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科医学导论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科医学导论 修订版
  • 吴春容,李春昌主编;王营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418156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76页
  • 主题词:运动竞赛-体育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科医学导论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医学发展简史1

一、中世纪以前的医学1

二、实验医学的奠基3

三、近代医学的系统发展3

四、现代医学的发展7

五、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0

六、通科医疗的复苏与全科医学的兴起11

七、全科医学的形成因素12

第二节 全科医学的定义、目的与范围14

一、全科医学的定义15

二、全科医学的目的与对象15

三、全科医学的研究范围16

四、国内外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基本特点17

第三节 全科医生17

一、全科医生的定义18

三、全科医生与其他专科医生的区别19

二、全科医生与通科医生的区别19

四、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20

五、全科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及其职责21

六、全科医生在医疗保健系统中的作用22

第四节 全科医疗22

一、全科医疗的定义22

二、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23

三、全科医疗与基层医疗的关系23

二、全科医学专科的服务对象24

一、全科医学专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医学专科的理由24

第五节 全科医学专科24

三、全科医学专科的特色25

四、全科医学专科在综合性医院中的作用25

第六节 全科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6

一、全科医学与医学哲学、医学学的关系26

二、全科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26

三、全科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27

四、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的关系27

第八节 中医学与全科医学27

一、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28

二、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疾病观30

三、预防保健治疗一体化的系统思想32

四、以大内科为主的通科医疗特色33

第九节 学习全科医学的意义34

一、更新医学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34

二、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34

三、激发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学的兴趣,有利于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34

四、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和医德医风35

五、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35

第十节 学习全科医学的基本方法35

一、历史回顾法36

二、哲学剖析法36

三、实践体会法36

四、对比学习法37

五、科学研究法37

第一节 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38

一、医学究竟是什么38

第二章 全科医学的哲学基础38

二、医学是怎样的?--医学的整体观42

第二节 全科医学的方法论46

一、一般方法论46

二、一般系统理论51

三、系统整体论55

第三节 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60

一、注重于人,而不是病60

二、在完整的背景上来观察、研究和解决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问题61

三、以家庭为保健单位62

四、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63

五、采用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63

六、发扬扬团队合作的精神63

七、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提供综合性的服务64

八、把医生本身作为治疗的重要因素,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64

九、立足于社区,保持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得性和可用性65

十、做病人及其家庭的朋友,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65

三、检验诊断假设66

二、作出诊断假设66

第一节 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66

一、搜集资料66

第三章 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方法66

四、制订处理计划,进行试验性治疗67

五、追踪观察67

第二节 了解病人的就医背景68

一、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背景资料68

二、病人为什么在这特定的时刻来就诊?68

三、病人对医生的期望是什么?69

四、病人的需要是什么?70

五、了解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72

六、了解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正的病人是谁73

第三节 患病体验73

一、一般的患病体验75

二、疼痛和痛苦76

第四节 疾病对病人的意义和疾患行为77

第五节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及其策略78

三、接受病人的症状和体验79

一、用心去倾听,并作适当的反馈79

二、开放式的引导79

四、对病人作详细的解释和必要的教育81

五、感情交流81

六、让病人自己扮演“决定者”的角色82

七、利用各种资源,为病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83

第六节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84

第四章 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86

第一节 家庭--社会的细胞86

一、家庭的三个要素86

二、家庭的两种关系87

三、家庭的一个核心88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类型及其变迁88

一、家庭的功能88

二、家庭的类型89

三、家庭功能、类型的变迁91

第三节 家庭对健康的影响92

二、家庭对心理、情绪、性格的影响93

一、家庭对遗传、生长、发育影响93

三、家庭对卫生习惯、行为方式的影响94

四、家庭对疾病传播、疾病预防的影响95

五、家庭对长寿的影响95

第四节 家庭保健与疾病防治96

一、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工作96

二、以家庭为基础的疾病防治98

第五节 家庭评估99

一、家庭评估的背景资料100

三、家族谱101

二、家庭关怀度指数101

四、家庭圈102

五、McMaster家庭评估模型102

六、家庭动力学评估102

七、寻找家庭功能障碍的线索103

第六节 家庭咨询103

一、个人咨询与家庭咨询103

二、家庭咨询者应具备的条件104

四、家庭危机105

三、家庭咨询的内容105

五、家庭咨询的作用106

六、家庭咨询的过程和技术108

第七节 家庭治疗112

一、家庭治疗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112

二、家庭治疗三角113

三、家庭治疗的基本框架114

四、个人治疗与家庭治疗116

第八节 家访116

二、家访的目的117

一、家访的必要性117

三、家访的程序118

四、家访的艺术118

五、家庭访视报告119

第五章 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120

第一节 社区概述120

一、社区的定义120

三、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121

二、社区医学121

一、社会因素与社区健康122

第二节 社区卫生生态学122

二、社区组织与社区健康123

三、社区人口与社区健康123

四、社区环境与社区健康123

七、卫生保健系统与社区健康124

一、COPC的定义124

第三节 以社区为定向的基层医疗124

六、不良行为与社区健康124

五、职业与社区健康124

二、COPC的基本要素125

三、实施COPC的基本步骤125

四、COPC与全科医疗的关系126

第六章 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127

第一节 预防医学的定义与演变127

第二节 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优势及其观念130

一、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优势130

二、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观念131

三、全科医生提供预防服务的流程133

第三节 临床预防医学的基本方法133

一、病人教育133

二、生长与发育评价135

三、免疫接种136

四、免疫接种档案和免疫接种计划138

五、周期性健康检查139

六、早期诊断141

七、健康危险因素评价142

第四节 健康促进145

一、问题评价146

二、健康促进中的障碍因素147

三、健康促进的基本原则147

四、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148

第五节 自我保健151

一、自我保健是医疗保健的最基本成分151

二、影响病人选择自我保健的因素152

三、病人自我保健信息的来源152

四、自我药物治疗153

五、自我保健教育是全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54

六、开展社区自我保健服务--自助小组155

七、自我保健作为一门独立医学学科的发展155

第七章 病人角色与医患关系157

第一节 病人与病人角色157

一、病人的概念157

二、病人角色157

三、病人角色的权利与义务158

二、求医类型160

第二节 求医行为160

一、病人角色与求医原因160

三、影响求医行为的有关因素161

第三节 遵医行为162

一、医患合作是遵医行为的基础162

二、影响遵医率的因素163

三、如何提高遵医率163

二、医患关系的演进164

一、医患关系的一般含义164

第四节 医患关系的含义及其演变164

三、当代医患关系的发展特点165

第五节 医患关系的基本形式与特征166

一、医患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166

二、社会主义医患关系的基本特征167

三、医患关系的其他内容168

第六节 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169

一、医务人员方面的因素169

二、病人方面的因素170

三、医院管理方面的因素171

第八章 健康档案的建立172

第一节 病历172

一、家庭病床病历172

二、家庭巡诊病历178

第二节 个人健康问题记录与保健卡179

一、健康检查记录179

二、主要问题记录180

四、病情流程记录181

三、非健康信息记录181

五、保健卡182

第三节 家庭健康档案188

一、家庭基本资料188

二、家系谱(图)188

三、家庭主要问题记录190

四、家庭成员健康资料191

第四节 社区健康档案198

一、社区基本情况及卫生服务资源198

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200

第九章 临终关怀211

第一节 临终和死亡的定义211

第二节 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211

一、年龄对死亡态度的影响212

二、宗教对死亡态度的影响212

第三节 临终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反应213

一、临终者的心理反应213

三、民间习俗和民间传说对死亡态度的影响213

二、临终者家人的心理反应214

第四节 临终关怀的基本观念214

一、注重于人而不是病215

二、尊重临终病人的生命价值和权利215

三、重视生命的质量胜于生命的数量215

第五节 临终关怀的目的216

一、解除病人的疼痛和痛苦216

四、接纳死亡216

二、尽可能地使病人安然去世218

三、帮助丧偶者及其家庭219

四、探索生与死的意义220

第十章 全科医疗的设置、组织与管理221

第一节 全科医疗的设置221

一、社区的确定与划分221

二、社区医院的空间和科室配置222

三、全科医疗站的设置223

四、社区医院与医疗站的设备配置224

六、全科医疗单位的人员配备225

五、全科医疗单位的药品配置225

第二节 全科医疗的组织226

一、组织原则227

二、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227

三、实施在职培训计划,大力培养全科医生228

四、建立与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228

五、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29

六、全科医生的门诊服务规范231

七、全科医疗的工具232

第三节 全科医疗的管理233

一、全科医疗的目标管理233

二、全科医疗的质量管理234

三、全科医疗的人事管理235

四、全科医疗的财务管理236

第十一章 全科医学教育237

第一节 国外的全科医学教育237

一、医学生的家庭医学学科教育237

二、家庭医学住院医师训练项目238

三、家庭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239

第二节 全科医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40

一、目前存在的几种偏见240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基本原理241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三大要素--师资、教材与其他243

四、全科医学教育的实施要点244

五、全科医学教育中的若干问题245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体系246

一、建立全科医学教育评估体系的目标246

第三节 全科医学教育评估246

三、全科医学教育评估的组成部分248

四、全科医学教育评估的基本方法250

第四节 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势在必行251

一、培养全科医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251

二、培养全科医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的需要252

三、培养全科医生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需要252

附录一:全科医学培训(试用于三年制中专层次)《全科医学导论》教学大纲254

附录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培训《全科医学导论》教学大纲2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