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0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05](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265116.jpg)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0235449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76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232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技术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5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0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编委会1
编写组2
序言3
前言6
第一章 综述1
第一节 科技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2
一 科技发展趋势2
二 战略选择3
第二节 “十五”期问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部署4
一 制定科技规划4
二 调整科技计划体系4
三 实施三大战略5
四 组织重大科技专项6
五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6
第三节 “十五”期间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大进展和成就6
一 科技综合实力增强7
二 科技资源配置改善9
三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10
四 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成效显著13
五 体制改革与创新环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5
第四节 “十一五”中国科技发展的部署与展望17
第二章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19
第一节 制定规划纲要的背景20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20
二 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21
第二节 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和特点22
一 规划战略研究工作22
二 《纲要》的编制23
第三节 战略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24
一 宏观战略研究24
二 重大任务研究25
三 投入与政策环境研究28
第四节 《纲要》的主要内容29
一 指导方针29
二 发展目标30
三 战略部署30
四 政策措施31
第三章 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33
第一节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4
一 企业技术创新34
二 产学研结合36
第二节 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改革与发展36
一 科研机构改革37
二 科技经费38
三 科技成果39
第三节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40
一 科技经费40
二 科技成果41
第四节 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42
一 国防科技管理体制42
二 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43
第五节 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44
一 生产力促进中心44
二 科技企业孵化器44
三 技术市场45
四 国家大学科技园45
五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46
第四章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47
第一节 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发展48
一 科研机构转制政策48
二 企业技术创新政策49
第二节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50
一 原始性创新政策50
二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51
三 产业化环境建设政策52
第三节 完善科技管理体系53
一 科技计划管理53
二 知识产权管理54
三 科技评价与奖励机制54
第四节 加快科技立法56
一 启动《科技进步法》修订56
二 实施新《专利法》56
三 颁布《科普法》57
四 地方科技立法58
第五章 科技资源建设59
第一节 科技人力资源60
一 总量和结构60
二 培育与使用62
三 海外科技人才63
第二节 科技投入64
一 投入总量64
二 投入结构66
三 投入方式66
四 投入效果67
第三节 科技金融67
一 科技金融合作67
二 创业投资68
三 资本市场69
第四节 科技条件69
一 发展部署70
二 科研设施与条件70
三 基础条件平台71
第六章 基础研究73
第一节 基础研究部署74
一 发展思路74
二 科研投入74
三 战备重点75
第二节 基础研究进展76
一 国际论文76
二 基地建设76
第三节 基础研究成果78
一 数学78
二 物质科学78
三 生命科学80
四 地球科学81
五 空间科学82
六 农业、人口与健康领域83
七 能源、资源与环境领域84
八 信息科学与材料领域86
第七章 战略高技术87
第一节 信息技术88
一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88
二 通信技术89
三 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90
四 信息安全技术90
第二节 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91
一 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91
二 蛋白质组93
三 农作物育种和农作物节水93
四 生物反应器94
第三节 新材料技术94
一 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及器件94
二 新型功能材料95
三 高性能结构材料97
四 纳米材料和技术97
第四节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97
一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97
二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98
三 机器人技术98
四 微机电系统(MEMS)99
第五节 资源环境技术100
一 环境污染防治100
二 水污染控制101
三 海洋资源开发101
四 海洋生物102
五 海洋监测102
第六节 能源技术103
一 先进核能技术103
二 燃气轮机104
三 电动汽车104
第八章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小康建设105
第一节 农村科技重大行动与部署106
一 坚持把“科技兴农”摆在突出位置107
二 围绕关键性、方向性问题组织科技攻关107
三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应用107
四 加强科一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107
第二节 现代农业技术进展107
一 动植物新品种选育107
二 农作物高产高效种植109
三 动物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护109
四 农畜产品加工110
五 农林生态环境建设111
六 农业机械与装备112
第三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13
一 科技产业化113
二 科技信息化115
三 服务社会化115
四 培训多元化116
第四节 科技促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117
一 星火西进117
二 科技扶贫117
第九章 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119
第一节 制造业技术创新120
一 制造业信息化120
二 信息及通信产业121
三 装备制造业123
四 化工行业125
五 钢铁工业126
六 轻工纺织业127
第二节 能源、交通领域技术创新127
一 传统能源开发利用128
二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129
三 交通运输与管理130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132
一 高技术产业132
二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3
第十章 科普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135
第一节 科普事业发展136
一 科普协调机制与政策136
二 科普能力与基础设施137
三 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科普活动138
第二节 资源环境科技发展140
一 水安全保障140
二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141
三 生态综合治理和环境污染防治142
四 防灾减灾143
第三节 人口健康与卫生科技发展143
一 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143
二 重大疾病防治144
三 创新药物研制145
四 中医药现代化146
五 新型医疗设备146
第四节 城镇建设科技发展147
一 城市规划147
二 城市居住与环境148
三 小城镇建设149
第五节 公共安全科技发展150
一 生产安全150
二 食品安全150
三 社会安全151
第十一章 区域科技发展与地方科技工作153
第一节 区域科技发展的新局面154
一 科技资源154
二 科技产出155
三 区域高技术产业156
四 地方国际科技合作158
五 区域创新体系158
第二节 重大区域科技行动159
一 西部开发科技专项159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科技行动160
第三节 地方科技工作161
一 省(市)部科技合作161
二 县(市)科技工作161
三 攻关计划引导项目162
四 援藏援疆等地区科技专项162
第十二章 国际科技合作163
第一节 总体部署与概况164
一 指导方针与主要任务164
二 国际科技合作概况165
第二节 国际大科学工程165
一 ITER计划165
二 伽利略计划166
三 人类基因组计划166
四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166
五 人类脑计划167
六 全球对地观测系统167
七 地球空问双星探测计划167
八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167
九 全球变化研究计划167
十 大型强子对撞机168
第三节 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168
一 中欧科技合作168
二 中美科技合作169
三 中俄科技合作169
四 中英科技合作170
五 中法科技合作170
六 中德科技合作170
七 中意科技合作170
八 中日韩科技合作171
九 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科技合作172
第四节 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172
一 联合成立研究机构172
二 联合设立研究基金172
三 联合建立产业化基地173
四 建立计划对接机制173
五 构建科学战略联盟173
第五节 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173
一 构筑合作新机制174
二 加大经费投入174
三 开展人才交流174
四 合作成效显著174
第六节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175
一 树立良好国际形象175
二 促进外交战略实施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