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土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土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057820.jpg)
- 胡伟,秦立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ISBN:978711315630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黄土-结构动力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黄土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典型地下结构(构件)的地震震害调查分析2
1.3 土-地下结构(构件)地震反应分析方法13
1.4 黄土地区土-地下结构(构件)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26
1.5 本书的研究内容35
第2章 饱和黄土静、动力试验研究38
2.1 引言38
2.2 饱和黄土静力特性试验研究39
2.3 饱和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58
2.4 构建饱和黄土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的若干建议71
2.5 本章小结84
第3章 非饱和黄土静、动力试验研究87
3.1 引言87
3.2 试验试样87
3.3 非饱和黄土静力三轴试验研究88
3.4 非饱和黄土动力三轴试验研究109
3.5 本章小结116
第4章 考虑结构性的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研究118
4.1 引言118
4.2 基本应力应变关系的构建119
4.3 K0正常固结饱和黄土不排水强度理论推导123
4.4 超固结饱和黄土不排水强度变化规律理论推导127
4.5 考虑拉压不同性质以及中主应力影响进行修正131
4.6 退化模型132
4.7 孔压模型143
4.8 本章小结155
第5章 饱和黄土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程序实现及验证157
5.1 引言157
5.2 结构性的考虑157
5.3 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建立步骤172
5.4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175
5.5 饱和黄土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的程序实现步骤177
5.6 模型验证181
5.7 本章小结187
第6章 非饱和黄土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188
6.1 引言188
6.2 经典弹塑性本构模型188
6.3 边界面模型192
6.4 重塑非饱和黄土的模型构建195
6.5 原状非饱和黄土的模型构建210
6.6 本章小结216
第7章 非饱和黄土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程序实现及验证217
7.1 引言217
7.2 本构模型参数217
7.3 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实现219
7.4 模型验证232
7.5 本章小结234
第8章 饱和黄土地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235
8.1 引言235
8.2 场地反应分析的研究现状236
8.3 场地动力反应数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39
8.4 上覆土层厚度对场地动力反应的影响248
8.5 超孔隙水压力对场地动力反应的影响253
8.6 土体结构性对场地动力反应的影响257
8.7 层状场地地震反应分析260
8.8 单、双向地震作用下场地地震反应对比分析266
8.9 本章小结270
第9章 非饱和黄土地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272
9.1 引言272
9.2 场地分析模型272
9.3 场地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272
9.4 双向地震作用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285
9.5 本章小结290
第10章 单桩-饱和黄土-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292
10.1 引言292
10.2 地震作用下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分析293
10.3 单桩-土-结构数值计算模型295
10.4 桩土界面的处理296
10.5 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298
10.6 桩土界面黏结滑移的影响304
10.7 桩长细比的影响308
10.8 土体结构性的影响312
10.9 层状土-桩-结构反应分析315
10.10 地震输入方式的影响321
10.11 本章小结326
第11章 非饱和黄土地区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329
11.1 引言329
11.2 计算模型329
11.3 地震反应计算结果333
11.4 结构埋深对地震反应的影响355
11.5 本章小结359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361
12.1 结论361
12.2 展望366
参考文献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