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生物知识表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翔龙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114424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209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2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学生物知识表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植物部分1
第一编 绿色开花植物1
第一章 植物体的基本结构1
一 植物细胞的结构1
二 植物几种组织的比较1
三 绿色开花植物的组成器官和功能2
第二章 种子3
四 种子的基本结构3
五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构造的异同点3
六 小麦种子主要成分及其简易测定法4
七 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原因4
八 种子萌发条件的分组实验4
九 菜豆、豌豆、玉米种子萌发的异同点5
一○胚的各部分在幼苗形成中的作用5
一一 种子休眠的原因和解除5
一二 种子与农业措施6
第三章 根6
一三 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异同点6
一四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6
一五 几种变态根的比较7
一六 根尖各部的比较7
一七 细胞吸水实验的对比7
一八 外界条件对根吸收水分的影响8
一九氮、磷、钾无机盐对植物作用的比较8
二○ 根系生长特性和生理特性与农业措施9
第四章 叶9
二一 叶的形态9
二二 几种变态叶的比较10
二三 叶片的结构11
二四 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11
二五 光合作用实验12
二六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13
二七 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13
二八 叶的蒸腾作用14
二九 叶与农业的关系14
第五章 茎15
三○ 芽的类型15
三一 叶芽的结构和发育15
三二 地上茎的类型比较16
三三 几种变态茎的比较16
三四 黄瓜茎卷须与豌豆叶卷须的区别16
三五 地下根与地下茎的区别17
三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以杨树茎为例)17
三七 同一年轮中早材与晚材的对比18
三八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以玉米茎为例)18
三九 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比较19
四○ 导管和筛管的比较19
四一 韧皮纤维和木纤维的异同点19
四二 地上茎的繁殖20
四三 茎与农业的关系20
第六章 花和果实21
四四 桃花的结构21
四五 小麦花的结构22
四六 花的种类22
四七 玉米雄花和雌花的比较22
四八 各种花序的比较23
四九 向日葵舌状花和管状花的区别23
五○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比较23
五一 虫媒花和风媒花的比较24
五二 花的各部发育24
五三 果实的结构(以桃的果实为例)24
五四 果实的种类25
五五 肉果成熟时的生理变化25
五六 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26
第七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26
五七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区别26
五八 绿色开花植物主要各科特征比较27
第二编 植物的类群28
第一章 藻类植物28
五九 衣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28
六○ 水绵的形态、结构和生理28
六一 衣藻和水绵的比较29
六二 几种藻类植物的比较29
第二章 菌类植物30
六三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30
六四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30
六五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31
六六 青霉和曲霉的比较31
六七 蘑菇和木耳的比较31
六八 小麦锈病和稻瘟病的比较32
六九 甲癣和脚癣的比较32
七○ 三类菌类植物的比较33
七一 菌类腐生和寄生的主要异同点34
第三章 地衣植物34
七二 三种地衣类型的对比34
七三 地衣结构、生理和意义(以叶状地衣为例)34
第四章 苔藓植物35
七四 苔类和藓类植物的区别35
七五 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35
七六 水绵和葫芦藓的比较36
七七 葫芦藓适应水生、陆生的结构36
第五章 蕨类植物36
七八 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36
七九 卷柏和满江红的对比37
八○假根和真根的区别37
八一 葫芦藓和蕨的主要异同点37
第六章 种子植物与植物的进化38
八二 松的形态、结构以及与陆地生活适应38
八三 杉和侧柏的对比38
八四 蕨和松的主要区别38
八五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适应性39
八六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异同点39
八七 植物的进化39
八八 植物类群的比较40
第三编 植物群落41
八九 水池植物群落的组成和适应特点41
九○ 森林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特征42
九一 我国植物群落的地理分布42
九二 我国几种珍贵植物简介43
动物部分44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44
九三 草履虫的构造和功能44
九四 草履虫的形态和生理44
九五 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45
九六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45
第二章 腔肠动物门46
九七 水螅的形态、结构和生理46
九八 水螅的结构和功能46
九九 草履虫和水螅的比较47
一○○ 海蜇、海葵和珊瑚的比较47
第三章 扁形动物门48
一○一 涡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48
一○二 水螅和涡虫的比较48
一○三 猪肉绦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49
一○四 猪肉绦虫的构造与寄生生活适应50
一○五 血吸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50
一○六 辐射对称和左右对称对比51
第四章 线形动物门51
一○七 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51
一○八 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52
一○九 钩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52
一一○ 人体几种寄生虫情况比较53
第五章 环节动物门54
一一一 蚯蚓的构造和功能54
一一二 水蛭和沙蚕的对比55
一一三 水螅、涡虫、蛔虫和蚯蚓的比较55
一一四 原体腔和真体腔的比较55
第六章 软体动物门56
一一五 河蚌的结构和功能56
一一六 河蚌、蜗牛和乌贼的主要区别56
第七章 节肢动物门57
一一七 蝗虫的外部形态57
一一八 蝗虫咀嚼式口器结构58
一一九 蝗虫的构造和生理58
一二○ 蝗虫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59
一二一 外骨骼和内骨骼的比较59
一二二 开管式循环与闭管式循环的比较59
一二三 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比较60
一二四 蛾类和蝶类的比较60
一二五 母蜂、雄蜂、工蜂的比较60
一二六 工蜂适于采集花蜜和花粉的形态结构特点61
一二七 昆虫的生活习性情况61
一二八 节肢动物单眼和复眼的比较61
一二九 节肢动物几种足的比较62
一三○ 昆虫的几种口器比较62
一三一 昆虫几种翅的比较63
一三二 几种主要昆虫的比较63
一三三 昆虫纲四个目的比较64
一三四 对虾、河蟹、寄居蟹的比较64
一三五 园蛛、棉红蜘蛛、蝎的比较65
一三六 蜈蚣和蚰蜒的比较65
一三七 四种节肢动物的比较66
第八章 棘皮动物门66
一三八 海盘车、海参、海胆的比较66
一三九 五类无脊椎动物比较67
第九章 脊索动物门68
第一节 头索动物亚门68
一四○ 文昌鱼的概况68
一四一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比较69
一四二 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比较69
一四三 脊索和脊柱的比较70
一四四 鳃裂和鳃的比较70
第二节 脊椎动物亚门71
一、鱼纲71
一四五 鲫鱼的形态特点71
一四六 鲫鱼内部结构和功能71
一四七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点72
一四八 乌鱼、比目鱼、鲨鱼、肺鱼适应环境特点73
一四九青、草、鲢、鳙鱼的比较73
一五○鱼类洄游74
二、两栖纲74
一五一 青蛙的外部形态74
一五二 青蛙内部结构和功能75
一五三 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与捕虫的适应76
一五四 青蛙对水生和陆生的适应性76
一五五 蝌蚪(幼体)和青蛙(成体)的比较76
一五六 几种两栖类动物的比较77
一五七 鲫鱼和青蛙的主要不同处77
三、爬行纲78
一五八 蜥蜴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78
一五九 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特征78
一六○青蛙和蜥蜴的主要不同之处79
一六一 扬子鳄和龟的比较79
一六二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比较80
四、鸟纲80
一六三 家鸽的外部形态80
一六四 家鸽的内部结构和功能81
一六五 家鸽适应于飞翔生活的特点82
一六六 鸟卵的结构82
一六七 蜥蜴和家鸽的主要区别83
一六八 啄木鸟、猫头鹰、野鸭与生活环境适应的特点83
一六九 鸟类的筑巢、孵卵和育雏84
一七○早成鸟雏鸟和晚成鸟雏鸟的区别85
一七一 夏候鸟和冬候鸟的比较85
一七二 我国几种珍贵鸟类86
一七三 鸟类和爬行动物相似之处86
五、哺乳纲87
一七四 家兔的外部形态87
一七五 家兔的内部结构和功能87
一七六 哺乳动物三种牙齿的比较88
一七七 卵生和胎生的比较89
一七八 植食性和肉食性哺乳动物的比较89
一七九 蜥蜴和家兔的对比89
一八○两种单孔目动物的比较90
一八一 鸭嘴兽原始特征的表现90
一八二 两种有袋目动物的比较90
一八三 两种翼手目动物的比较91
一八四 两种鲸目动物的比较91
一八五 两种食肉目动物的比较92
一八六 犬科、熊科、猫熊科、猫科的比较92
一八七 牛和马的比较93
一八八灵长目三种动物的比较93
一八九 人和类人猿的异同点94
一九○几种经济兽的比较94
一九一 我国几种珍贵哺乳动物比较95
一九二 脊椎动物五大类群比较96
第十章 动物的进化和我国动物的地理分布一九三 无脊椎动物进化顺序98
一九四 脊椎动物进化100
一九五 人类起源101
一九六 我国动物的地理分布102
生理卫生部分103
第一章 人体的概述103
一九七 人体的形态和结构103
一九八 人体四肢连接部位103
一九九 人体细胞概况104
二○○人体四种组织比较104
二○一 人体八个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105
二○二 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106
第二章 皮肤106
二○三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106
二○四 皮肤的五大功能107
二○五 皮肤的锻炼和保健107
第三章 运动系统108
二○六 运动系统的组成108
二○七 人体骨骼的组成108
二○八 人体骨骼适于直立行走特点109
二○九 长骨的结构109
二一○ 年龄与骨的成分变化110
二一一 儿童时期骨的生长110
二一二 关节的构造和功能110
二一三 人体的主要骨骼肌111
二一四 屈肘、伸肘动作的肌肉协作关系111
第四章 循环系统112
二一五 血液成分112
二一六 血液的生理功能112
二一七 ABO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113
二一八 三种血细胞比较113
二一九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比较114
二二○ 毛细血管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114
二二一 心脏四个腔的比较114
二二二 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115
二二三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比较115
二二四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115
二二五 冠状循环116
二二六 人的心动周期116
二二七 人体心脏功能和血循环的几个正常值116
二二八 心率、心动周期、心输出量与心脏状况关系117
二二九 内环境的组成117
二三○ 淋巴系统的组成和淋巴循环118
第五章 呼吸系统119
二三一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19
二三二 鼻腔的功能120
二三三 肺泡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120
二三四 平静呼吸时呼气和吸气过程对比120
二三五 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比较121
二三六 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比较121
二三七 煤气中毒122
第六章 消化系统122
二三八 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主要作用122
二三九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23
二四○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区别和联系124
二四一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情况125
二四二 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适应126
二四三 人体的肝脏126
第七章 新陈代谢127
二四四 人体的新陈代谢127
二四五 人体内的物质代谢128
二四六 人体的体温129
第八章 泌尿系统129
二四七 人体的排泄途径129
二四八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30
二四九 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和功能130
二五○ 原尿和终尿的比较131
二五一 尿的排出131
二五二 排泄和排遗的比较131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132
二五三 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比较132
二五四 人体几种主要内分泌腺的比较132
二五五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132
第十章 神经系统133
二五六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33
二五七 灰质和白质的比较134
二五八 几对主要脑神经的分布和功能134
二五九 中枢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区别和联系135
二六○ 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35
二六一 神经元的分类136
二六二 反射弧的组成136
二六三 膝跳、缩手、排尿反射的比较137
二六四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异同点137
二六五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区别138
二六六 眼球的附属结构138
二六七 眼球的构造及其功能139
二六八 青少年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比较139
二六九 看远和看近时晶状体的调节140
二七○ 光线过强和过弱时瞳孔的调节140
二七一 耳的结构及其功能140
二七二 几种外感受器概况141
二七三 人的视觉和听觉形成对比141
第十一章 生殖和发育142
二七四 男性生殖系统142
二七五 女性生殖系统142
二七六 男女生殖细胞的比较142
二七七 人的胚胎发育143
二七八 男女青春期发育的异同点143
第十二章 传染病143
二七九 传染病及其特点143
二八○ 抗原和抗体的对比144
二八一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144
二八二 四类传染病情况简介144
二八三 几种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145
第十三章 总论145
二八四 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的影响145
二八五 各器官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146
二八六 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症状147
高中生物部分150
二八七 生物的基本特征150
第一章 细胞151
二八八 构成细胞各种化合物的比较151
二八九 糖的种类和功能152
二九○ 酶的特性152
二九一 DNA和RNA的比较153
二九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53
二九三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154
二九四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154
二九五 物质出入细胞膜三种方式的比较156
二九六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异同点157
二九七 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157
二九八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157
二九九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158
三○○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比较158
第二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159
三○一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关系159
三○二 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159
三○三 细胞的吸水力160
三○四 根吸收矿质元素(无机盐)160
三○五 土壤颗粒表面离子交换吸附两种方式的比较161
三○六 生理酸性、碱性、中性盐的对比161
三○七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利用的两种情况162
三○八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62
三○九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163
三一○植物呼吸作用(以有氧呼吸为例)164
三一一 高等植物有氧呼吸过程三个步骤比较164
三一二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164
三一三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实质的比较165
三一四 植物各部分呼吸强度165
三一五 高等动物新陈代谢情况166
三一六 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比较167
三一七 高等动物的蛋白质、糖类、脂类代谢167
三一八 高等动物外呼吸和内呼吸比较167
三一九 生物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168
三二○ 同化作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比较168
第三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69
三二一 生物无性生殖的几种主要方式169
三二二 藻类配子生殖的三种类型比较169
三二三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异同点169
三二四 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170
三二五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171
三二六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171
三二七 植物世代交替中两个世代的区别和联系172
三二八 苔藓、蕨类、种子植物世代交替比较172
三二九 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173
三三○ 植物世代交替中染色体数目规律性变化173
三三一 被子植物胚的发育174
三三二 单子叶植物胚乳的发育174
三三三 蛙卵的特点175
三三四 高等动物胚的发育阶段175
三三五 高等动物个体发育情况176
三三六 蛙的个体发育重演现象176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177
三三七 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主要的异同点177
三三八 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实验177
三三九 植物生长素的应用及其原理178
三四○高等动物激素的比较179
三四一 昆虫激素的比较179
第五章 遗传和变异180
三四二 遗传和变异的关系180
三四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80
三四四 染色体的概况181
三四五 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概况182
三四六 基因的概况183
三四七 染色体与基因的平行关系183
三四八 染色体、DNA、基因、核苷酸之间的关系184
三四九 蛋白质合成的两个过程对照184
三五○ DNA和蛋白质的区别和联系185
三五一 RNA的种类、特点与功能185
三五二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186
三五三 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较186
三五四 自交、测交、回交、正交和反交的比较186
三五五 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比较187
三五六 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比较187
三五七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较188
三五八 基因分离规律188
三五九 分离规律中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比较189
三六○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189
三六一 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190
三六二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规律的判别191
三六三 三个遗传规律的比较192
三六四 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比较194
三六五 人的色盲遗传特点194
三六六 性染色体遗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异同点195
三六七 核遗传和质遗传的区别和联系195
三六八 生物变异类型比较196
三六九 孤雄生殖和孤雌生殖的异同点196
三七○ 多倍体植株和单倍体植株的比较197
三七一 人类几种遗传病的比较198
第六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199
三七二 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199
三七三 特创论和进化论的比较199
三七四 马的进化200
三七五 生物进化在胚胎学上的证据200
三七六 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200
三七七 用进废退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对比201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202
三七八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02
三七九 种内关系202
三八○ 共栖、共生、寄生对比203
三八一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比较203
三八二 生态系统成分204
三八三 生态系统中食物和能量关系204
三八四 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的比较205
三八五 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比205
三八六 水、碳、氮的循环对比206
三八七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关系207
三八八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207
三八九 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要作用208
三九○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作用和意义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