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1075393.jpg)
- 齐锡生著 著
-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
- ISBN:978986031769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16页
- 文件大小:180MB
- 文件页数:6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珍珠港事变前中国之缩影1
壹、中国外交处境1
贰、国内情况2
叁、蒋介石作为中国领袖的真相与幻象6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国的反应9
壹、日本攻击珍珠港消息传到中国时9
一、蒋介石个人的反应9
二、中国在宣战前的考量11
三、中国无法说服苏联参战14
贰、蒋介石早期对于建立同盟关系的乐观和努力15
叁、同盟关系的第一株毒草:对中国的排斥17
一、中国对盟邦歧视的不满18
二、中国担心被边缘化20
三、一个粉饰工作的失败:熊式辉代表团的尴尬23
四、中国对于遭受排挤反感的原因27
肆、中英摩擦不断升级30
一、对英国强盗行径的愤怒31
二、缅甸与东南亚34
三、中国对英国动机的疑惧37
伍、中国决心亲美38
一、美国军援38
二、马格鲁德将军的角色41
三、美国财政援助44
陸、小结47
第二章 派一位美国将军到中国战场49
壹、蒋介石邀请美国派军官担任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49
一、蒋介石提出邀请的动机49
二、对人选品质的要求50
三、对职务的界定53
贰、美国最初的反应:庄穆将军的遴选过程53
一、庄穆将军之入选54
二、庄穆的对华方针54
三、庄穆提名程序的突然终止56
叁、中美对派华军官职称内涵的谈判57
一、美国把职务范围逐渐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过程57
二、中美两国所强调的重点大相径庭61
肆、史迪威获得新任命64
一、史迪威的入选64
二、史迪威的专业素养66
伍、史迪威对中国的态度68
一、史迪威对其使命最初的观感68
二、中国人对史迪威任命的乐观反应71
陸、史迪威赴华履新72
柒、小结74
第三章 第一次缅甸战争:1942年1-4月——同盟国军事合作的困难77
壹、第一次缅甸战争在中美同盟关系中的重要性77
贰、珍珠港事变前有关缅甸防务的计画78
一、中国的计画78
二、英国的计画80
叁、珍珠港事变后盟军在缅甸的合作81
一、中国主动采取的行动81
二、英国的反应82
三、开战初期中国对空中运输路线的探索和美国的反应82
四、中国加紧准备在缅甸作战84
肆、战争的初期:1942年1-2月85
伍、战争全面展开:1942年3月86
一、蒋介石视察缅甸前线86
二、史迪威开始工作86
三、英国的防务安排88
四、仰光沦陷及其影响89
五、史迪威拿到指挥权90
六、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开始分歧91
七、英国因素再度抬头93
陸、1942年4月:战局大变96
一、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摩擦与妥协96
二、战局日益险峻98
第四章 第一次缅甸战争:1942年5-6月——惨败及其影响105
壹、同盟国战线总崩溃:1942年5月106
一、史迪威抛弃中国军队脱离战场106
二、美国人指控罗卓英临阵潜逃109
三、史迪威跋涉赴印度的神话110
贰、中美双方对缅甸战争最初评估的差异113
一、美国人的观点114
二、战争进行中的主要分歧116
三、中国观点的逐渐形成121
叁、中国愤怒的升级127
一、史迪威的第一份报告127
二、蒋介石最初的反应128
三、蒋介石心情的大起大落129
四、6月15日的重要会谈130
五、蒋介石企图改变与史迪威关系的失败——6月24日的会谈131
肆、中美两国对于缅甸战争不同的期望136
一、史迪威的期望136
二、中国人的期望137
三、文化和个性的冲突138
伍、缅甸战役对中国的影响141
一、史迪威对中国实况的认知141
二、缅甸战败对蒋介石的当下和长远影响147
三、蒋介石面临的政治风险152
第五章 中美关系危机迭起:1942年6-7月157
壹、中国不断高涨的怨愤157
贰、中国对美国军火和飞机供应指望的落空158
一、蒋介石和史迪威6月15日的会谈159
二、中国长期以来对美国军火的期望160
三、中国在1942年中期对军火要求的新动机161
叁、美国飞机的移防165
肆、三项要求:一个经过加工处理的「危机」168
一、6月29日的会谈169
二、蒋介石三项要求的意图172
三、史迪威对三项要求的看法176
伍、一个新危机:史迪威名目繁多的职权178
一、对于危机起因互相矛盾的记载179
二、史迪威不请自来的声明180
三、中国人的反应183
四、原始安排的漏洞和事后的补救184
第六章 居里的和解之旅:1942年7-8月193
壹、居里访华的背景193
一、缘起193
二、宋子文反对居里使命194
三、蒋介石的态度195
贰、会谈初期的攻防战196
一、双方集中火力相互攻击196
二、居里意图改善中英关系心愿的落空196
叁、中美关系冲突的重点198
一、飞机移防和三项要求198
二、史迪威的多重职务199
肆、一个节外生枝的干扰:宋子文涉嫌扣留罗斯福电报202
一、居里提出指控202
二、宋子文的回应203
三、史迪威的反应204
四、电报事件对居里态度的影响205
伍、居里改变策略206
一、居里探索新的解决方案206
二、蒋介石的回应207
三、一个过渡性的安排208
陸、居里使史迪威职权问题变得复杂化209
柒、居里访问的结束212
一、居里的成就212
二、居里访华时的所见所闻214
三、居里向蒋介石透露的讯息217
捌、蒋介石对居里的观感221
一、最初的反应221
二、西方人就是不同222
三、父子关系的比喻224
四、蒋介石的综合印象225
第七章 计画第二次缅甸战争:1942年6月-1943年6月227
壹、早期作战计画229
贰、最初构想:英美承诺和中国立场231
一、蒋介石开始行动231
二、盟邦好整以暇的反应232
三、史迪威的反应和努力233
四、英美同意在1943年3月开战,以及蒋介石的反应235
叁、同盟国开始从承诺中退缩239
一、英国兴趣降低的先兆239
二、美国轻声细气的劝告和英国暴跳如雷的回应244
三、1942年底——史迪威心情与态度开始剧烈改变246
肆、同盟国在缅甸利益的对比247
伍、1943年初——原始作战计画开始缩水250
一、美国开始压迫中国接受缩水的作战计画251
二、玄机初显——缅甸战争与太平洋地区战争紧密关系的开端252
三、同盟国订出新的开战时间表:1943年11月254
四、蒋介石的反应和期望258
陸、1943年5月——一个不寻常的月份260
一、陈纳德—史迪威在华盛顿的辩论261
二、罗斯福找蒋夫人进行秘密交易266
三、三叉戟会议经过和成果269
柒、小结279
第八章 虚幻的乐观和实质的冲突:1943年6月-1944年6月287
壹、缅甸作战计画重现曙光287
一、1943年7-8月:接踵而来的好消息287
二、1943年8月底的魁北克会议289
三、作战计画推进的迹象292
贰、宋子文的失势294
一、宋子文试图撤换史迪威的努力295
二、第一回合:宋子文加紧在华盛顿的努力298
三、第二回合:宋子文在印度的活动301
四、第三回合:宋子文在重庆发动攻势302
五、宋氏姐妹神秘的角色304
六、宋子文付出代价:被打入冷宫306
七、美国的备用方案308
八、1943年10月事件的正面影响310
叁、在开罗讨价还价313
一、中国在开罗会议前的准备工作313
二、缅甸是蒋介石的主要目标318
肆、德黑兰会议导致计画改变324
一、美国参谋长联席会最初反对德黑兰决定325
二、史迪威和罗斯福在开罗会谈326
伍、美国对缅甸战争的新态度331
一、史迪威建议缩小缅甸战争范围331
二、罗斯福开始变调334
三、蒋介石的困境336
四、蒋介石的动机和盘算338
陸、美国开始翻脸341
一、第一波攻击341
二、后续的攻击行为345
三、事关美国自身的利益346
第九章 第二次缅甸战争(1943年冬-1944年秋)及其影响351
壹、战争终于展开351
一、同盟国的作战目标352
二、日本的作战计画352
三、盟邦要求中国伸出援手354
四、史迪威对缅甸战争的个人动机357
五、美国的官方说词357
六、美国压力升级和中国入缅作战361
七、缅甸战争和中国本土作战之间的紧密关联364
贰、缅甸战争和中国的国家利益364
一、向中国运送补给品367
二、战争时机的考虑371
叁、缅甸战争事关美国切身利益375
一、太平洋战场的日趋重要376
二、太平洋战略的明朗化379
三、缅甸和美军在太平洋地区挺进的关联381
肆、对缅甸战争的另外一种评估388
一、中国承诺的内容389
二、史迪威和中国远征军的贡献390
三、第一次缅甸战争的后遗症390
四、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相辅和相悖之处392
第十章 美国争取对全部中国军队的指挥权397
壹、念头的起源397
一、罗斯福的官方理由397
二、华莱士的报告399
三、史迪威和英国人关系的日益恶化399
四、史迪威令马歇尔陷于困境400
五、史迪威的窘境402
六、史迪威对中国战区的漠视402
贰、史迪威对中国战区重新燃起的兴致和出奇制胜的手法406
一、史迪威转败为胜的奇谋407
二、马歇尔的催化功效408
三、马歇尔替总统拟就的电文稿411
四、罗斯福的要求411
叁、蒋介石的回应和提出的条件413
一、蒋介石的感情反应414
二、蒋介石提出的条件417
三、赫尔利作为斡旋人418
肆、美国加紧施压要蒋介石交出军权421
一、史迪威休假期间的闲情逸致421
二、华盛顿加紧压力423
伍、蒋介石「辞职」的念头423
陸、中国转移指挥权的步骤427
一、蒋介石幕僚的建议428
二、蒋介石扮演的角色430
柒、8月到9月中旬的谈判432
一、蒋介石接见赫尔利与史迪威432
二、几项初步共识434
捌、谈判遇上波折435
一、租借法案物资的控制权435
二、9月15日的交锋437
三、史迪威加大赌注443
玖、摊牌前夕的状况444
第十一章 蒋介石和史迪威最后的摊牌447
壹、史迪威撤职在历史上的重要性447
贰、罗斯福9月19日信件的来历449
叁、罗斯福9月19日信件的内容和送达方式451
肆、蒋介石的反应454
伍、赫尔利逐渐撤回对史迪威的支持457
一、蒋介石和赫尔利在9月24日的会谈457
二、蒋介石9月25日的备忘录459
三、孔祥熙9月28日的报告461
四、霍普金斯的介入462
五、中国其他领袖的介入465
陸、史迪威的感受和对策——发动攻势468
一、史迪威对中国的直接惩罚469
二、史迪威利用中国共产党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470
三、史迪威向马歇尔求助471
柒、史迪威9月29日以后的局部让步473
捌、罗斯福再度介入474
一、白宫的补救措施475
二、马歇尔挽救史迪威的最后努力477
三、罗斯福在10月5日提出妥协方案478
玖、最后的挣扎480
一、蒋介石断然拒绝481
二、史迪威最后的努力483
三、赫尔利介入危机的过程和深度484
四、罗斯福对史迪威的支持逐渐消失488
五、罗斯福最后的决定490
拾、史迪威在美国所受的冷落493
第十二章 魏德迈的新途径——并非太少,确实太迟495
壹、魏德迈为人处事与史迪威不同之处496
一、魏德迈的背景496
二、魏德迈在东南亚战区的工作经历497
三、建立在华美军的有效机制500
贰、魏德迈如何处理他与蒋介石及马歇尔的关系510
一、中国人眼中的魏德迈510
二、魏德迈与马歇尔的新关系522
三、居间改善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的关系525
叁、魏德迈改革的内容526
一、改造中国军事体制527
二、中国军队应该有多少?哪些部队应该接受整改?528
肆、魏德迈的成绩单531
一、指挥权及相关事务531
二、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533
三、一个新而务实的互惠关系534
伍、日本投降前夕的中国战区535
第十三章 结论539
第一部 赢得战争539
壹、同盟国的凝聚力539
贰、中美同盟的特性540
一、同盟关系对于两个国家不同的意义540
二、两国之间不同的心态与运作方式542
三、同盟关系的成果545
第二部 处理同盟关系547
壹、政策目标547
一、美国的目标547
二、中国的目标548
贰、观感与假设549
一、美国军部的基本方针——小幅投资,大幅收成549
二、寻找一个合理策略的理论基础:史迪威的利益交换原则(quid pro quo)549
叁、史迪威对于中国政府及蒋介石的认知与假设553
一、中国是否无意继续抗日?554
二、蒋介石个人品质是中国军事改革最大的阻力?556
三、中国政府与外国专家间的合作态度问题563
四、造成中美冲突的其他原因571
肆、中国的政治军事现实与蒋介石军事改革的限度577
一、中国的政治军事环境577
二、兰伽训练基地的优异成果581
三、云南省远征军的改革努力582
四、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军事改革工作583
第三部 中美战时军事合作关系的总结壹、美国政策理论上的困难586
贰、政策运作的困难588
叁、个人因素的重要性593
肆、中国的失败与成就596
参考书目601
人名事件地名对照表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