中国1
中国在清代中期的衰落3
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5
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5
西方列强扩张目标的东移6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8
一、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8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丧失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地位8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11
二、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产生13
洋务企业的出现13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14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产生16
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17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17
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华民族严重危机18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19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21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2
一、鸦片战争时期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22
爱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22
政治思想界发出内求变革、外抗强敌的呼声23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25
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胜利发展25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7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29
三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失败32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兴起32
“公车上书”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涨33
“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35
思考题38
第二章 辛亥革命39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39
一、《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社会39
帝国主义加强全面控制,清政府甘为“洋人的朝廷”39
清政府的“新政”40
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新发展,资产阶级社会基础和政治力量的壮大41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43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43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的扩大44
三、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47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47
民主义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48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49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50
一、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50
革命派的武装起义50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资产阶级宪政运动51
保路运动53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54
武昌起义,全国响应54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56
三、袁世凯篡夺政权,辛亥革命失败58
袁世凯篡权58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与经验教训60
第三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62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反袁斗争62
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建立专制独裁62
孙中山发动“二月革命”及其失败64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全国反袁护国运动65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革命党人发动护法运动70
北洋军阀的分裂和段祺瑞的专制统治70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及其失败72
思考题74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75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75
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75
民族工业的新发展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75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77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78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80
五四运动8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83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87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87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90
第二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92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兴起92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矛盾激化92
国共合作的建立94
工农群众斗争的发展与国民会议运动97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00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广东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的建立102
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反对资产阶级右翼势力的斗争103
二、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106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06
工农群众运动的迅猛发展108
三、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110
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110
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国民革命失败112
思考题115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117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117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17
国民党南京政府“统一”全国117
新军阀的混战和蒋介石统治地位的确立119
二、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独裁统治121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121
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122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125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126
一、共产党发动和领导土地革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126
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126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129
土地革命的开展与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132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35
二、国民党民主派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138
国民党左派的反蒋斗争138
“第三党”的主张及其活动139
三、探索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转折141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错误141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开始长征143
遵义会议,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44
红军长征的胜利145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146
一、“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46
“九·一八”事变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146
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48
二、“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152
“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的加深152
“一二·九”运动153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155
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趋于强硬156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实现157
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和初步实行157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59
思考题162
第五章 金民族的抗日战争163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163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63
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战全面爆发16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165
二、全民族抗日高潮的兴起167
国民党政府的抗战部署及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积极抵抗与失利167
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战略方针与敌后战场的开辟171
全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御侮173
国际上对中国抗日的支援175
第二节 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艰苦历176
一、相持阶段中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斗争176
相持阶段的到来与国内反共投降逆流的出现176
共产党和国统区抗日民主力量反对分裂投降的斗争178
正面战场对日军有限进攻的抗击,敌后抗战的深入发展181
二、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团结抗战的方针184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84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86
三、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188
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88
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189
敌后军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的英勇斗争191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转变与中国抗日的新形势194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进攻194
敌后军民开始局部反攻195
二、国民党统治日趋腐败和大后方民主运动的高涨196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196
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197
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198
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200
共产党“七大”与国民党“六大”的召开200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202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204
思考题205
第六章 全国解放战争206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06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206
战后的国际形势206
国内时局与各党派的政治主张207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斗争209
国共重庆谈判209
政治协商会议211
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的自卫战争准备213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与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215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15
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215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218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219
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220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222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危机222
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224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225
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新中国的建立227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227
伟大的战略决战227
国民党“和谈”阴谋的破产229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23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232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转变和建立新中国的理论与政策23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33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与基本经验235
思考题236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2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237
一、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237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237
解放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238
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238
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物价240
“三反”、“五反”运动241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242
国民经济的恢复243
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44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44
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47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51
一、历史新课题的提出与最初的探索成果251
历史新课题的提出251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5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53
二、探索中的失误与国民经济的调整256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56
国民经济的调整257
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258
三、“文化大革命”及其历史教训260
政治思想方面“左倾”错误的发展260
“文化大革命”的过程262
深刻的历史教训266
第三节 新的历史性飞跃的开始267
一、厉史的伟大转折267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6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270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272
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272
历史性成就与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蓝图27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277
思考题278
附录《中国革命史大事年表》279
后记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