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学与翻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化学与翻译
  • 周志培,陈运香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83407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英语-翻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化学与翻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质疑“文化转换”和“文化翻译”1

1.2 何为翻译,为何翻译1

1.3 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3

1.4 文本的宏观文化(大文化)与微观文化(小文化)4

1.5 界定“文化转换”与“文化翻译”7

1.6 文化移植与文化翻译8

1.7 小结10

第2章 语文学时期的意义理论12

2.1 概述12

2.2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意义研究12

2.3 古印度语文学的意义研究13

2.4 古代中国的意义研究14

2.5 欧洲中世纪的语义研究16

2.6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语义研究17

2.7 18世纪英国普遍语法的语义理论17

2.8 欧洲19世纪历史比较时期的意义研究17

2.9 欧洲青年语法学派的意义研究18

2.10 小结19

第3章 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20

3.1 概述20

3.2 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21

3.2.1 指称论22

3.2.2 观念论28

3.2.3 使用论29

3.2.4 言语行为论30

第4章 语言学意义理论35

4.1 概述35

4.2 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36

4.2.1 语言与言语37

4.2.2 记号、能指、所指38

4.2.3 结构主义三学派有关意义的论述40

4.3 功能语言与系统功能语言学44

4.4 语义学45

4.4.1 概述45

4.4.2 二元论与三元论46

4.4.3 词、意义、概念47

4.4.4 理性意义与联想意义48

4.4.5 义素与语义场51

4.5 语用学53

4.5.1 语义学意义与语用学意义54

4.5.2 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的核心56

4.5.2.1 规约与规则56

4.5.2.2 功能与语言间接性57

4.5.2.3 前提59

4.5.2.4 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61

第5章 文化学意义理论65

5.1 文化的起源于文化的定义65

5.1.1 文化起源三标志65

5.1.2 文化的定义68

5.1.2.1 进化论文化人类学的定义69

5.1.2.2 人类文化功能学的定义70

5.1.2.3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定义70

5.1.2.4 符号文化学派的定义71

5.1.2.5 文化定义的两个模式71

5.1.2.6 中国学者的定义72

5.2 文化的结构74

5.2.1 概述74

5.2.2 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75

5.2.2.1 物质文化75

5.2.2.2 制度文化76

5.2.2.3 精神文化76

5.2.3 精神文化——文化统一体的核心78

5.2.4 主流文化、亚文化、群体文化80

5.3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80

5.3.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80

5.3.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81

5.3.3 语言是文化的模具82

5.4 文化学84

5.5 文化符号学86

5.5.1 记号以及符号学思想的发展86

5.5.2 语言符号学——普通符号学——文化符号学87

5.5.3 文化人类学——文化学——文化符号学88

5.5.4 卡西尔:文化哲学——文化符号学90

5.6 符号与文化意义90

5.6.1 符号——文化存在的方式90

5.6.2 象征与文化91

5.6.3 符号的意义特征92

5.6.3.1 解释性与模糊性92

5.6.3.2 “空框结构”与意义引申93

5.6.4 文学(艺术)符号的意义特征94

5.6.4.1 超时空性95

5.6.4.2 主体性96

5.6.4.3 独特性96

5.6.4.4 解读创造性96

5.6.4.5 增附性97

5.7 文本意义理论97

5.7.1 概述97

5.7.2 塔图学派文本理论98

5.7.3 文学文本意义的特征98

5.7.3.1 双重性99

5.7.3.2 生产性99

5.7.3.3 动态性100

第6章 语言的文化视界101

6.1 概述101

6.2 维柯——语言文化视界的开启者102

6.2.1 维柯新科学——从语言中认识历史102

6.2.2 共性与个性102

6.2.3 诗性语言与隐喻103

6.3 古典洪堡特主义新洪堡特主义104

6.3.1 语言与言语105

6.3.2 语言内隐形式和语言世界观105

6.4 魏斯格贝尔:语言中间世界——语言世界图106

6.5 萨丕尔:语言的内面是思维模式,语言是文化模型108

6.6 沃尔夫——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110

6.7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影响112

第7章 语言与文化的交叉学科117

7.1 概述117

7.2 跨文化交际理论117

7.2.1 交际与跨文化交际118

7.2.2 跨文化交际的必需条件和根本条件120

7.2.3 母文化中心主义与跨文化意识122

7.2.4 对话式跨文化交际124

7.2.5 符号、编码和代码系统124

7.3 文化语言学126

7.4 语言国情学——国俗语义学127

第8章 微观文化(小文化)130

8.1 概述130

8.2 文化三层次与语言结构三层次131

8.3 语构文化132

8.3.1 汉英精神文化比较132

8.3.1.1 天人合一与天人两分133

8.3.1.2 直觉体悟的具象思维与逻辑分析的抽象思维134

8.3.1.3 二元补衬与二元对立136

8.3.1.4 写意(神似)与写实(形似)137

8.3.1.5 中和与冲突139

8.3.1.6 散点视与焦点视140

8.3.2 与精神文化相观照的汉英语言的结构特征141

8.3.2.1 意合——以意役法,形合——以意从法141

8.3.2.2 线性流动平面铺陈与核心扩散立体架构144

8.3.2.3 对应结构与中心结构149

8.3.2.4 意象与抽象154

8.3.2.5 圆式与直式156

8.4 语义文化157

8.4.1 概述157

8.4.2 概念与意义159

8.4.3 “概念”中的微观文化与“意义”中的微观文化162

8.4.3.1 概念本身蕴涵的微观文化163

8.4.3.2 概念在语义场中蕴涵的微观文化164

8.4.3.3 历史与时代赋予词汇概念的社会文化内涵171

8.4.4 “意义”中的微观文化172

8.4.4.1 文化象征义172

8.4.4.2 文化比喻义176

8.4.4.3 文化引申义178

8.4.4.4 文化价值观意义180

8.4.5 文化独特词181

8.4.6 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的文化惯约义187

8.4.6.1 比喻理据189

8.4.6.2 索引理据192

8.5 语用文化194

8.5.1 差别格局取向与平等格局取向195

8.5.2 中西语用文化比较197

8.5.2.1 卑己尊人——谦称与敬称197

8.5.2.2 称呼语198

8.5.2.3 面子与礼貌201

8.5.2.4 道歉203

8.5.2.5 招呼语与问候话题204

8.5.2.6 回应方略207

8.5.2.7 小结209

第9章 英汉语数字文化意义的比较210

9.1 概述210

9.2 数字与哲学思想210

9.2.1 老子的数字观211

9.2.2 毕达哥拉斯的数字观213

9.3 数字与世界观216

9.3.1 数字中的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216

9.3.2 数字中的奇数与偶数217

9.4 数字与宗教信仰217

9.4.1 数字与基督教217

9.4.2 数字与道教220

9.4.3 数字与佛教221

9.5 数字内涵与谐音联想222

9.6 数字的模糊意义224

9.6.1 单个数字表达的模糊意义224

9.6.2 组合数字的模糊意义228

9.6.3 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方法233

9.7 数字与修辞236

9.7.1 数字与隐喻236

9.7.2 数字与夸张237

9.7.3 数字与转喻239

9.7.4 数字与委婉语240

9.7.5 数字与对偶240

第10章 翻译研究理论范式242

10.1 概述242

10.2 翻译研究的语文学范式245

10.3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248

10.4 翻译研究的文艺学范式253

10.5 翻译研究的阐释学范式257

10.6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范式260

10.6.1 多元系统理论261

10.6.2 描写翻译学与常规理论262

10.6.3 目的论263

10.6.4 折射、重写与操控理论264

10.7 翻译研究的解构主义范式269

10.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273

10.9 小结278

第11章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范式284

11.1 “文化转向”与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范式284

11.2 异与同288

11.3 “和而不同”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290

11.4 异化与同化(归化)290

11.5 语言转换,同化与异化293

11.5.1 语言转换中的结构同化293

11.5.2 语言转换过程中的异化315

11.6 意义传递—妙传、差传与误传321

11.6.1 妙传与差传322

11.6.2 误传327

11.7 移植、融合与同化335

11.7.1 文本宏观文化的移植335

11.7.2 微观文化的移植和融合339

11.7.3 微观文化的同化349

11.7.4 时空错觉358

11.8 小结360

参考文献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