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穿越伟大灵魂的隧道 鲁迅《野草》《朝花夕拾》研究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穿越伟大灵魂的隧道 鲁迅《野草》《朝花夕拾》研究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234660.jpg)
- 王吉鹏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3259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穿越伟大灵魂的隧道 鲁迅《野草》《朝花夕拾》研究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鲁迅《野草》研究史&王吉鹏 张娟1
导论3
第一章 在误读和去蔽中前进—建国前的《野草》研究(1925-1949)10
第一节 最初的理性发现—章衣萍、高长虹、沈雁冰、钱杏邨、刘大杰等的评论10
第二节 学理精神的开端—钱杏邨、李长之、石苇、叶圣陶、李素伯等的研究21
第三节 承前启后的篇章—聂绀弩、荃麟、杜子劲、王士菁、雪苇等的研究29
第二章 整体视野下的掘进—建国后十七年的《野草》研究(1949-1966)43
第一节 疏证研究的先河—卫俊秀的《鲁迅〈野草〉探索》43
第二节 系统研究的奠基—冯雪峰的《论〈野草〉》55
第三节 学理精神的典范—王瑶的《论〈野草〉》67
第四节 在商榷中前行—本时期其他《野草》研究76
第三章 “左”倾扭曲下的潜在努力—“文革”时期的《野草》研究(1966-1976)91
第一节 漩涡中的务实研究—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释》91
第二节 扭曲下的理性声音—本时期其他《野草》研究104
第四章 从本体研究到主体研究—八十年代的《野草》研究(1976-1989)111
第一节 蓬勃新生机—彭定安、张福高、程广林、闵抗生、于万和等的研究111
第二节 禁区的突破—曾华鹏、李关元《论〈野草〉的象征手法》及《〈野草〉赏析》129
第三节 文本精神的科学把握—许杰的《〈野草〉诠释》143
第四节 学理精神指导下的探索—闵抗生、钟敬文和李希凡等的研究158
第五节 文化视角的多元开创—苏州《野草》学术讨论会168
第六节 论争中走向澄明之境—关于《雪》《风筝》《好的故事》和象征主义等的论争180
第七节 基于文本的阐释性研究—李国涛、施承权、石尚文、肖新如等的研究194
第八节 本体研究的丰碑—孙玉石的《〈野草〉研究》208
第九节 艰难的深入与掘进—王吉鹏的《〈野草〉论稿》224
第十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拓—吴小美的《虚实集》和李万钧等的研究245
第十一节 主体论研究的新纪元—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257
第十二节 趋向本体的阐释和探索—八十年代后期其他《野草》研究273
第五章 新视野和新话语—九十年代以后的《野草》研究(1989-2002)291
第一节 微观比较和形而上探求—闵抗生的《鲁迅的创作和尼采的箴言》291
第二节 深入本体的理性整合—王吉鹏、成健的《论〈野草〉》302
第三节 生命呼唤和哲理探求—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318
第四节 现实品格的哲理探讨—孙玉石的《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328
第五节 多层次解读丰富蕴涵—李天明的《难以言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344
第六节 多维视野带来的新天地—《野草》研究的多元阐释356
第七节 理性世界的不断求索—《野草》思想性研究的开拓372
第八节 诗学宇宙的无尽探寻—《野草》艺术性研究的深入392
第九节 在广阔的时空中经纬—《野草》比较研究的发展407
第十节 从篇章解读到整体领悟—其它有关《野草》的单篇研究417
结语429
下篇 鲁迅《朝花夕拾》研究史&王吉鹏 赵月霞433
导论435
第一章 零金碎玉的映象阐释—建国前的《朝花夕拾》研究(1926-1949)443
第一节 冷落与遮蔽中的理性发现—《朝花夕拾》研究的起始443
第二节 感性的篇章解读—《朝花夕拾》研究的发展445
第二章 整体审视下的拓展研究—建国后十七年的《朝花夕拾》研究(1949一1966)448
第一节 思想、艺术价值的深入阐释—李湘、甘民重、胡冰、吴欢章等的研究448
第二节 多角度阐释的深化—李霁野、陈鸣树的研究456
第三节 梳理、整合的奠基—王西彦的《读〈朝花夕拾〉札记》460
第三章 漩涡中的迂回前进—“文革”时期的《朝花夕拾》研究(1966-1976)465
第一节 在政治极“左”的氛围中—扭曲、误读和潜在的务实研究465
第二节 过渡期的系统梳理—《〈朝花夕拾〉浅析》469
第四章 学理精神复归下的深入掘进—八十年代的《朝花夕拾》研究(1976-1989)472
第一节 学理化研究的典范—王瑶的《论〈朝花夕拾〉》472
第二节 质疑与争议中的微观体察—中学教材篇章的讨论477
第三节 主客体融合的科学解读—李希凡、潘旭澜的研究485
第四节 开放思维下的多元阐释—钟敬文、王士菁、顾农、温儒敏等的研究490
第五节 外视角向内视角的逼进—徐若男、殷国明、王晓明等的研究495
第五章 扎实的文化蕴藉与多元的创新精神—九十年代以后的《朝花夕拾》研究(1989一2002)502
第一节 学术范式意识的兴起—彭斌柏的“重读”和李振坤的《文化·文献·审美》502
第二节 研究的深入与创新—吴中杰、杨剑龙、杨景春、龚钢等的研究508
第三节 普及性研究与中学课外阅读辅导—杜一白的《〈朝花夕拾〉导读》515
第四节 趋于文化人类学的系统研究—王吉鹏、秦岭的《论〈朝花夕拾〉》520
结语527
后记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