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名辩学新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名辩学新探
  • 林铭钧,曾祥云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730601687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名辩学新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中国名辩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3

第一节 中国名辩学的产生与嬗变3

一、中国名辩学的缘起3

二、中国名辩学的嬗变6

三、关于中国名辩学的历史分期9

第二节 中国名辩学的研究对象14

一、打破一个传统14

二、名学、辩学与名辩学15

三、名辩学的研究对象与本书的任务18

第三节 中国名辩学的研究方法问题20

一、简单的历史回顾20

二、传统研究模式的局限21

三、关于“可比性”原则32

四、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比较研究33

五、关于先秦“伪书”的看法35

第二章 名学概论38

第一节 名的实质38

一、名的形成38

二、名与古文字的关系39

三、名的含义42

第二节 名学的研究内容46

一、名学的主题46

二、名学的基本内容51

第三节 名学的特征60

一、“名”的符号性质60

二、名学的符号学特色63

第三章 辩学概论71

第一节 辩学的实质71

一、“辩”是什么71

二、辩学与逻辑74

三、关于“辩者”与辩学84

第二节 辩学的研究内容86

一、“辩”的目的和作用86

二、“辩”的种类89

三、“辩”的原则、要求91

四、“辩”的技巧、方法93

五、辩谬95

六、关于“辩”的胜负96

第三节 世界古代三大辩学体系的比较97

一、古代印度、希腊辩学的产生和发展97

二、世界古代三支论辩传统的简单比较107

中篇 中国名学119

第四章 名学的发端119

第一节 邓析的名实观119

一、“名不可以外务”119

二、名实参验的正名原则120

三、制名的方法121

第二节 孔子的“正名”论122

一、“正名”思想的由来123

二、“正名”的意义125

三、关于“正名”的原则127

第五章 《尹文子》和《管子》的名学130

第一节 《尹文子》的名学130

一、名与形、名与事130

二、名的区分136

三、“名”在交际中的特性143

四、关于名实相应147

第二节 《管子》的名学148

一、名的生成及其作用148

二、正名的意义150

三、名实关系152

第六章 公孙龙的名学154

第一节 为公孙龙正名——泛论公孙龙的名学154

一、公孙龙之学与墨学155

二、公孙龙不“诡辩”157

三、公孙龙非“唯心”161

四、公孙龙的名学特色163

第二节 《名实论》析166

一、几个重要术语的提出166

二、正名的方法169

三、正名的标准170

四、“夫名,实谓也”172

第三节 《指物论》探174

一、《指物论》不是对辩体174

二、关于“指”的含义177

三、“物莫非指,而指非指”181

四、《指物论》的符号学思想186

第四节 《坚白论》阐释189

一、视不得“坚”,拊不得“白”189

二、“离也者,藏也”192

三、“不定者兼”194

四、“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197

五、结论200

第五节 《白马论》辨正201

一、从古汉语特点看“白马非马”202

二、“白马非马”题解207

三、对“‘白马’非‘马”的论证210

四、从符号学看《白马论》对名学的贡献215

第六节 《通变论》索解218

一、“二无一”218

二、“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223

三、“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227

第七章 《墨经》的名学231

第一节 名与实231

一、名的实质及其作用231

二、名实关系238

第二节 名的种类240

一、“达、类、私”240

二、“以形貌命者”、“不可以形貌命者”244

三、“以居运命者”245

四、关于“兼名”246

第三节 名与名之间的关系249

第八章 荀子的名学251

第一节 名的实质及作用251

一、名的实质251

二、名的作用253

第二节 命名的原则258

一、“同则同之,异则异之”258

二、“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260

三、“径易而不拂”261

四、“稽实定数”262

五、“王者制名”263

第三节 名的种类265

一、“单名”与“兼名”265

二、“大共名”与“大别名”265

下篇 中国辩学273

第九章 辩学的发端273

第一节 邓析的“刑名之辩”273

一、“刑名之辩”的意义273

二、“辩”的区分275

三、“言之术”276

第二节 墨子的辩学观276

一、“辩”与“故”277

二、立言的标准279

第十章 《墨经》的辩学281

第一节 “辩”的一般问题281

一、“辩”的言语行为特色281

二、“辩”的对象283

三、“辩”的任务和作用286

四、“辩”的原则和要求288

五、“辩”的胜负判定289

第二节 “辩”的模式291

一、关于“三物”与“三段”291

二、“三物”的认识模式293

三、“三物”的认识论意义296

第三节 “辩”的方法298

一、“辩”的一般方法298

二、“辟”、“侔”、“援”、“推”、“止”299

第四节 辩谬305

一、谬误的几种情形305

二、谬误的成因310

第十一章 战国末期的辩学思想314

第一节 荀子的辩学思想314

一、辩说的实质314

二、辩说的起因、种类315

三、辩说的原则和要求316

四、破“三惑”319

第二节 韩非的辩学思想324

一、辩言的产生325

二、辩说之难326

三、辩言的标准328

四、关于“矛盾之说”330

第三节 《吕氏春秋》的辩学思想341

一、辩的目的341

二、辩的原则342

第十二章 汉魏时期的辩学思想344

第一节 王充的论说思想344

一、论说的实质和作用344

二、论说的要求346

第二节 徐幹论“辩”349

一、“辩”的本质、目的350

二、“辩”的原则350

三、“辩”的要求352

第三节 刘邵的“辩难”说353

一、辩难的实质354

二、辩难的目的355

三、辩难的方法356

四、辩者的素质358

跋3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