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
  • 欧力同,张伟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13806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与概况1

一、成员2

二、历史4

三、渊源与特点15

四、评价问题18

第二章 自然与人23

一、另一条思路25

二、“自然”概念与自然的人化26

三、自然与人类社会30

四、自然史与人类史34

五、自然与实践36

一、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新解释44

第三章 哲学的改造44

二、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化50

三、实践本体论55

四、唯物主义的改向57

第四章 主体—客体69

一、范畴归属70

二、主体73

三、客体77

四、“主体—客体同一”81

五、“主体与客体不可分离”84

六、“主体与客体相互介入”88

七、“主体与客体的首要性”91

第五章 “现代认识论”93

一、认识与实践94

二、认识的主体性99

三、“认识非反映”104

四、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结合”112

第六章 认识的反思与认识的兴趣115

一、科学主义批判与认识的反思116

二、认识的“先验逻辑”119

三、认识与兴趣129

第七章 辩证法与主体性138

一、“主体—客体的辩证法”139

二、自然辩证法的“不可能性”143

三、辩证法的“非本体论化”152

四、辩证法的主体性158

第八章 “否定的辩证法”161

一、“否定的理性”与“肯定的理性”162

二、“非同一性原则”165

三、“超越概念”170

四、绝对否定性174

五、“崩溃的逻辑”179

六、辩证法:哲学转向社会理论181

第九章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综合”183

一、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解释”185

二、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190

三、共同的基础192

四、“综合”的必要195

五、“综合”的新范畴197

第十章 规范的人本主义204

一、人的存在及其生存方式205

二、人性的剖析209

三、“总体异化论”216

四、“人本主义伦理学”224

五、“综合的自由观”231

第十一章 爱欲与文明237

一、“爱欲”与“性欲”238

二、“文明”与“文化”241

三、“基本压抑”与“剩余压抑”244

四、“行为原则”与“现实原则”248

五、”非压抑性文明”250

六、爱欲的解放254

第十二章 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261

一、意识形态批判262

二、科学技术批判267

三、实证主义批判275

四、大众文化批判284

五、正统美学批判291

第十三章 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和“单面性”301

一、“病态的社会”302

二、社会的“单面性”308

三、“单面性”的诸表现311

四、控制的新形式317

五、单面社会的前景320

第十四章 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合法性324

一、独裁主义国家325

二、福利国家329

三、现代国家的特征与职能333

四、国家的内部结构理论336

五、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危机339

第十五章 法西斯主义剖析346

一、心理机制347

二、社会机制353

三、文化根源359

四、哲学信仰362

第十六章 “解放”的“乌托邦”366

一、“乌托邦”与自由367

二、“乌托邦的终结”373

三、未来社会376

四、解放之路380

第十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387

一、“技术决定一切”389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92

三、劳动与“相互作用”396

四、类历史发展的机制399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402

六、劳动价值论“过时”405

七、“阶级同化”与“新主体”409

八、“交往行为的理论”416

附录一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成员简介424

附录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成员的著作要目429

后记4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