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悟道张仲景 平脉辩证解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悟道张仲景 平脉辩证解读
  • 徐汝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1271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脉诊-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悟道张仲景 平脉辩证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万世医宗 千古圣明1

《伤寒杂病论》平脉辨证法集萃1

一、张仲景非长沙太守3

二、张仲景乃方术之士5

三、张仲景是千古圣人8

四、《伤寒杂病论》其实重脉诊10

五、为什么说仲景唯王叔和能学之13

六、从《脉经》解读《伤寒杂病论》16

七、类例相从的目的何在20

八、“伤寒”的本质与伤寒之学的正名22

九、三阴三阳篇的争议27

十、病脉证治的玄机30

(一)病30

(二)脉31

(三)证32

(四)治33

附:病→脉→证→治诊疗模式应用举例35

十一、证辨阴阳的奥秘36

十二、经方方证及其药证41

中篇 平脉辨证 纲要分明47

第一章 仲景脉法提纲47

一、脉象机理49

二、脉从四季主旺55

三、脉从五脏主旺56

四、脉象法则58

(一)诊脉方法58

1.熟悉脉象形态58

2.把握诊脉时间59

3.掌握指法轻重60

4.辨识表里虚实61

5.辨兼脉分主从62

(二)脉候顺逆63

(三)脉贵有根64

(四)色脉互参65

五、脉分三部65

六、脉象有度66

七、脉证对应67

八、脉法应用要领68

(一)特定脉位的太过与不及69

(二)特定时间的太过与不及71

(三)寸口脉法的太过与不及71

(四)趺阳脉法的太过与不及73

(五)少阴脉法的太过与不及74

九、脉法应用目的76

第二章 阴阳脉法解读78

一、脉形辨阴阳79

二、脉位辨阴阳80

第一节 寸口脉法解81

一、阳病类脉解82

(一)脉大82

(二)脉浮及其兼脉83

1.脉浮83

2.兼脉87

(1)脉浮弱87

(2)脉浮紧88

(3)脉浮而紧89

(4)脉浮数91

(5)脉浮而数92

(6)脉浮缓93

(7)脉浮而缓93

(8)脉浮而迟94

(9)脉浮而滑95

(10)脉浮而洪98

(11)脉浮大99

(13)脉浮而芤101

(14)脉大而浮数101

(15)脉浮虚而涩101

(16)脉浮弱而涩102

(17)脉浮微而涩102

(18)脉由沉微转浮102

(三)脉数及其兼脉103

1.脉数103

2.兼脉105

脉数弦105

(四)脉动及其兼脉106

1.脉动106

2.兼脉107

脉动而弱107

(五)脉滑及其兼脉107

1.脉滑107

2.兼脉108

(1)脉滑而数108

(2)脉滑而疾109

(3)脉滑而厥109

(六)脉洪及其兼脉109

1.脉洪109

2.兼脉110

(1)脉洪大110

(2)脉洪数110

(七)脉促111

(八)脉实及其兼脉111

1.脉实112

2.兼脉112

脉实大数112

二、阴脉类113

(一)脉沉及其兼脉113

1.脉沉113

2.兼脉117

(1)脉沉微117

(2)脉沉迟118

(3)脉沉而迟119

(4)脉沉紧122

(5)脉沉而紧123

(6)脉沉弦124

(7)脉沉而弦124

(8)脉沉结125

(9)脉沉实125

(10)脉沉而细126

(11)脉沉而弱127

(12)脉沉小迟127

(13)脉沉绝128

(14)脉沉滑129

(二)脉涩及其兼脉130

1.脉涩130

2.兼脉132

(1)脉涩小132

(2)脉弱涩133

(三)脉弱133

(四)脉弦及其兼脉135

1.脉弦135

2.兼脉141

(1)脉弦细141

(2)脉弦迟142

(3)脉弦数142

(4)脉弦浮大142

(5)脉弦而紧143

(6)脉弦而大143

(五)脉微及其兼脉144

1.脉微144

2.兼脉146

(1)脉微涩146

(2)脉微而涩147

(3)脉微缓148

(4)脉微而缓149

(5)脉微弱149

(6)脉微细150

(7)脉微而沉151

(8)脉微数151

(9)脉微而数152

(10)脉微滑152

(11)脉微实153

(12)脉微欲绝153

(13)脉微浮153

(14)脉微厥154

(15)脉微大来迟154

(六)脉细及其兼脉155

1.脉细155

2.兼脉156

脉细数156

(七)脉小156

(八)脉濡157

(九)脉伏160

(十)脉紧及其兼脉160

1.脉紧161

2.兼脉162

脉紧弦162

(十一)脉缓及其兼脉163

1.脉缓163

2.兼脉164

脉缓而迟164

(十二)脉迟及其兼脉164

1.脉迟165

2.兼脉166

(1)脉迟而滑166

(2)脉迟浮弱166

(3)脉迟而缓167

(4)脉迟而涩168

(5)脉迟紧169

(6)脉迟而滑170

(十三)脉短170

(十四)脉革171

(十五)脉芤171

(十六)脉虚172

(十七)脉结代173

(十八)脉散174

(十九)脉厥174

三、脉阴阳解179

(一)脉阴阳俱紧179

(二)脉阴阳俱浮181

(三)脉阴阳俱微182

(四)脉阴阳俱停182

(五)脉阴阳自和183

(六)阳寸阴尺183

1.阳浮而阴弱183

2.阳脉涩、阴脉弦184

3.脉阳微阴弦184

4.脉阳微、阳脉实185

5.脉阳微阴涩而长185

6.脉阳微阴浮185

四、不规则脉解186

(一)脉暴出186

(二)脉不负187

(三)脉不还188

(四)脉不至188

(五)脉不出190

(六)脉沉绝190

(七)脉出191

(八)脉反无热191

(九)脉急紧192

(十)脉乍紧192

(十一)脉乍结193

(十二)脉甚微193

(十三)脉暴微193

(十四)脉平194

(十五)脉如蛇196

(十六)脉如故198

(十七)脉调和198

(十八)脉已解199

(十九)脉至如转索199

(二十)脉至乍疏乍数200

第二节 趺阳脉与少阴脉法解200

一、趺阳脉201

(一)趺阳脉浮及其兼脉201

1.趺阳脉浮201

2.兼脉201

(1)趺阳脉浮而滑201

(2)趺阳脉浮而数202

(3)趺阳脉浮而芤203

(4)趺阳脉浮而涩203

(二)趺阳脉紧及其兼脉204

1.趺阳脉紧204

2.兼脉205

(1)趺阳脉紧而浮205

(2)趺阳脉紧而数205

(3)趺阳脉滑而紧205

(4)趺阳脉大而紧206

(三)趺阳脉数及其兼脉206

1.趺阳脉数206

2.兼脉206

趺阳脉沉而数206

(四)趺阳脉伏而涩与脉不出207

1.趺阳脉伏而涩207

2.趺阳脉不出207

二、少阴脉207

(一)少阴类兼脉207

1.少阴脉弱而涩207

2.少阴脉浮而弱208

3.少阴脉滑而数208

4.少阴脉不至208

(二)少阴负趺阳209

三、趺阳少阳少阴三脉合见210

第三节 阴阳五行脉法解211

一、阴阳五行的概念211

二、阴阳五行脉法的内涵213

三、阴阳五行脉法提纲222

四、阴阳五行脉法的应用223

第四节 平脉辨证法应用纲要229

一、平脉阴阳辨证纲要229

(一)脉位分阴阳229

(二)脉形脉势分阴阳230

二、杂病平脉辨证纲要230

三、外感内伤平脉辨证纲要230

四、三阴三阳六经病平脉辨证纲要230

(一)太阳病231

(二)阳明病231

(三)少阳病232

(四)太阴病232

(五)少阴病233

(六)厥阴病233

五、经方脉证纲要234

(一)寸脉234

(二)关脉236

(三)尺脉237

下篇 平脉辨证 应用有纪239

一、平脉辨证法的优势在哪里239

(一)明六经病诊疗规范239

(二)识脉象太过与不及241

(三)辨方证病机243

1.从脉辨证243

2.从脉辨因243

3.从证知脉243

4.从脉测证243

5.从脉定方243

6.从脉定法244

(四)简化临证思路244

(五)运用分析示范246

二、六经病欲解时及其脉候解读252

三、六经病皆中风的涵义258

(一)太阳病中风258

1.表虚伤于风259

2.表实伤于寒259

3.表虚夹水饮轻证260

4.表虚夹水饮重证261

5.表实误治的转归261

(二)阳明病中风262

(三)少阳病中风264

(四)太阴病中风265

(五)少阴病中风266

(六)厥阴病中风267

(七)伤寒中风269

(八)妇人中风271

(九)五脏病中风272

四、热入血室证何以当刺期门274

五、何以“柴胡不中与也”277

六、脉诊如何下指不是小问题283

七、如何拓展经方运用286

(一)紧扣原文,对号入座286

(二)把握剂量,固守原方288

(三)主证主方,合病合方291

(四)立足经典,拓展经方295

1.方药组成295

2.用法295

3.功能主治295

4.适应病证295

5.应用指征296

6.处方来源296

7.方证主治分析297

8.注意事项299

9.用药心得299

10.应用例举300

附记:《伤寒杂病论》赞3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