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检验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检验医学
  • 丛玉隆,丛玉隆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10246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959页
  • 文件大小:287MB
  • 文件页数:10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检验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临床实验室概论1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的概念1

一、临床实验室的定义1

二、临床实验室的类型2

三、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范围2

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的组建4

一、临床实验室的人员组成5

二、实验室的用房与功能分区5

三、实验室的环境要求6

四、专业实验室的划分6

五、临床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试剂6

六、检验项目的确定6

第二章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8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8

一、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组成8

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9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13

四、临床实验室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14

第二节 ISO15189的主要内容17

一、管理要求17

二、技术要求27

第三节 分析前质量管理37

一、分析前阶段准备和影响因素37

二、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39

三、标本的验收和拒收40

四、标本的运送和保存41

第四节 分析阶段质量控制41

一、质量控制的概念和历史41

二、室内质量控制的统计学基础42

三、质控品的选择和使用44

四、质控图的选择和应用46

五、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和质量评价49

六、质控规则51

七、失控后的处理54

八、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56

九、室间质量评价57

第五节 分析后质量管理60

一、分析后质量保证的概念60

二、检验结果确认的原则60

三、结果的审核与发出61

四、检验后标本的储存63

五、咨询服务与抱怨的处理63

六、参考范围、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65

七、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65

第三章 检验医学计量单位和参考范围67

第一节 法定计量单位67

一、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意义67

二、国际单位制67

三、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69

四、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和原则70

五、国际制单位换算方法和实例72

第二节 临床检验参考值73

一、参考值的由来73

二、参考值的概念74

三、对新项目或新方法建立参考值和参考范围的方法74

四、参考值的应用范围75

五、参考值与医学决定水平76

六、临床检验的危象值77

第三节 参考值制定的原则77

一、确定参考值的使用范围77

二、参考个体的选择和分组77

三、分析过程78

四、参考值分析方法78

五、参考范围的确定79

六、参考值的移植79

第四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81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81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81

二、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83

三、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和基本步骤83

四、系统评价84

五、Cochrane协作网85

第二节 循证检验医学与方法86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86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研究方法86

三、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88

四、循证检验医学与系统评价94

五、循证检验医学指南96

第五章 临床实验室的环境与安全防护98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的环境与安全管理98

一、临床实验室的环境要求98

二、临床实验室安全设备100

三、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106

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生物污染与生物安全防护108

一、临床实验室的生物污染108

二、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110

第三节 实验室工作区域划分及空间设计思想119

一、临床实验室的设计及工作区域划分119

二、临床实验室的空间设计思想120

第六章 检验医师在检验与临床的桥梁作用122

第一节 检验医师的发展、培训与职责122

一、检验医师的发展122

二、国外检验医师的培训与职责123

三、我国检验医师的培训与职责125

第二节 检验医师在检验与临床的桥梁作用126

一、检验医师在检验前的桥梁作用126

二、检验医师在检验中的桥梁作用127

三、检验医师在检验后的桥梁作用128

第七章 血细胞分析仪测试技术及质量管理131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技术原理131

一、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131

二、光散射法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136

第二节 血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140

一、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140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143

三、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146

四、网织红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147

第三节 血细胞分析仪应用全面质量管理148

一、血细胞分析仪的鉴定148

二、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152

三、血细胞分析的全面质量管理153

第四节 十四省市健康人群抗凝静脉血细胞测定值调查158

第八章 流式细胞仪检验技术161

第一节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的测定原理161

一、流式细胞仪工作原理161

二、流式细胞仪技术特点162

三、流式细胞仪的组成和性能参数164

四、数据分析165

第二节 流式细胞术常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165

一、辅助诊断性指标165

二、监测性指标173

三、其他有价值的指标174

四、流式细胞术在临床细菌学检验中的潜在应用177

第三节 流式细胞术质量控制177

一、标本采集和保存177

二、免疫荧光染色178

三、流式细胞仪测定180

四、室间质量评价182

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的发展182

一、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的发展182

二、流式细胞仪应用技术的发展183

三、细胞分化抗原的研究进展183

第九章 血栓实验室检测技术186

第一节 仪器检测原理及方法学评价186

一、血小板聚集仪186

二、凝血分析仪187

三、血栓弹力图分析仪188

四、血流变仪189

第二节 分析参数检测原理及注意事项190

一、血栓与止血的筛选试验190

二、血管壁和血小板检查的常见诊断试验193

三、凝血和抗凝血检查的常见诊断试验195

四、纤溶活性检查的常见诊断试验197

第三节 质量控制199

一、分析前质量控制199

二、分析中质量控制200

三、分析后质量控制202

第四节 血栓与止血的进展和发展趋势203

第十章 自动生化仪分析技术204

第一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204

一、按反应装置的结构204

二、按自动化程度209

三、按仪器的复杂程度209

四、按同时可测定项目的数量209

第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209

一、样品及运送系统209

二、试剂系统210

三、检测系统211

四、清洗及管路系统212

五、微机管理系统212

第三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测定原理213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测定基础213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方法214

第四节 检测项目分析参数与方法评价215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项目检测常用反应原理215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参数设置及方法评价216

第五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质量控制219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219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的建立219

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校准220

四、医学实验室的量值溯源220

第六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新进展223

一、实验室全自动化的发展进程223

二、全实验室自动化223

三、模块式自动化系统224

四、实验室全自动化展望225

第十一章 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226

第一节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226

一、常用的荧光物质226

二、荧光酶免疫分析技术227

三、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228

四、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229

第二节 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230

一、常用标记酶及发光底物230

二、临床上常用的分离技术231

三、免疫学反应模式232

四、微粒子酶免疫分析232

五、离子捕获免疫分析233

六、辐射能衰减分析234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234

一、放射免疫分析234

二、免疫放射分析235

第四节 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评价选择235

一、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235

二、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的评价选择235

第十二章 特种蛋白分析技术237

第一节 免疫比浊分析的基本原理237

一、透射比浊法237

二、散射比浊法238

第二节 特定蛋白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240

一、免疫球蛋白及其轻链241

二、补体C3、C4242

三、C-反应蛋白243

四、类风湿因子243

五、链球菌溶血素“O”243

六、铜蓝蛋白244

七、转铁蛋白244

八、α1-微球蛋白244

九、β2-微球蛋白244

十、维生素结合蛋白245

十一、半胱氨酸蛋白抑制物C245

十二、糖缺失转铁蛋白245

第十三章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247

第一节 发光免疫分析的标记物质247

一、直接参与发光反应的标记物247

二、不参与化学反应的标记物248

三、酶标记物248

第二节 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249

第三节 发光免疫分析的种类及技术特点249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250

二、生物发光酶免疫分析250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251

四、发光免疫技术的临床应用252

第十四章 干化学分析技术253

第一节 干化学分析技术分类、组成及检测原理253

一、干化学分析的定义和分类253

二、干化学分析仪的组成253

三、干化学分析技术的测试原理254

四、干化学分析技术的试剂载体组成及结构255

第二节 常用急诊生化检验项目的干化学检测原理及注意事项258

一、血肌酐测定258

二、血尿素氮测定259

三、血葡萄糖测定259

四、血总胆红素测定260

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260

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261

七、肌酸激酶测定261

八、血清、尿淀粉酶测定261

九、血钾测定262

十、血钠测定262

十一、血氯测定263

十二、二氧化碳测定263

第三节 干化学分析的质量控制264

第十五章 血气酸碱分析与电解质检测技术266

第一节 分析测定原理266

一、离子选择电极的结构与响应机制266

二、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电解质的原理268

三、血气分析的基本原理269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电解质270

五、火焰光度法测定无机离子270

第二节 分析参数与简要临床意义271

一、血气酸碱分析常用指标271

二、电解质与无机离子常用的实验室指标273

第三节 方法评价275

第四节 质量控制276

第五节 进展、发展趋势277

第十六章 核酸分析技术278

第一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278

一、PCR的基本原理278

二、荧光定量PCR280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283

一、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283

二、杂交捕获技术284

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285

第三节 基因芯片技术287

一、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288

二、基因芯片的类型288

三、基因芯片的制备288

四、临床应用评价290

五、基因芯片的临床应用290

六、发展趋势291

第四节 分子诊断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相关事项291

一、标本的采集292

二、标本前处理292

三、分子诊断实验的标准化293

第十七章 蛋白质分析技术296

第一节 电泳技术296

一、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296

二、临床蛋白检测常用的电泳技术297

三、电泳技术与自动化300

四、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301

五、发展趋势304

第二节 蛋白质芯片技术305

一、蛋白质芯片原理305

二、分类307

三、方法学评价309

四、蛋白质芯片的临床应用310

五、发展趋势312

第三节 生物质谱技术312

一、基本原理312

二、常用生物质谱仪313

三、方法评价313

四、临床应用313

五、发展趋势314

第十八章 尿液分析技术316

第一节 尿标本种类、采集和送检316

一、尿标本种类316

二、尿标本采集要求317

三、尿标本的送检317

第二节 尿液理学检查317

一、尿量317

二、尿液颜色和透明度318

第三节 尿液化学检查319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319

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323

三、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定性试验325

四、尿乳糜定性实验326

第四节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327

一、定性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329

二、定量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330

三、尿红细胞形态分析333

四、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器335

五、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间差异分析338

第十九章 POCT及临床应用341

第一节 POCT的概念341

第二节 POCT的临床应用342

一、血糖的自我监测342

二、床边试验应用于止血与血栓343

三、体液的床边试验346

四、胃肠道潜血检查347

五、妇产科中的应用349

六、感染性疾病352

七、毒物及药物分析353

八、心脏疾病标志物检测355

九、动脉血气分析357

十、乳酸检测357

第三节 质量控制358

第四节 展望359

第二十章 微生物仪器检测分析361

第一节 血培养分析仪361

一、概述361

二、血培养仪检测原理和方法学评价362

三、血培仪使用中的注意事项365

四、质量控制365

五、血培养系统的发展和展望365

第二节 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366

一、概述366

二、原理和方法学评价366

三、微生物自动鉴定药敏系统使用的注意事项371

四、质量控制371

五、微生物自动鉴定和药敏系统的发展和展望372

第二十一章 细菌培养、鉴定及疾病诊断373

第一节 标本采集对细菌培养结果的影响373

一、标本采集对细菌培养的影响373

二、标本运送对细菌培养的影响374

第二节 常见细菌感染疾病实验室检查374

一、菌血症、败血症实验室检查374

二、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检查378

三、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检验380

四、尿路感染细菌学检验382

五、消化道感染细菌学检查384

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细菌学检验387

七、创伤和外科感染的细菌学检查389

八、胆道感染的细菌学检查392

九、腔膜感染的细菌学检查394

十、结核分枝杆菌检查395

十一、厌氧菌感染细菌学检查398

十二、细菌L型感染细菌学检查400

十三、真菌感染病原学检查402

第二十二章 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临床405

第一节 抗菌药物和敏感性试验405

一、临床常用抗菌药物405

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409

第二节 抗菌药物药效学及敏感性试验折点的确定413

一、细菌的MIC值的分布414

二、抗菌药的PK/PD分类414

三、根据PK/PD理论推算抗菌药的敏感折点414

四、临床和细菌学的应答率415

五、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415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416

一、细菌的耐药性416

二、细菌耐药性的机制416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查方法419

一、细菌耐药性表型检测419

二、β-内酰胺酶检测419

三、耐药基因检测420

第五节 临床关注的耐药菌检测421

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421

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测421

三、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测422

四、高水平耐氨基苷类肠球菌检测422

五、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检测422

第六节 其他临床特殊感染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423

一、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423

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424

第二十三章 医院感染控制与微生物检查427

第一节 医院感染病原学427

一、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427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429

第二节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429

一、医院感染的来源429

二、易感宿主430

三、传播途径430

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产生430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431

六、消毒与灭菌431

第三节 常见医院感染病432

一、泌尿道感染432

二、手术部位感染432

三、医院肺炎433

四、医院血流感染433

五、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434

六、新出现的医院感染病435

第四节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检查438

一、医院感染的微生物检查技术438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监测及调查440

第二十四章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443

第一节 红细胞生理443

一、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443

二、红细胞衰老与血红蛋白降解445

第二节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447

一、贫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447

二、贫血的分类448

三、各类型贫血实验室检查特点450

四、贫血的特殊检验与实验室诊断454

第三节 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诊断475

第二十五章 白血病的实验诊断477

第一节 白血病的分类477

一、FAB分类477

二、免疫学分类480

三、MIC分类481

四、MICM分类481

五、WHO(2001)分类481

第二节 白血病的形态学诊断485

一、外周血细胞学诊断485

二、骨髓细胞学诊断487

三、骨髓组织学诊断491

四、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诊断491

五、慢性淋系细胞白血病分类中的形态学类型492

六、白血病类型形态学诊断标准493

第三节 各型白血病的特征495

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495

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13

三、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515

四、慢性淋系细胞白血病519

第二十六章 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实验室诊断526

第一节 血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526

一、血栓前状态526

二、易栓症529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35

四、静脉血栓形成540

五、动脉血栓性疾病541

六、抗血栓和溶血栓治疗中的应用542

第二节 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及实验室诊断544

一、血小板数量异常性疾病545

二、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549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实验室诊断552

一、血管壁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552

二、凝血因子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553

三、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所致的出血性疾病557

四、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性疾病558

五、复合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561

第二十七章 心血管疾病的实验诊断564

第一节 脂代谢实验检查的临床应用564

一、血浆脂蛋白代谢的基本理论564

二、高脂血症的实验室诊断概论566

三、高脂血症的实验室诊断567

四、低脂血症的实验室诊断571

五、代谢综合征的实验室诊断573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与实验室诊断574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本理论574

二、心血管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概论575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576

四、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室诊断580

五、冠心病的实验室诊断582

六、心力衰竭的实验室诊断583

七、高血压的实验室诊断585

八、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实验室诊断586

第二十八章 肝病的实验诊断589

第一节 常见肝病种类及实验室检测范围589

一、常见肝病类型与分类589

二、肝病实验室检测范围592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病原标志物检测594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594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595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600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601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602

第三节 肝脏功能与实验室检测602

一、反映肝合成功能的蛋白指标603

二、反映肝功能的酶学指标604

三、反映肝胆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代谢指标605

四、反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间质成分指标605

五、对肝肿瘤诊断有意义的血清标志物605

六、肝功能实验室指标在各类肝病中的临床诊治意义606

第四节 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检测608

一、肝纤维化临床特征608

二、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检测609

三、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检测问题与评价609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实验室检查610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610

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11

第二十九章 内分泌及糖尿病的实验诊断613

第一节 总论613

一、内分泌系统613

二、内分泌疾病的种类614

三、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表现614

四、内分泌疾病实验诊断及鉴别诊断614

第二节 糖尿病及其实验诊断615

一、WHO对糖尿病的分类615

二、临床表现616

三、实验室诊断及鉴别诊断616

第三节 其他内分泌疾病及实验诊断619

一、下丘脑综合征620

二、甲状腺肿大621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23

四、甲状腺功能减退症624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626

六、皮质醇增多症627

七、醛固酮增多症628

八、性早熟628

第三十章 肾病的实验诊断631

第一节 肾脏疾病及肾脏实验检查项目631

一、肾脏疾病的病理学基础631

二、肾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633

第二节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实验室诊断641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641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642

三、肾病综合征643

四、隐匿性肾小球疾病643

五、IgA肾病643

第三节 肾小管及肾间质疾病的实验诊断644

一、急性肾小管坏死644

二、肾性尿崩症644

三、肾性糖尿644

四、肾小管性酸中毒644

五、间质性肾炎645

第四节 感染性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645

一、急性膀胱炎645

二、肾盂肾炎646

三、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647

四、肾脓肿647

五、流行性出血热肾损害647

六、肾结核648

七、性传播疾病肾损害649

第五节 肾移植及实验诊断650

一、肾移植受者的选择650

二、肾移植供者的选择651

三、肾移植组织配型651

四、肾脏移植实验室检查652

第三十一章 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656

第一节 免疫系统及免疫性疾病656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656

二、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662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诊断667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理论667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相关项目670

三、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671

第三节 免疫增殖病实验诊断678

一、免疫球蛋白病分类678

二、浆细胞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损伤679

三、浆细胞病的实验诊断681

第四节 免疫缺陷病实验诊断691

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临床特征691

二、重要的免疫缺陷病692

三、免疫缺陷病的实验检测699

第五节 超敏反应性疾病实验诊断703

一、超敏反应性疾病703

二、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实验诊断706

三、预测高危婴幼儿发生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方法710

四、评价超敏反应性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方法711

第三十二章 肿瘤的实验室诊断714

第一节 肿瘤的发生因素714

一、肿瘤发生的内因715

二、肿瘤形成的外因719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与肿瘤诊断722

一、肿瘤标志物定义722

二、肿瘤标志物的分类723

三、肿瘤标志物723

四、肿瘤标志检测的影响因素732

五、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及评价732

第三节 肿瘤的分子诊断735

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检测736

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736

三、基因丢失、扩增及重复序列的检测737

四、端粒酶的检测737

五、各种肿瘤在基因水平的改变738

第四节 蛋白芯片诊断系统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739

第三十三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743

第一节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无机离子分析743

一、水、电解质的平衡及常见的紊乱模式743

二、水、电解质平衡的常用实验诊断指标744

三、常用无机离子的测定748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实验诊断751

一、血液气体与酸碱平衡752

二、酸碱平衡紊乱常见形式753

三、酸碱平衡紊乱综合分析757

四、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759

第三十四章 传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765

第一节 概述765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765

二、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767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的实验诊断768

一、艾滋病768

二、流行性感冒772

三、麻疹774

四、流行性腮腺炎774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775

六、流行性出血热776

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777

八、狂犬病778

第三节 细菌性传染病的实验诊断779

一、霍乱779

二、肺结核780

三、细菌性痢疾781

四、伤寒、副伤寒782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783

六、淋病784

第四节 其他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785

一、肺炎衣原体感染785

二、梅毒785

三、支原体肺炎787

四、疟疾788

五、血吸虫病788

六、EB病毒感染790

七、巨细胞病毒感染791

第三十五章 男科疾病的实验诊断793

第一节 男科疾病实验室诊断的分类793

第二节 男性不育症的实验室诊断794

一、精液样本的采集794

二、精液常规分析795

三、计算机辅助的精液分析802

四、精浆生化指标的检测803

五、精液生精细胞的检测808

六、精液中白细胞的检测809

七、精子顶体分析809

八、精子功能检测810

九、抗精子抗体的检测812

第三节 生殖内分泌激素的测定812

一、测定方法813

二、临床意义814

第四节 前列腺疾病的实验室诊断814

一、前列腺按摩液的检测814

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815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诊断816

一、淋病双球菌的检测816

二、支原体感染的检测816

三、衣原体感染的检测816

第六节 男科疾病的遗传学诊断817

一、染色体核型分析817

二、特异性基因的检测817

第三十六章 妇产科疾病与实验诊断821

第一节 实验室检查在妇产科的应用821

一、女性的生殖生理特点与检验诊断821

二、妊娠生理与检验诊断822

三、胎儿疾病与妇产科检验诊断824

第二节 妇科感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824

一、阴道分泌物检查与清洁度评价825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验诊断825

三、阴道毛滴虫病的检验诊断826

四、细菌性阴道病的检验诊断826

五、支原体感染的检验诊断827

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验诊断828

七、淋病的检验诊断829

八、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检验诊断830

第三节 妇科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应用831

第四节 卵巢功能与生殖内分泌测定831

一、卵巢功能调节与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基本理论831

二、主要的生殖内分泌激素概述832

三、垂体-卵巢轴功能的检验诊断834

四、生殖内分泌紊乱疾病的检验诊断835

五、生殖激素检验诊断中需注意的问题838

第五节 hCG检测的临床应用838

一、hCG及其相关分子结构839

二、hCG与早孕及相关疾病的检验诊断839

三、hCG与产前筛查841

四、滋养细胞疾病或肿瘤的诊治中hCG的检测841

五、hCG的检测对于睾丸肿瘤的意义842

六、尿hCG的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842

七、影响hCG检测的若干因素842

第六节 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843

一、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基础843

二、产前筛查的发展历史844

三、母血清学产前筛查常用概念与标志物选择844

四、母血清产前筛查的检验诊断846

五、产前诊断847

第七节 妊娠早期病原体感染的实验诊断849

一、TORCH感染血清学诊断原理849

二、胎儿TORCH感染检验诊断概述850

三、弓形虫感染的检验诊断850

四、风疹病毒感染的检验诊断851

五、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验诊断852

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检验诊断853

第八节 围生期实验室检查及意义854

一、雌三醇测定相关的检验诊断854

二、人胎盘催乳素测定相关的检验诊断856

三、妊娠特异性糖蛋白测定相关的检验诊断857

四、母婴血型不合的检验诊断857

第三十七章 儿科疾病的实验诊断860

第一节 遗传性疾病的实验诊断860

一、概述860

二、染色体病的实验诊断864

三、遗传代谢病的实验诊断865

四、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869

第二节 先天性疾病的实验诊断870

一、先天性感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870

二、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的实验室监测872

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实验室检查875

第三节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876

一、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及诊断876

二、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878

三、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885

四、小儿结核病的实验诊断889

第三十八章 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893

第一节 寄生虫病及实验诊断应用范围893

一、寄生虫病893

二、实验诊断应用范围894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及方法学进展898

一、病原学检验898

二、免疫学检验900

三、分子生物学检验902

第三节 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902

一、利什曼病902

二、阴道毛滴虫病903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病903

四、溶组织阿米巴病904

五、疟疾906

六、刚地弓形虫病907

七、华支睾吸虫病909

八、布氏姜片虫病909

九、卫氏并殖吸虫病910

十、血吸虫病910

十一、曼氏迭宫绦虫感染和裂头蚴病911

十二、链状带绦虫病和囊虫病912

十三、肥胖带绦虫病913

十四、细粒棘球蚴病913

十五、钩虫病914

十六、似蚓蛔线虫病915

十七、蛲虫病916

十八、丝虫病916

十九、旋毛形线虫病917

二十、毛首鞭形线虫病918

第三十九章 输血与输血技术920

第一节 免疫血液学及红细胞血型920

一、免疫血液学基础920

二、ABO血型925

三、Rh血型系统927

四、其他血型系统930

第二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及血小板抗原系统932

一、白细胞抗原932

二、血小板抗原932

第三节 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934

一、ABO系统新生儿溶血病934

二、Rh系统新生儿溶血病934

三、临床表现934

四、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查934

第四节 红细胞抗原抗体检测技术935

一、ABO及Rh血型鉴定935

二、抗体筛选和鉴定936

三、交叉配血937

第五节 血液成分的制备及临床应用938

一、概述938

二、全血938

三、血液成分的制备及临床应用939

第六节 输血不良反应943

一、概述943

二、溶血反应943

三、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944

四、过敏反应945

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945

六、循环负荷过重946

七、大量输血的并发症946

八、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947

九、输血后紫癜947

十、铁沉着947

十一、同种免疫抗体形成947

第七节 输血传播疾病948

一、病毒性疾病948

二、细菌感染性疾病949

三、梅毒949

四、寄生虫病949

第四十章 临床体液检验951

第一节 脑脊液检验951

一、脑脊液的理化检验951

二、脑脊液的显微镜检验952

三、脑脊液的特殊检验953

四、脑脊液检验的临床应用953

第二节 浆膜腔液检验956

一、一般性状与化学检验956

二、浆膜腔液的显微镜检查956

三、浆膜腔液的特殊检查957

四、浆膜腔积液检验的临床应用9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