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帝内经类编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帝内经类编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1041069.jpg)
- 王新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ISBN:753263782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内经》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黄帝内经类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导论1
一 天人相应2
医者必须掌握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2
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3
候、气、时、岁各从其主治6
九宫图示7
太乙游宫规律及气候变化与人们发病情况9
用天人相应之理说明人体相似的情况11
人体脏腑经脉与自然界事物相应13
人体与九野相应情况14
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15
针刺之道必合于天地人乃可传于后世16
人体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以应一岁17
二 阴阳五行20
人生不离阴阳五行,治病必须掌握五大法则20
自然界的阴阳虽变化万千而其要领即一阴一阳之道22
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23
生之本,本于阴阳24
三阴三阳的含义、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24
三阳在人体的作用和三阳独至的发病情况26
三阴三阳经及内脏病的脉症28
阴阳说明人体的病机变化29
气和味的阴阳属性及其功能30
味气精形之间的阴阳变化关系30
阴阳互根关系31
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31
一天之中分阴阳32
人体分阴阳32
五脏的阴阳属性33
人体部位阴阳与十二经脉阴阳34
经脉阴阳与十二月相配在刺法上的应用36
疾病预后与四时阴阳的关系37
从老少之气的盛衰与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分析其逆顺生死关系38
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39
用五行归类多种事物39
用五行生克理论来推论疾病的传变次序,预测疾病的预后45
以五行生克规律推论疾病的轻重及死生日期46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47
三 医道精微48
学医须诵、解、别、明、彰48
医者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49
医理深奥,临证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则和常规50
医者临证时的五种过错50
诊治疾病必须结合天时、人事、体质、年龄、脏象、脉色等,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53
医者临床治病疗效不佳的原因54
医者临证中的四种过失55
医者应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切勿骄傲自大、自鸣得意56
医道精微,慎重传之后世57
二、脏象59
一 生长发育60
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60
人体的生成和经脉的重要功能60
人生从十岁至一百岁的生长壮老已过程61
人类生长发育至衰老过程以及生育功能主要决定于肾气的盛衰62
二 脏腑形体65
人体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死可解剖而视之65
问人之形、骨、脉、筋是怎样测量的66
解剖部位名称66
总论人体血气精神、经脉脏腑的生理活动67
十二脏腑的生理功能,心为之主宰68
论广义之神,刺法必本于神69
五脏神伤的病因、症状及预后不良预期70
十二脏腑的功能及保全精神、调养真气的刺法72
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营卫之气的运行概况74
五脏的形态、位置不同,其生理表现与病变也各有区别75
五脏与六腑的功能特点81
奇恒之腑与五腑的功能特点82
脾与胃所属阴阳表里不同,故其发病原因和症状均有所区别83
脾不主时而各十八日寄治84
消化道的大体解剖84
饮食的消化吸收及输布过程85
饮酒以后的生理变化86
从肠胃的长度和容量来推算正常人绝饮食后的死亡时日87
五脏所藏88
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而五色又与五体配合89
五脏的性能、外华部位以及与五体的关系89
脏腑相合的关系及六腑的功能90
五脏与六腑相合、与五体相应以及六腑的形态、位置不同,其生理与病理表现也各有区别91
五脏合五体、外荣以及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94
五脏有外荣的五色,五脏病有死色与生色的区别95
五脏所主五体96
五脏与五体的相合关系96
五脏与五官在生理上的联系及五脏病变在五官的表现97
五脏与七窍的相应关系及所主功能与病变97
目与五脏六腑的联系及一时神志眩惑的机理98
目内外眦的名称100
口腔相关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100
人身有四海101
四海有余不足的症状及治疗原则103
三 精气血津液105
精气津液血脉的生理功能105
精为人身之根本106
人体阴精阳气平衡协调的重要性106
脉、髓、筋、血、气在生理上的所属关系以及血液的一般功能107
精、气、血、汗之间的关系108
五脏化生五液,各从其脏所出109
津液五别的生理与病理变化109
精气津液血脉的病变和症状111
气的运行112
人体阳气的重要性112
阳气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113
三阴三阳经气血多少之常数114
经络气血与面部及七窍的关系114
须眉和面色与经脉气血的关系及妇女、宦者、天宦无须的原理115
观察面色和眉须可以了解人的禀赋和气血的盛衰情况117
手足三阳经脉上下部血气盛衰的表现117
三阴三阳经的血气多少及刺法的不同120
精微之气别出两行为营卫之道,大气积于胸中为气海121
营卫的生成、运行与交会情况121
营气的来源与生成以及在十四经脉中的整体运行情况123
营卫的运行如环无端,并有四街为其径路124
人身营气一昼夜运行周次的计算方法125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126
卫气的运行概况和循行于经脉中的次序128
一昼夜水下百刻时间内卫气运行在三阳三阴经的时刻131
针刺治疗时掌握卫气运行规律的重要性133
四 体质135
人体类型阴阳二十五人分类法135
二十五种类型人的特征136
形色相克、年忌相加之年,易感邪发病140
用五音的左右上下来说明调治阴阳二十五人的方法141
对二十五种类型人的针刺原则、取穴标准和操作手法144
阴阳五态之人的体质与性格特点146
阴阳五态之人在体态与行动上的特征148
阴阳五态之人患病后在治疗上的区别150
脂、膏、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气血多少差异与体形的不同153
勇怯性格在生理表现上的差别155
人的素质和形体有差异,故其耐受性各有不同156
人之忍痛与不忍痛非勇怯之分156
疾病痊愈的难易及对峻猛药的耐受力均取决于人的体质157
怯士饮酒后而不避勇士者名曰酒悖158
三、经络腧穴159
一 十二经脉160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60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61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62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64
手少阴心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65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66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67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69
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70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71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72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径路、病证及虚实脉象、治疗原则174
十二经脉学说的重要性175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规律176
手足三阴三阳经的表里相合关系176
三阴三阳经离合循行部位和起讫点及其开阖枢的功能特点177
三阴三阳经开阖枢的不同作用与所主疾病178
十二经的标本部位及与某些穴位的关系180
人有四经十二从181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182
十二经脉合十二经水在针灸疗法上的不同184
二 十二经别186
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的循行部位186
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的循行部位186
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的循行部位187
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的循行部位188
手少阳与手心主经别的循行部位188
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的循行部位189
三 十二经筋190
足太阳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0
足少阳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1
足阳明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2
足太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3
足少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4
足厥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5
手太阳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5
手少阳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6
手阳明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7
手太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8
手心主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8
手少阴经筋的循行部位、病证及治疗方法199
四 十二皮部201
皮肤的分属部位以经脉为依据201
十二经络脉在皮肤上的分布部位即为十二皮部201
五 奇经及其他204
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部位及所主疾病204
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其循行于全身上下前后205
蹻脉的起止点与循行部位206
经脉的长度以骨度为依据,具体记述骨节的大小、广狭、长短207
手足三阴三阳经及蹻、督、任脉的长度209
六 十五别络211
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部位、病证与治法211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217
七 腧穴220
三百六十五个腧穴的名称及分布部位220
手足三阳经脉之气通达之处的腧穴数目及分布概况221
五脏二十五腧,六腑三十六腧224
从手太阴、手厥阴两经脉的屈折出入循行,说明其五输穴之所在232
手少阴心经独无输穴的原理及其发病后的治法233
手足三阳经根、溜、注、入的穴位235
十二原穴236
督脉、任脉、冲脉之气通达之处的腧穴数目及分布概况237
加上足少阴、厥阴,手少阴及阴阳蹻脉等穴,共三百六十五穴238
治疗热病五十九个腧穴的分布部位及其功能238
治疗水肿病的五十七个腧穴皆为肾所主240
治疗水肿病五十七个腧穴的分布部位241
阳刺、五脏募穴、五脏俞穴的主治242
背部五脏俞穴的部位及灸治补泻方法243
三阴三阳经的根结部位与穴名243
天牖五部五个腧穴的部位、所属经脉和主治245
颈、项、腋等处的穴位及其所行经脉246
四、发病病因病机249
一 发病250
虚邪侵袭正虚之人而发病250
在同一环境中遭遇烈风暴雨,其发病与否决定于形体及体质状况252
感受外邪后同时得病而发病各异的原理253
贼风邪气伤人因腠理开合不同而发病各异255
邪气中人部位高下与发病257
邪气中人内脏与发病258
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259
五脏之风及胃风、首风、漏风、泄风的症状260
人与自然界相应,五脏各在其所主之时而受邪发病261
八方气候常变与发病的关系261
八方不正之邪风引发五脏疾病的情况263
八风伤人引发疾病的情况264
从正月初一的风向来预测一年中人们发病与自然灾害情况268
三虚三实与发病的关系269
故邪久留不去加上新的病因而引发疾病270
二 病因272
总论病因272
一脉生数十病皆因邪气之所生272
病因分三类,对人体的伤害各不同275
虚邪与正邪伤人症状有轻重区别276
诸病始生的原因277
风为百病之始277
风为百病之始,感风邪发病的症状及治疗原则和刺灸手法278
风为百病之长278
风为百病之长,其引发的病证及治疗方法279
风邪致病的病位、病机和症状281
以风邪伤人的时日定名五脏风病282
外感风邪引致的病证及治法283
不同邪气伤害人体的部位各别283
外邪侵犯自表入里的途径及在各部所现的一般症状284
风雨寒湿伤人由表入里的途径285
寒暑湿风等邪引起的病变286
风热燥寒湿邪的致病特点286
感受寒邪传变为热病的原理287
风寒暑湿及饮食等因素致病的情况287
四时阴阳寒热变化及伏邪致病情况288
四时伏邪发病289
五脏所恶五邪289
人之生病起于过用290
五种久劳所伤290
三 病机292
病机十九条292
虚实的基本概念,并举肺病为例说明其症状及预后293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的病因病机294
五有余、五不足皆生于五脏295
神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296
气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297
血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298
形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299
志有余、不足的症状及针刺补泻方法300
气血阴阳逆乱的病机和症状301
阴阳虚实的病因病机302
阴阳不相应之关格的病机303
阴阳反作的病变304
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又与十二经脉相联属,故其发生虚实病变,随其所在部位而调治304
五脏猝痛的病因病机305
疼痛的表现各不相同,皆因病位和病因病机不同之故306
阴阳偏胜的病机与症状309
内热与内寒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309
阴虚阳盛之人逢风寒而热甚的病机310
寒热如疟的病机310
五脏六腑之气失调发病的主症311
五脏之气各有所病312
阳明实热病的病机和症状312
神气血形志各有有余不足,其气不等313
阳气活动异常所发生的病变314
阳气的正常功能及其异常所发生的病变314
脏腑功能失常的一些病证315
五精之气并于五脏的发病症状316
邪在腑的病机及关格的不良预后316
九气为病的病因病机317
猝发之病不必治于传,情志之病不依次相传318
脏腑疾病的传变及预后319
五脏所藏及其发病后的虚实病证321
邪扰五脏阴阳引发的病证322
阴阳等五种发病情况322
五府病变的症状及预后诊断323
阴阳病五发的特点323
五邪所乱发病324
诸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原理324
正邪外袭气淫于脏腑发生的梦境326
梦境的病因病机326
五脏气虚产生的梦境327
阴阳气偏盛引起的梦境,治疗用泻法327
脏腑正虚邪逆引起的梦境,治疗用补法328
五、诊法辨证331
医者临证当四诊合参332
对善用诊法的要求334
问诊、望诊、切诊合参运用335
临证时必须切脉、望眼神、察五色合参335
望诊根据肢体、五官的改变来测候内脏情况336
必须观人勇怯、骨肉、皮肤以了解病情337
从形气与九候之脉的情况来判断疾病预后338
诊病必须以形气色脉及病史合参来区分四易治与四难治339
临病人问所便,强调问诊的重要性340
望色、切脉及问诊在诊断上的重要性341
察目色、诊气口人迎脉象的诊断价值343
从脉、色来判断病之新久344
对外在的声、色进行揣测可以了解内脏的病变344
临床诊断应当从容分析,别异比类346
诊病必须全面了解病情、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46
针对病人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其告知真实病情348
医者临证时对待不同病人要处理得当350
诊法有十度351
脏腑及肢体反映在面部的位置及五色主病351
颜面部位的名称及高寿的征象353
观察面目五色来判断疾病预后354
以面部色泽判断疾病354
察色以判断疾病预后357
五色之欲与不欲在润泽与枯槁,可以测知疾病的预后357
诊断皮肉、气血、筋骨等病变时要注意体征的变化358
皮肤络脉诊法及黄疸等病的症状359
从病色及其变化来诊断疾病并分析疾病的走向和确定治法360
面部五官望诊360
察目诊法364
目视物严重异常为精衰的表现365
龋齿诊法365
从病人色脉表现来探求病因病位与病证366
对善于诊病切脉者的要求367
切脉在早晨能诊病脉的机理367
以呼吸定息来数脉搏次数,并衡量病人之脉太过不及的主病及预后情况368
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经脉独动不休的生理机制369
揆度、奇恒诊法371
脉为血之府,异常脉象主病情况371
五实死,五虚死,亦有可活者372
胃之大络虚里在切诊上的价值373
络脉诊法373
经络的五色与五脏和四时的关系374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人有三部九候应之375
全身三部九候诊脉法的部位及所属脏腑376
从人迎、寸口脉象来诊断病位以及病的进退和预后377
从人迎与寸口脉的大小比例来诊断疾病并确定治疗方法378
脉诊独取寸口的原理380
寸口脉之寸关尺三部候诊脏腑及躯体部位381
寸口脉象的主病381
诊脉的大法有六382
脉诊阴阳的意义383
四时五脏的正常脉象及太过不及的病脉主病384
诊病要以五脏之脉为纲纪388
以人迎与寸口脉象的对比,从其亢盛程度来诊断病在何经及预后388
从五脏真脏脉以预测死期389
寸口脉象的主病及预后389
三阴三阳经的脉象391
从九候脉象来诊断疾病及预后391
从九候之脉与四时阴阳的关系来预测疾病及预后393
诸真脏脉见皆为预后不良394
真脏脉见而预后不良的原理396
三阳主时脉象396
脉逆四时与脉反四时397
五脏脉象397
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的脉象398
五脏病变脉象及所现病证399
脉无胃气预后不良402
正常人四时五脏之脉均有胃气,胃气少曰病,无胃气则死403
五脏及胃脉搏坚而长和软而散所主的病机症状及预后预测404
心胃病脉所主病证405
脉象随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动而变化406
时令气候与疾病预后的关系407
四时所见五邪脉的预后408
诊尺肤的范围及其诊断价值408
从八虚诊察五脏疾病的原理410
五脏病的愈、加、持、起时间,禁忌及治则410
气与形、谷与气、脉与血相称为常,不相称者为病413
重虚重实的症状及脉象414
肾虚、肝虚、脾虚之脉的诊法以及肾病的脉症415
从症状来探求病位所在经脉417
五脏精气的正常运行与各种代脉的机理417
十二经脉气绝时表现的症状418
三阴三阳各经气血将绝时所现的症状419
五脏阴经与六腑阳经气绝时的症状及死期420
乳子患热病的症状、脉象及预后423
妇女怀孕且将分娩的诊断法423
妊娠脉象424
妇女怀孕九月而喑哑的机理和处理方法424
切脉判断预后及妊娠脉象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