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与设计地震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谢礼立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4030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与设计地震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概论3
第1章 抗震设防标准3
1.1引言3
1.2抗震设防标准的基本概念3
1.2.1设防原则4
1.2.2设防目标4
1.2.3设防环境(地震)4
1.2.4设防参数5
1.2.5设防水准5
1.2.6设防等级5
1.2.7工程抗震设防标准6
1.2.8设防水准和设防等级的合理表述方式6
1.3国外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现状9
1.3.1世界各国抗震设防标准发展的主要特点9
1.3.2美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过程13
1.3.3日本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过程13
1.4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现状14
1.4.1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14
1.4.2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现状15
1.4.3我国抗震规范中关于设防标准存在的问题17
第2章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19
2.1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19
2.1.1静力理论阶段19
2.1.2反应谱理论阶段20
2.1.3动力理论阶段25
2.1.4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26
2.2基于性态抗震设计思想的形成及发展26
2.2.1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26
2.2.2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现状27
2.2.3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与传统抗震设计理论的区别32
2.3基于性态抗震设防标准研究的基本概念33
2.3.1性态33
2.3.2性态水平33
2.3.3性态目标33
2.3.4抗震性态设计34
2.3.5设防地震34
2.3.6建筑的抗震设计类别34
2.4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34
2.4.1设防水准的确定34
2.4.2结构性态水平的划分36
2.4.3性态目标的选择36
2.4.4抗震性态分析方法38
2.4.5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46
第3章 基于性态的三环节抗震设防方法49
3.1引言49
3.2基于性态的三环节抗震设防方法的提出49
3.3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别50
3.3.1性态水平的划分50
3.3.2性态目标的选择53
3.3.3抗震建筑使用功能分类及其最低抗震性态53
3.3.4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类别与建筑物的重要性类别的区别55
3.3.5不同使用功能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探讨55
3.3.6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别56
3.4确定设计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57
3.5确定建筑的重要性等级58
第二篇 抗震设防标准决策分析引论61
第4章 地震易损性分析61
4.1引言61
4.2国内外震害损失预测研究现状62
4.3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概念63
4.3.1易损性估计(震害预测)的分类64
4.3.2震害预测的步骤65
4.4建筑结构分类及房屋建筑震害等级的划分67
4.4.1建筑结构分类67
4.4.2房屋建筑震害等级划分69
4.5建筑结构易损性常用估计方法70
4.5.1经验分析方法71
4.5.2理论分析方法74
4.5.3人工神经网络方法78
4.5.4基于地震动参数的震害预测方法78
4.6基于性态的易损性分析83
4.6.1现有震害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83
4.6.2基于性态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假定84
4.6.3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易损性矩阵85
4.6.4烈度的划分及相应震害矩阵86
第5章 地震经济损失估计及结构的抗震设防投入89
5.1地震损失、地震损失分析及分类89
5.1.1地震损失及其分类89
5.1.2地震损失分析概念、分类及数学模型91
5.2国内外地震经济损失估计方法简介93
5.3设防标准研究中地震经济损失计算方法95
5.3.1直接经济损失估计95
5.3.2间接经济损失估计101
5.3.3地震救灾直接投入费用104
5.3.4地震总经济损失分析105
5.4结构的抗震设防投入105
第6章 地震人员伤亡估计方法研究108
6.1引言108
6.2国内外常用的地震生命损失估计方法109
6.2.1将生命损失用货币单位来衡量110
6.2.2估计地震人员伤亡数量的算法111
6.3人员伤亡评估方法的比较及研究120
6.3.1几种伤亡评估方法的比较120
6.3.2人员伤亡估算方法的研究121
6.4制定设防标准过程中人员伤亡的评估123
6.4.1设防标准研究中人员伤亡估算公式123
6.4.2不同破坏状态与人员受伤率和死亡率关系的研究124
6.4.3算例分析126
第三篇 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分析131
第7章 抗震设防标准决策分析基本模型131
7.1引言131
7.2最优决策模型的基本变量132
7.3最优决策模型的目标函数133
7.4最优决策模型的约束条件134
7.5最优决策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框图134
第8章 最优经济设防烈度的决策136
8.1引言136
8.2最优经济设防烈度决策分析步骤及程序流程136
8.3最优经济设防烈度决策分析数值算例137
8.4最优经济地震影响系数αmax的决策140
8.5间接经济损失对最优经济设防烈度的影响142
第9章 最优安全设防烈度的决策研究144
9.1引言144
9.2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概念的提出及定义145
9.3确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方法及需考虑的因素145
9.4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确定147
9.4.1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率147
9.4.2社会可接受人员死亡率调查148
9.4.3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分析149
9.5最优安全设防烈度的决策模型及算例150
9.5.1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等级150
9.5.2最优安全设防烈度的决策152
9.5.3算例分析153
9.6间接经济损失对最优安全设防烈度的影响155
第四篇 考虑地震环境的设计地震动及建筑的重要性类别165
第10章 地震危险性曲线及危险性特征研究165
10.1引言165
10.2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166
10.2.1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167
10.2.2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170
10.3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及烈度危险性曲线172
10.3.1极值的渐近分布率172
10.3.2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173
10.3.3烈度危险性曲线的公式175
10.4地震区划图的发展现状175
10.4.1国际地震区划图的发展现状175
10.4.2中国地震区划图的发展现状177
10.5中国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182
10.5.1危险性特征分区参数的选择182
10.5.2中国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183
10.6不同地震危险性特征区内的地震烈度危险性曲线185
10.7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计算187
第11章 考虑地震环境的设计地震动参数189
11.1引言189
11.2考虑地震环境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烈度189
11.3地震影响系数αmax的危险性曲线192
11.4设计地震加速度Amax及地震系数K的危险性曲线196
11.5考虑地震环境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动参数197
11.5.1考虑地震环境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影响系数α197
11.5.2考虑地震环境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系数K的取值199
第12章 建筑重要性类别及相应地震动参数的研究201
12.1引言201
12.2国内外建筑物重要性分类及抗震设防标准的演变201
12.2.1我国抗震规范中建筑物重要性分类及设防标准的演变201
12.2.2国外建筑重要性分类及相应的抗震设防方法203
12.2.3国内外建筑物重要性标定方法的弊端215
12.3用设计基准期标定建筑的重要性类别216
12.3.1不同重要性建筑设计基准期的选择216
12.3.2不同重要性建筑的相当超越概率219
12.4不同重要性建筑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的重现期219
12.5考虑地震环境的不同重要性建筑的抗震设防水准221
12.5.1不同重要性建筑不同概率水准的设防烈度和地震影响系数221
12.5.2各类建筑在不同概率水准下的设防烈度相对于基本烈度的变化226
12.5.3各类建筑不同概率水准的设防烈度确定方法合理性的讨论229
12.5.4不同重要性建筑不同概率水准的地震系数和设计地震加速度231
12.6不同重要性类别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236
12.6.1基于设防烈度的场地设计谱236
12.6.2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建筑场地设计谱238
12.7各类建筑重要性系数取值合理性的研究239
12.7.1设防地震下各类建筑的设防地震动参数239
12.7.2几个国家重要性系数取值的对比240
第五篇 最不利设计地震动247
第13章 人造地震动合成247
13.1引言247
13.2人造地震动原理247
13.3人造地震动方法概述247
13.3.1比例法247
13.3.2数值法248
13.4三角级数法构造人造地震动248
13.4.1初始相位角的确定248
13.4.2模型250
13.4.3拟合过程251
13.4.4反应谱周期控制点的选择252
13.4.5持续时间的确定252
13.4.6数据的匹配252
第14章 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估计254
14.1引言254
14.2直接由记录本身得到的地震动参数255
14.2.1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255
14.2.2持时255
14.2.3最大增量速度、最大增量位移257
14.2.4其他257
14.3通过结构反应得到的地震动参数258
14.3.1通过结构弹性反应得到的参数258
14.3.2通过结构非弹性反应得到的参数259
14.4估计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综合评价法260
第15章 能量反应谱262
15.1引言262
15.2能量反应谱的推导262
15.3能量反应谱的性质265
15.3.1输入能量取值问题266
15.3.2绝对输入能量和相对输入能量之间的差别266
15.3.3吸收能量和滞回能量之间的关系269
15.4输入能量、滞回能量与其他地震动参数的相关性271
第16章 最不利设计地震动273
16.1引言273
16.2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概念及确定原则274
16.2.1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概念274
16.2.2选择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原则274
16.3选择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记录库279
16.4确定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过程280
16.4.1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备选数据库280
16.4.2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确定281
16.5算例分析286
参考文献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