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儒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儒家
  • 陈志良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1230272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0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儒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儒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子1

第一章 子学--儒家之初1

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2

儒字小考2

年少而好礼的帝王之后4

栖栖遑遑的仁者6

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9

儒家学说的核心:爱人12

二、孔门弟子的典范14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14

孝圣曾子15

述圣子思16

复圣颜回17

隐圣子夏19

孔门弟子形形色色20

三、孔子儒学的传人22

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22

祖述尧舜、宗师仲尼的辩儒24

性善论与人皆可以为尧舜27

仁政说和王道论29

万物皆备于我和养浩然之气31

四、儒家传承的别宗33

三为祭酒,最为老师33

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34

性伪论和礼法并施36

荀子与中国儒家38

五、儒学的流变与框架40

儒分为八与儒学流变40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2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框架43

早期儒家学说的基本特点45

儒家与诸子百家48

子学的历史地位50

第二章 经学--儒家之显53

一、经学初兴54

三年不窥园的董仲舒57

二、罢黜百家的醇儒57

天人三策和群儒之首58

天人感应论与灾变谴告说61

三纲五常与天不变道亦不变63

董仲舒如何依经决狱65

董仲舒的死刑和历史的沉思66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68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异同68

白虎观会议与经学视角70

古文经学大家许慎72

党锢之祸与经学的衰落74

融今古文经学为一体的郑玄76

什么是谶纬77

四、谶纬之学与经学神学化77

孔子的神化与方士化的儒生80

汉光武帝刘秀与谶纬82

五、经学之流变85

从王肃到孔颖达:经学的统一85

宋明经学之衰落87

清代经学之复兴89

经学的历史地位91

第三章 理学--儒家学说的系统化95

一、理学之初96

二、理学开创者周敦颐98

高风亮节,独爱莲华98

《太极图说》和儒家本体论100

仁义中正和圣人之道102

周敦颐与程颢、程颐104

三、百源先生邵雍的象数学105

《皇极经世》与宋儒气魄107

四、横渠先生张载的关学108

大化秦人的关学领袖108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110

民胞物与和仁孝之理111

五、理学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13

孟子之后的孟子113

一本正经的程夫子115

理为天地万物之本的天理论119

一二合而为三的造化论121

损人欲以复天理的修养论122

六、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25

从祀孔庙的徽国公125

宇宙之间一理128

理一分殊,月印万川130

正君心是大本132

穷理为先,力行终之135

作为教育家的朱熹138

七、理学的流变140

理学的延续140

理学的历史地位142

第四章 心学--儒家学说之变异145

一、心学奠基者陆九渊146

举首天外望,无我这般人146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49

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151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152

以民为心,民大君轻155

二、心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157

上蔡和张九成的心学准备157

鹅湖之会,心与理之争160

孟子与心学162

开明代心学之端的陈献章165

三、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167

龙场大悟和三变定于心学168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171

心即是理,心外无理174

致良知,公道与公学176

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179

四、泰州心学的近代倾向182

以尧舜孔子自任的王艮182

百姓日用即道184

赤子良心当下即是187

何心隐的“异端”儒学191

李贽的“异端”儒学194

五、清代心学的流变198

心学的历史地位201

第五章 气学--儒家学说之转折204

一、气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205

张载的太和气化论205

陈亮、叶适的气学事功论207

二、从理学向气学的历史过渡209

罗钦顺:在理学与气学的分水岭上209

理须就气上认取212

气学奠基者王廷相214

元气即道体217

知行兼举和动静交相养219

以天下为己任的顾炎武222

三、明末气学的理论转向222

经学即理学225

设计理想社会的黄宗义228

气外无理,心即是气231

方以智的质测气学233

四、气学集大成者王夫之的辩证气学237

六经责我开生面237

太虚一实,理依于气239

太虚本动,气化日新241

能必副所,行可兼知244

贞妇、节妇、烈妇246

理势合一,即民见天248

五、气学轻旅“颜李学派”的实践气学251

心想口谈,不如身行为实254

实用之学是尧舜周孔真道统256

颜李学派的奠基者颜元258

昌明颜学的李恕谷259

以复古的旗帜倡导近代精神262

王源“破旧立新”的变法设想264

六、乾嘉戴震的考据气学265

志存闻道,实事求是265

气化即道,理在气中267

就事求理,履而后知269

欲出于性,理存乎欲271

气学的历史地位273

第六章 新学--儒家学说之近代走向277

一、晚清今文学和新学的产生278

魏源和龚自珍的开新之学278

康有为的公羊学和大同理想281

谭嗣同的新仁学285

梁启超的新民说289

二、儒家新学的延展293

严复:第一批留洋的中国儒生293

章太炎:最后一位经师297

第七章 东方圣学--儒家学说纵横谈300

一、儒家的世界观301

世界的本原和本质301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模式303

天人合一与主客体说305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世界308

一物两体与阴阳辩证法310

二、儒家的认识论312

万物皆备于我的先验论3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经验论315

修养论与认识论的统一317

三、儒家的人生论319

人为万物之灵,人副天数319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天太平32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24

儒家的人生选择论326

四、儒家的人格论328

儒家的人格范畴328

圣人与王者330

仁者与君子333

忠臣与孝子335

清官与父母官339

儒相、儒将、儒医、儒商342

女子无才便是德344

名士、隐士、儒士348

儒家人格修养352

儒家与中国古代教育354

五、儒家的教育论354

儒家的蒙学、小学和大学教育360

儒家教育经验367

第八章 上下五千年--儒家的经典370

一、《易经》与易学371

二、《诗经》、《书经》与诗书文化376

三、“三礼”和礼乐文化380

四、《春秋》与《春秋》学386

五、《四书》的内容389

六、《孝经》、《忠经》403

后记4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