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回顾与前瞻 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回顾与前瞻 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
  • 季水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599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回顾与前瞻 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曾繁仁1

绪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反思1

第一节 历史的选择:中国现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接受1

一 三途并行向一途独进2

二 三足鼎立到一家称雄3

三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中的失误7

第二节 当代的发展:新中国55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现状9

一 经典著作译注期9

二 理论体系探讨期10

三 当代形态建构期11

第三节 价值的追寻: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意义与问题13

一 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与研究的意义13

二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5

上篇 历史论21

第一章 经典著作译注期(1949—1979)21

第一节 继往开来:50年代至60年代的马列原著译注与研究21

一 翻译评注:理论武器的储备21

二 学习研究:思想转变的历程23

第二节 离经叛道:“文化大革命”十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之异化25

一 从批判武器到斗争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25

二 从对比方法到突出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对比方法与“三突出”、“三陪衬”创作原则29

三 从无产者到高大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对象论与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31

第三节 基本估价: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存33

一 积极作用:新中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及与转型33

二 消极影响:新中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排他性和研究的保守性36

第二章 理论体系探讨期(1980—1988)38

第一节 横向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构成38

一 断简残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38

二 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41

第二节 纵向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43

一 通史体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逻辑延伸43

二 专题结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重点展示44

三 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史论确证45

第三节 当下之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研究的意义与提问46

一 检讨审视:不可低估的意义46

二 体系再思:意犹未尽的话题49

第三章 当代形态建构期(1989—2003)53

第一节 宏观视野:构筑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54

一以“生产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54

二以“人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57

三以“掌握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58

第二节 聚焦难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60

一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和当代际遇60

二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环节61

三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历史转变与当代趋向64

第三节 发展完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时代课题66

一 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问题66

二 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难题67

中篇 范畴论7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型与现实主义研究71

第一节 典型与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核心命题71

一 现实主义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是高度概括性、鲜明时代性与独特个性的统一72

二 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是典型塑造和典型理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75

三 现实主义的充分表现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78

第二节 回顾与反思:新中国55年典型与现实主义研究的历史进程82

一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文艺学基本原理中的典型与现实主义研究83

二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型与现实主义研究101

第三节 方向与思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典型与现实主义研究的当代课题108

一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与现实主义论的历史性与适用性108

二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与现实主义论的现代变革与现代发展110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人学思想研究113

第一节 人性、异化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系统构成113

一 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独特角度114

二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经济视野127

三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现实关怀135

第二节 总结、追问与探讨:新中国55年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145

一 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苦难历程146

二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曲折展开153

三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尴尬处境158

四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的历史追问166

第三节 创新、发展与走向: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实践172

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173

二 尊重人性的企业文化观175

三 维护人权的法制价值观176

四 人文精神的文艺目的观177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艺术生产论研究179

第一节 艺术生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崭新命题179

一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基本含义181

二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主要内容183

三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鲜明特点189

第二节 历史之思:新中国55年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研究191

一 艺术生产论诞生时间的争鸣192

二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讨论193

三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关系研究201

第三节 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的重大影响204

一 接受美学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借鉴与转化205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继承与发展208

三 中国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阐释与建构213

下篇 走向论221

第七章 走向多元对话思维22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221

一 从一元论思维到二元论思维的历史回顾221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思维的变革吁求22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元对话思维的历史必然性225

一 回归辩证思维的难题225

二 走向多元对话思维的必然22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元对话思维的关注焦点229

一 充分重视中介的复杂构成与动态过程研究229

二 充分重视平等性、交往式的对话关系研究232

三 充分重视偶然性、不确定性、非理性等可变因素的研究235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元对话思维的主要特点241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元对话思维的复杂性特点241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元对话思维的整体性特点243

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元对话思维的非线性特征245

四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元对话思维的过程性特征248

第八章 走向多重资源整合25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重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251

一 资源贫乏的历史与理论形态的封闭251

二 走向多重资源整合的必然与理论创新的需要25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重资源整合的重点对象255

一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丰富的人学思想资源256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批判理论思想资源257

三 现代西方文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资源258

四 中国儒学传统中的情礼和谐思想资源25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重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260

一 主导性原则261

二 转换性原则262

三 系统性原则26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重资源整合的主要途径264

一 回到马克思264

二 面向新问题266

三 超越旧格局267

第九章 走向多种方法综合26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种方法综合的历史必然性269

一 当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创新走向多种方法综合270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综合化构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创新走向多种方法综合271

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要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种方法综合27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种方法综合的基本原则274

一 系统辩证法的指导性原则274

二 对象与方法一致的适应性原则275

三 有机构成的协同性原则27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多种方法综合的核心要素277

一 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278

二 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方法279

三 社会学与心理学结合的方法280

四 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方法282

参考文献284

后记2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