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儒家的道德世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先秦儒家的道德世界](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201533.jpg)
- 许建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101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04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731页
- 主题词:儒家-伦理学-研究-先秦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先秦儒家的道德世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A BRIEF INTRODUCTION1
绪论1
一 研究的实践性原则3
(一)整体性审视3
(二)全面性把持6
1.世界文明所传递的价值信息6
2.儒家道德哲学不是中国道德哲学之源7
3.整体全面理解儒家思想的典范8
二 儒家道德的本质11
(一)“仁”的渊源12
1.表示一定的“度”15
2.不忘记祖宗15
3.表示举止的庄敬和处事的谨慎16
4.仁可以使国家坚固16
5.仁与武的结合才所向披靡17
6.大国对小国的怜悯17
(二)“仁”的本质19
1.“仁”的“事亲”本质19
2.“尊亲”的推进路径23
3.先“己”后“人”的语言形式27
4.自己中心的价值取向32
第一章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的道德思想36
一 “志于道,据于德”的道德依据论37
1.“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的天论38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论39
3.“志于道,据于德”的德论40
4.“乡原,德之贼也”的不德论41
5.“众恶之,必察焉”的仁德评价论42
二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道德范畴论45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本性论45
2.“必覆命”的命论47
3.“杀身以成仁”的仁德论50
4.“见得思义”的义论60
5.“和为贵”的礼论68
6.“知者利仁”的知论71
7.“言而有信”的信论75
8.“直道而事人”的直论79
9.“公则说”的公私论81
10.“孝弟……仁之本”的孝论83
11.“允执其中”的中庸论87
12.“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名分论89
13.“富而好礼”的富贵论93
三 “举善而教不能”的道德教化论98
1.“学而时习之”的学论98
2.“举善而教不能”教化论103
四 “德之不修……是吾忧也”的道德修养论123
1.“德之不修……是吾忧也”的修德论124
2.“在邦必达,在家必达”的达论125
3.“宽则得众”的宽容论126
4.“听其言而观其行”的知行论129
5.“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省过论131
五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理想人格论135
1.“行己有耻”的士人格论136
2.“成人之美”的君子人格论138
第二章 孟子“尊德乐道”的道德思想150
一 “尊德乐道”的道德依据论151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天道论151
2.“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的人道论153
3.“辅世长民莫如德”的德论155
二 “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道德范畴论157
1.“人性之善”的性善论158
2.“莫之致而至者”的命论170
3.“事亲”的仁论173
4.“舍生”的义论179
5.“是非之心”的智论184
6.“天之道”的诚信论194
7.“无后为大”的孝论198
8.“执中为近之”的中庸论207
9.“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的经权论208
10.“食志”和“食功”的志功论211
11.“亦有仁义而已”的义利论213
12.“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的公私论221
三 “沛然德教溢乎四海”的道德教化论225
1.“善教之得民”的教化功能论227
2.“邪说诬民,充塞仁义”的教化必要论227
3.“圣人与我同类”的教化可能论228
4.“辅之翼之,使自得之”的教化价值定位论233
5.“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的教化对象论236
6.“教以人伦”的教化内容论239
7.“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的教化活性化论241
四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道德修养论254
1.“反求诸己”的人己价值定位论255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养气论261
3.“言弗行也,则去之”的言行论266
4.“居之安”的自得论267
5.“专心致志”和“夜以继日”的恒论269
五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的理想人格论271
1.“修其身而天下平”的君子人格论272
2.“独行其道”的大丈夫人格论279
3.“居仁由义”的大人人格论281
4.“人伦之至”的圣人人格论284
第三章 《周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的道德思想289
一 “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道德依据论290
1.“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天道论291
2.“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德论292
3.“文明以健”的文明论294
4.“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的万物生成论296
5.“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道德产生论297
二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道德范畴论300
1.“顺天休命”的命论301
2.“成之者性”的性论308
3.“刚中而应”的中正论316
4.“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仁爱论332
5.“利者,义之和也”的义利论334
三 “曲成万物”的道德教化论344
1.“成万物”的教化目标论344
2.“观民设教”的教化途径论345
3.“神道设教”的教化指针论345
4.“育万物”的教化对象论346
5.“曲成万物”的教化方法论347
四 “恐惧修省”的道德修养论355
1.“应乎天而时行”的时德修养论356
2.“明于忧患”的忧患意识修养论358
3.“不忘危”的危机意识修养论366
五 “备物致用”的理想人格论375
1.“以继明照于四方”的大人人格论376
2.“成能”的圣人人格论379
3.“厚德载物”的君子人格论385
第四章 荀子“道德纯备,智惠甚明”的道德思想403
一 “道者……人之所以道也”的道德依据论404
1.“上取象于天”的三才论405
2.“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天论408
3.“莫明于礼义”的人论409
4.“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的道论412
5.“道者……人之所以道也”的人道论414
6.“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的由道论414
7.“足以壹人”的道的功能论416
8.“无德之为道也,伤疾”的德论418
9.“道德诚明,利泽诚厚”的道德论419
10.“圣人之伪”的礼义产生论421
11.“先王恶其乱”的礼义产生的现实动因论422
12.“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的道德现实生长点423
二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的道德范畴论426
1.“不事而自然”的本性论426
2.“不怨天”的命论448
3.“仁义礼善之于人也……多有之者富”的仁义论453
4.“诚心守仁则形”的信德论456
5.“言而当”的知论460
6.“分别制名以指实”的名实论472
7.“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的德力论475
8.“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论479
9.“生死无私,致忠而公”的公私论484
10.“道者,古今之正权”的经权论488
11.“富则广施,贫则用节”的贫富论492
12.“荣者常通,辱者常穷”的荣辱论492
13.“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的生死论498
三 “不教无以理民性”的道德教化论501
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的教化本质论502
2.“愚而智,贫而富”的教化功能论504
3.“学至乎礼而止”的教化目的论507
4.“全之尽之”的教化目标论510
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的教化必要论511
6.“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教化可能论515
7.“各得其宜”的教化对象论518
8.“礼者……达爱敬之文”的教化内容论521
9.“以待无方,曲成制象”的教化实践原则论527
10.“当时则动,物至而应”的教化调控论531
四 “修然必以自存”的道德修养论557
1.“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的修养目标论557
2.“自知者不怨人”的人己关系论561
3.“正义而为谓之行”的知行论565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修养方法论569
五 “明之为圣人”的理想人格论577
1.“万物得其宜”的君子人格论579
2.“仁智之极”的圣人人格论590
综论598
一 善恶的对峙601
1.人性本善602
2.性出于命604
3.本性恶608
4.善恶对立的形成611
二 德欲的对立614
1.“欲生于性”617
2.“人之所欲”618
3.“欲而不贪”619
4.“节用御欲”620
5.“公义胜私欲”622
6.“欲仁而得仁,又焉贪”623
7.“灭天理而穷人欲”626
三 义利的对抗634
1.“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635
2.“食无求饱,居无求安”636
3.“先之以德”637
4.“见利思义”639
5.“杀身以成仁”640
四 规范的缺失644
1.道家修养模式所体现的规范性644
2.先秦儒家的修养模式648
3.孟子与“八条目”652
4.规范缺失的畸形模式657
五 知识的狭隘661
1.“好古,敏以求之”665
2.“内省不疚”667
主要参考文献678
CONTENTS687
后记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