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设创新型国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建设创新型国家
  • 李正风,胡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6520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科技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设创新型国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的战略抉择1

一、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及其实质2

1.创新与创新型国家2

2.创新型国家的特征5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的战略抉择13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14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17

3.应对全球化新挑战的必然要求19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抉择的重要理论贡献21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的新体现22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23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26

4.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纲领28

第二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典型案例与国际经验31

一、美国创新发展的道路与《创新美国》31

1.美国创新发展的三个阶段32

2.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37

3.《创新美国》的行动倡议41

二、日本赶超的发展道路与主要经验43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开启民智与科技积累44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技术学习与技术立国45

3.20世纪末的战略调整与“科技创新立国”48

4.日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经验52

三、韩国:“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追赶模式54

1.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55

2.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追赶模式58

四、芬兰:从资源型国家到创新型国家62

1.转变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63

2.建设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65

3.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67

第三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与挑战71

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利条件71

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72

2.有效推动创新的巨大市场资源74

3.富有潜力的雄厚科技人力资源77

4.有丰富价值的传统文化和知识资源79

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基础80

1.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81

2.高技术自主研发水平逐步提升83

3.科技攻关有力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85

4.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87

5.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格局基本形成88

三、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90

1.创新型人才缺乏90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91

3.科技投入明显不足93

4.科技基础条件比较薄弱93

5.科技体制改革尚不到位94

第四章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基础95

一、科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95

1.科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96

2.重要的历史启示99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104

1.科学突破和技术进步的融合孕育新科技革命104

2.科学技术成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106

3.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愈益密切和复杂107

4.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109

5.新科技革命为后发国家跨越发展提供了机遇111

三、我国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方针113

1.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变化113

2.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方针118

四、我国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121

1.战略目标121

2.总体部署122

3.战略重点126

第五章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128

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129

1.国家财富的积累主要依靠本国掌握的科学技术129

2.知识产权成为国际产业和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130

3.技术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131

二、我国坚持自主创新的历史经验132

1.第一代领导人:科技发展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132

2.第二代领导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135

3.第三代领导人: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138

三、准确把握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140

1.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紧迫性141

2.科学理解自主创新的丰富内涵142

3.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143

四、全面落实自主创新的策略与政策144

1.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144

2.全面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145

第六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出任务147

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意义148

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148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50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152

1.中小科技企业正在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152

2.我国企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获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154

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156

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政策157

1.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要“科学作为”157

2.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生态160

3.形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161

4.积极推进产学研之间的合作166

第七章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169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重要意义169

1.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170

2.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有利于体现国家战略意志171

3.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171

4.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有利于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172

二、国外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主要趋向173

1.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173

2.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推动官民结合和军民结合174

3.通过重大科技专项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175

三、我国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基本经验175

1.国家意志明确176

2.各方协同紧密177

3.组织机制有效177

4.自主精神强烈178

四、我国新时期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178

1.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技术跨越发展179

2.我国新时期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182

3.新时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原则183

第八章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185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与落实科学发展观186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186

2.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科学发展观187

3.普及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187

二、确立以科技竞争力为核心的执政目标188

1.战略目标: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189

2.体制目标:促进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190

3.投资目标:加强创新投入和平台建设191

4.工作重点:促进创新型企业不断成长191

三、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192

1.深圳模式:依托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城市创新能力192

2.上海模式:发挥知识人力资源优势推进自主创新194

3.大连模式: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整合创新资源196

四、政府推动自主创新工作的主要途径197

1.建立符合本地基础和条件的发展目标198

2.建立以技术创新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199

3.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99

4.建立鼓励创新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体系200

5.建立适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200

第九章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202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才强国战略202

1.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202

2.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204

3.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才强国战略206

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与任务207

1.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207

2.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208

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政策213

1.创新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的重点213

2.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214

3.完善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与评价机制215

第十章 发展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动力218

一、发展创新文化的意义218

1.文化的含义及其功能219

2.发展创新文化的意义221

二、创新文化的基本特征226

1.倡导创新的价值导向226

2.创新图强的坚强意志228

3.怀疑批判的精神气质229

4.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231

三、我国发展创新文化的主要任务234

1.树立自主创新的内在精神234

2.继承和改造我国传统文化236

3.塑造激励创新的制度文化237

第十一章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242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意义242

1.科学素质与全民科学素质243

2.提高科学素质与个人的全面发展245

3.提高科学素质与构建学习型社会247

4.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248

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紧迫的战略任务251

1.国际社会的共识251

2.紧迫的战略任务256

三、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59

1.宗旨与目标260

2.政府推动与全民参与261

3.重点人群与重点任务263

4.基本条件与基础工程267

第十二章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保障271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及其意义272

1.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发展272

2.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思想277

二、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与问题282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创新体系282

2.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我国创新体系285

3.我国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289

三、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91

1.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任务292

2.确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293

3.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坚作用295

4.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协调的政策体系297

5.建立知识和技术有效流动和整合的机制298

后记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