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1178744.jpg)
- 周桂钿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09515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陈元晖1
前言1
第一章 天论1
一 天是什么1
二 天命论2
三 天人相分说4
四 天人感应说7
五 天道自然论9
六 天人交相胜10
七 天人合一说13
八 三种天说15
(一) 浑天说15
(二) 盖天说17
(三) 宣夜说19
第二章 气论22
一 气的产生和运用22
二 汉唐元气本原论24
三 宋明气本体论27
四 王廷相独特的元气本原论29
(一) 元气种子说30
(二) “合三为一”说30
(三) “惟兹一气”说31
(四) “气无灭熄”说31
(五) “气为理本”说31
(三) “动静者,气之二几”32
(二) “气弥沦无涯”32
五 王夫之气论新见解32
(一) “虚空者,气之量”32
六 气一元论与元气一元论的比较33
第三章 人学35
一 天人之分35
二 性伪之分38
三 君子小人之分40
四 王霸之分43
(一) 隆礼44
(二) 富民46
(三) 尊贤47
(一) 创世说52
一 宇宙本原论(天地起源说)52
第四章 宇宙论52
(二) 道生说53
(三) 气化说55
二 宇宙系统论(天人合一说)55
(一) 《管子》宇宙系统论雏型56
(二) 《吕氏春秋》以四季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57
(三)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58
(四) 《淮南子·天文训》以方位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60
三 宇宙本体论62
四 宇宙本因论62
一 孔子与“仁”学67
第五章 孔孟之道67
(一)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71
二 孟子与“仁政”71
(二) 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民为贵”73
(三) 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得民心”74
(四) 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75
(五) 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尽其心”79
三 孔孟之道的影响81
二 《老子》的思想85
(一) 政治思想85
一 老子和《老子》85
第六章 老庄之学85
(二) 哲学思想88
三 庄子和《庄子》92
四 《庄子》的思想93
五 老庄之学的发展99
第七章 诸子百家102
一 墨家102
二 名家105
三 法家108
第八章 经学117
一 五经简介117
二 经学的产生121
(一) “微言大义”123
三 经学的怪现象123
(二) “皓首穷经”124
(三) 纬书125
(四) 天子裁决126
四 经学的分派与流行127
五 经学与传统129
第九章 玄学132
一 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132
二 产生玄学的思想原因136
三 三派玄学家137
(一) 玄理派138
(二) 清谈派141
(三) 狂放派142
第十章 佛学146
一 佛教146
二 佛教传入中国149
三 佛教的发展149
(一) 佛教中国化150
(二) 佛教与政权互相利用151
(三) 佛教极盛152
(四) 佛教“法难”152
四 佛教哲学154
(一) 天台宗(法华宗)154
(二) 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156
(三) 华严宗(贤首宗)158
(四) 禅宗162
第十一章 理学168
一 二程--理学创始人168
(一) 理是什么169
(二) 理有什么特性170
(三) 理欲之辨171
二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73
(一) 理气174
(二) 理一分殊175
(三) 格物致知176
(四) 知行关系177
三 理学的影响178
(五) 一分为二178
第十二章 心学182
一 陆九渊182
(一) 心学182
(二) 立志为本184
(三) 朱陆鹅湖之会186
二 王守仁188
(一) 心学189
(二) 知行合一192
三 陆王心学的影响194
第十三章 形神论197
一 原始鬼魂论197
二 精气说199
三 王充无鬼论201
四 佛教传灯法203
五 范缜神灭论205
(三) 理势史观206
六 形神论的发展和鬼神说的评价208
一 天降善性211
二 性相近,习相远211
第十四章 人性论211
三 性有善有恶论212
四 性无善无恶论213
五 孟子性善论213
六 荀子性恶论215
七 董仲舒论性217
九 用气为性论218
八 性情相应论218
十 教扶善,法抑恶219
十一 性三品论221
十二 性善情恶论222
十三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223
十四 存天理,灭人欲224
十五 心性一元论225
十六 习成全性论226
十七 性日生日成论227
十八 气性一元论228
第十五章 义利论232
一 义利的原始意义232
二 义以生利,义利统一233
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34
四 行义言义,功贤耕织235
五 何必曰利236
六 好义欲利,人之两有237
七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38
八 义利之辨239
第十六章 心力论246
一 劳心劳力的分工246
二 劳心劳力的功用251
三 劳心劳力分工的消失260
第十七章 德才论266
一 德重才轻论266
二 才重德轻论268
三 才德殊用论271
四 才德相资论273
五 德才体用论276
第十八章 知识论279
一 知识的来源279
二 知识的证明283
三 知行关系论290
(一) 知行先后之争291
(二) 知行难易之争292
(三) 知行轻重之争292
一 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297
第十九章 历史观297
二 历史的动因302
(一) 天命史观302
(二) 圣人史观304
(四) 民生史观308
第二十章 大一统论312
一 “大一统”的由来312
二 “大一统”的发展314
三 “大一统”的作用317
四 “大一统”的命运320
一 周公323
第二十一章 分合论323
二 孔子324
三 董仲舒326
四 朱熹331
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334
第二十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337
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卓越贡献337
二 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现代化340
(一) 整体与个体341
(二) 统一和多样341
(三) 模糊和精确342
(四) 守旧和创新343
(五) 人治和法治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