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号、系统与高速无线数字传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如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7035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号、系统与高速无线数字传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1
1.1 信号、系统及数字传输1
1.1.1 数字信号1
1.1.2 数字信号传输系列7
1.1.3 数字信号传输系统8
1.2 高速无线数字传输12
1.2.1 信息高速公路及其关键技术12
1.2.2 高速无线数字传输在信息高速公路中的地位与作用13
1.2.3 一般系统模型14
1.2.4 与未来通信网络构成的基本关系16
1.2.5 主要技术问题18
1.2.6 基本发展动向20
第二章 信号分析22
2.1 时域波形分析22
2.2 频域功率谱分析25
2.2.1 分析方法25
2.2.2 一些重要公式与结果26
2.3 通用误码率分析32
2.3.1 分析计算方法分类33
2.3.2 热噪声、干扰、失真及设备恶化同时作用下的一般M-PSK系统的通用误码率分析34
2.3.3 热噪声、干扰、失真及设备恶化同时作用下的一般M-QAM系统的通用误码率分析41
2.4 射频干扰分析51
2.4.1 干扰模型51
2.4.2 FDM-FM系统间的干扰51
2.4.3 模拟或数字系统对数字系统的干扰分析54
2.4.4 数字系统对模拟系统的干扰分析55
2.4.5 广义隔离度A.L与R.I.方程及其应用56
2.5 多径传播条件下的中断性能预测分析62
2.5.1 一般传播模型62
2.5.2 频率选择性衰落对抗措施及其Signature概念65
2.5.3 频率选择性衰落环境下的中断概率预测66
2.6 可靠性、可用性分析73
2.6.1 概念与定义73
2.6.2 设备可靠性与系统可用性估计74
第三章 信号设计与信号检测76
3.1 基本理论问题——评价标准及性能极限76
3.2.1 Nyquist三准则、网孔均衡及其特性分配79
3.2 从频域、时域响应观点出发的信号设计79
3.2.2 按Nyquist准则进行信号设计84
3.2.3 最佳波形设计86
3.3 从频域有效利用及抵抗非线性失真观点出发的信号设计89
3.3.1 连续相位调制(CPM)的一般表达89
3.3.2 相位网格图及相位圆柱图95
3.3.3 CPM信号设计及多种CPM型信号性能对比96
3.4.1 二维星座的最佳分布100
3.4 从信号星座观点出发的信号设计100
3.4.2 正规QAM星座的优化修正设计103
3.5 信号检测与最佳接收105
3.5.1 再论匹配滤波105
3.5.2 相干载波恢复106
3.5.3 相干解调及延迟逻辑解调117
3.5.4 瞬时判决的最佳检测117
3.5.5 多符号间隔观察的延迟判决检测118
3.5.6 有严重码间干扰作用下的最佳检测119
3.5.7 估值均衡联合型自适应同步解调结构模型120
3.5.8 全数字化高速调制自适应同步解调结构模型122
第四章 自适应信号处理127
4.1 频率域及时间域自适应均衡127
4.1.1 中频自适应均衡127
4.1.2 基带自适应均衡130
4.1.3 自适应均衡器结构问题的进一步讨论135
4.1.4 自适应盲均衡142
4.1.5 自适应全数字均衡149
4.2 自适应干扰抵消153
4.2.1 基带自适应干扰抵消153
4.2.2 中频自适应干扰抵消154
4.2.3 雷达干扰抵消155
4.2.4 自适应干扰抵消器结构问题的进一步讨论156
4.3 预失真线性化处理160
4.3.1 不同线性化处理技术的比较160
4.3.2 自适应预失真线性化162
4.4 多载波并联传输处理164
4.4.1 基本结构模型164
4.4.2 从容许带内线性振幅色散观点理解多载波并联处理的作用165
4.4.3 从Signature曲线观点理解多载波并联处理的作用166
4.5.1 适应数模兼容传输场合的ATPC167
4.5 自适应发信功率控制167
4.5.2 适应多载波并联传输场合的ATPC169
4.6 自适应分集接收171
4.6.1 结构分类及分集接收性能改善的一些新认识171
4.6.2 单路振幅、相位同时可调的判决定向最佳合成分集接收175
4.6.3 双路振幅、相位同时可调的最佳合成分集接收177
4.7 自适应无误码倒换处理179
4.7.1 无误码倒换的基本要求及主要指标拟订依据179
4.7.2 业务中误码检测及自适应时延调节181
4.7.3 SDH传输无误码倒换185
第五章 编码调制及功率/频谱有效利用186
5.1 调制与编码186
5.2 编码调制的优越性186
5.3 网格编码调制(TCM)187
5.3.1 TCM概念及其极限性能估计188
5.3.2 TCM设计综合的一般途径191
5.3.3 多维TCM194
5.3.4 TCM的有关弱点及其解决途径199
5.4.1 最佳集分解BCM200
5.4 分组编码调制(BCM)200
5.4.2 BCM的性能估计205
5.5 恒包络型编码调制207
5.5.1 CPM型信号的编码调制208
5.5.2 FSK/PSK编码调制211
5.6 降低调制状态数的编码调制215
5.7 实用型编码调制216
5.8 级联编码调制219
5.8.1 串联型级联编码调制219
5.8.2 并联型级联编码调制220
5.8.3 串联加并联型级联编码调制224
5.9 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检测225
5.9.1 Viterbi译码225
5.9.2 TCM与Viterbi检测情况下自适应均衡与高速调制解调的联合结构设计228
5.10 编码调制信号最佳码构成的进一步讨论231
5.10.1 衰落环境下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码构成232
5.10.2 干扰环境下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码构成235
5.10.3 多维星座及多维编码调制239
6.1 为什么要发展SDH249
第六章 同步数字系列(SDH)无线传输249
6.2 SDH的信号结构及传输规范250
6.3 SDH对形成新一代高速无线数字传输方式的影响257
6.4 新一代高速无线数字传输系统261
6.4.1 涉及SDH传输的ITU波道间隔容量配置及调制方式选择261
6.4.2 系统设计构成示例263
6.5.1 从传输网络拓扑看SDH的优越性268
6.5.2 各类SDH网络拓扑结构268
6.5 SDH无线数字传输网络的构成268
6.5.3 无线SDH网络272
第七章 信息高速公路中的无缝隙覆盖连接和多媒体世界276
7.1 信息高速公路与多媒体综合业务型个人通信276
7.2 无线ATM的重要性282
7.3 未来LEO/MEO/GEO窄带、宽带卫星通信系统284
7.4 多媒体业务与HDTV传输298
7.4.1 从MPEG-2至MPEG-4298
7.4.2 数字电视发展及其全球连接应用299
7.4.3 全数字HDTV的高级传输处理技术304
8.1 ITU-T/R的假想参考数字连接模型及指标要求问题323
第八章 高速无线数字系统工程设计方法与示例323
8.2 基于G.821的质量指标要求324
8.3 基于G.826建议的质量指标要求327
8.4 线路信噪比计算方法及程序结构328
8.5 组合平衰落、选择性衰落、干扰影响的瞬时中断预测的工程计算方法341
8.6 线路性能指标及可用性指标分配方法341
8.6.1 基于G.821的高级HDRP的性能指标分配方法341
8.6.2 基于G.826及SDH场合的性能指标分配方法及其分析343
8.6.3 由线路可用性指标要求综合设备可靠性指标要求348
8.7 瞬时中断预测流程350
8.8 信噪比分配估计流程351
8.9 系统设汁示例352
8.9.1 高速数字微波传输系统设计示例352
8.9.2 高速数字卫星传输系统设计示例358
结语364
附表365
符号表365
特种数学符号368
缩略语369
参考文献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