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中西部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中西部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1034117.jpg)
- 夏林圻,夏祖春,李向民,马中平,徐学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7575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82页
- 文件大小:148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大地板块构造-火山作用-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中西部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概论3
第1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3
1.1 全球背景3
1.2 古亚洲构造域6
1.3 特提斯构造域7
第2章 与大陆火山事件相关的关键性地质问题8
2.1 国际概况8
2.2 研究区若干关键性地质问题9
2.2.1 新元古代中-晚期大陆裂谷火山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9
2.2.2 中亚石炭纪—早二叠世大规模裂谷火山作用与古特提斯裂解10
2.2.3 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的火山作用响应11
2.2.4 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12
第3章 古大陆火山岩研究中若干研究方法讨论14
3.1 正确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判别大陆板内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14
3.1.1 引言14
3.1.2 大陆玄武岩受到岩石圈混染的成分证据14
3.1.3 典型事件的启示16
3.1.4 应用实例——天山及邻区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的形成环境21
3.1.5 结论25
3.2 地质历史中古地幔柱的鉴别25
3.2.1 引言25
3.2.2 地幔柱说与非地幔柱说的争论26
3.2.3 古地幔柱的若干鉴别标志27
第二篇 新元古代中-晚期大陆裂谷火山作用与超大陆裂解33
第4章 天山-塔里木北缘新元古代—早寒武世裂谷火山作用33
4.1 引言33
4.2 地质背景34
4.3 新元古代—早寒武世裂谷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35
4.3.1 空间分布特征35
4.3.2 火山岩喷发时代的判定38
4.4 火山岩组合和类型39
4.4.1 库鲁克塔格微地块39
4.4.2 阿克苏-柯坪微地块41
4.4.3 卡瓦布拉克微地块42
4.4.4 塞里木微地块42
4.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42
4.5.1 岩浆系列和分类46
4.5.2 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变化特点47
4.5.3 稀土元素变化特点50
4.5.4 不相容微量元素变化特点51
4.5.5 Sr、Nd同位素比值变化特点53
4.6 岩石成因讨论54
4.6.1 天山及邻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火山岩的形成环境54
4.6.2 源的部分熔融条件和源区特点55
4.6.3 天山及邻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裂谷玄武岩形成过程中地幔柱和岩石圈的贡献57
4.6.4 岩石成因探讨61
4.7 小结62
第5章 南秦岭西段碧口群火山岩岩石成因64
5.1 引言64
5.2 地质概况64
5.3 样品及测试方法67
5.4 火山岩分类71
5.5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72
5.6 地壳混染作用75
5.7 碧口群火山岩的形成环境78
5.8 幔源性质与熔融条件78
5.8.1 幔源性质78
5.8.2 幔源熔融条件81
5.8.3 地幔柱成分的推断82
5.9 小结82
第6章 南秦岭东段耀岭河群、陨西群和武当山群火山岩岩石成因84
6.1 引言84
6.2 地质概况85
6.3 火山岩分类88
6.4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97
6.5 地壳混染作用100
6.6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岩的形成环境103
6.7 幔源性质与熔融条件106
6.7.1 幔源性质106
6.7.2 幔源熔融条件108
6.7.3 地幔柱成分的推断110
6.8 结论和讨论111
第7章 南秦岭中段西乡群火山岩岩石成因113
7.1 引言113
7.2 地质概况114
7.3 火山岩分类128
7.3.1 西乡群(孙家河组、大石沟组、白勉峡组)各岩组特征概述128
7.3.2 岩石类型和岩浆系列128
7.4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135
7.5 地壳混染作用138
7.6 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火山岩的形成环境142
7.7 幔源性质与熔融条件145
7.7.1 幔源性质145
7.7.2 幔源熔融条件147
7.7.3 地幔柱成分的推断148
7.8 三湾组火山岩岩石成因讨论148
7.9 结论和讨论150
第8章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作用153
8.1 引言153
8.2 地质概况153
8.3 火山岩分类155
8.3.1 岩浆类型155
8.3.2 岩石类型157
8.4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163
8.5 地壳混染作用166
8.6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火山岩的形成环境170
8.7 幔源性质与熔融条件174
8.7.1 幔源性质174
8.7.2 幔源熔融条件175
8.7.3 地幔柱成分的推断177
8.8 新元古代大陆裂谷火山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178
8.9 结论和讨论179
第三篇 天山及邻区(中亚)石炭纪—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裂谷火山作用185
第9章 天山及邻区(中亚)石炭纪—早二叠世基性熔岩岩石成因185
9.1 引言185
9.2 地质背景185
9.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197
9.4 岩石地球化学基本特征209
9.4.1 天山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基性熔岩分类209
9.4.2 岩石学特征简述211
9.4.3 主量元素变化特点212
9.4.4 微量元素变化特点215
9.4.5 Sr、Nd、Pb同位素比值的变化特点222
9.5 岩石成因讨论224
9.5.1 蚀变作用对岩浆成分的影响224
9.5.2 天山及邻区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火山岩的形成环境224
9.5.3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229
9.5.4 天山及邻区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基性熔岩中保存的地幔柱信号230
9.5.5 地壳混染作用232
9.5.6 天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中岩石圈地幔的作用238
9.5.7 源区性质和源区熔融程度的鉴别239
9.5.8 地幔柱的鉴别和地幔柱组分成分的推断241
9.6 石炭纪基性熔岩和早二叠世基性熔岩间的时空关系244
9.7 天山(中亚)大火成岩省的成矿背景意义245
9.8 小结246
第10章 天山石炭纪酸性火山岩岩石成因:大陆裂谷环境中基性和酸性岩浆作用的关系250
10.1 引言250
10.2 地质背景250
10.3 样品采集和分析技术251
10.4 岩石地球化学基本特征255
10.4.1 天山石炭纪裂谷酸性火山岩的分类255
10.4.2 主量元素变化特点257
10.4.3 微量元素变化特点259
10.4.4 Sr、Nd和Pb同位素比值变化特点260
10.5 岩石成因讨论261
10.5.1 前寒武纪地壳的熔融265
10.5.2 年轻底侵玄武岩壳的熔融和玄武岩分离结晶作用的区分266
10.5.3 天山东段泥盆纪岛弧玄武岩的熔融269
10.5.4 同化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AFC)270
10.5.5 双峰式火山作用与正常火山作用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270
10.6 小结271
第11章 巴音沟蛇绿岩:古特提斯裂解的地质纪录273
11.1 引言273
11.2 地质背景274
11.3 岩石学275
11.4 样品采集与分析技术276
11.5 岩石地球化学基本特征280
11.5.1 巴音沟地区“基底单元”和“蛇绿岩单元”中火成岩的分类280
11.5.2 主量元素和相容性微量元素变化特点281
11.5.3 微量元素变化特点282
11.5.4 放射性同位素比值变化特点284
11.6 岩石成因讨论286
11.6.1 巴音沟地区早石炭世镁铁质熔岩产出构造环境的判别286
11.6.2 分离结晶作用286
11.6.3 地壳混染作用287
11.6.4 幔源信号287
11.6.5 岩石成因演化290
11.7 小结291
第12章 天山石炭纪火山岩系中不含有富Nb岛弧玄武岩、埃达克岩和高镁安山岩组合294
12.1 引言294
12.2 背景294
12.3 典型富Nb岛弧玄武岩和大火成岩省大陆玄武岩的基本地球化学特点296
12.3.1 富Nb岛弧玄武岩296
12.3.2 大陆玄武岩301
12.4 讨论301
12.4.1 富Nb大陆玄武岩不同于富Nb岛弧玄武岩301
12.4.2 天山大火成岩省中是否有“埃达克岩”产出?304
12.4.3 天山大火成岩省中存在有高Mg安山岩吗?306
12.5 结论307
第四篇 亚洲若干大火成岩省火山作用311
第13章 亚洲三个大火成岩省(峨眉山、西伯利亚、德干)对比研究311
13.1 引言311
13.2 地质背景312
13.2.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312
13.2.2 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314
13.2.3 德干大火成岩省315
13.3 玄武岩岩石成因317
13.3.1 岩石类型划分317
13.3.2 峨眉山、西伯利亚和德干玄武岩中的地幔柱信号320
13.3.3 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325
13.3.4 熔融条件和源区特点326
13.3.5 峨眉山、西伯利亚和德干溢流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328
13.4 与大火成岩省相伴的区域性隆升331
13.4.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331
13.4.2 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332
13.4.3 德干大火成岩省333
13.5 大火成岩形成与生物灭绝间的关联334
13.6 大火成岩省和成矿335
13.7 结论336
第五篇 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的火山作用响应339
第14章 青藏高原古新世—始新世早期(65~40Ma B.P.)火山岩-同碰撞火山作用的产物339
14.1 引言339
14.2 地质背景340
14.3 古新世—始新世早期(65~40Ma B.P.)火山岩系340
14.3.1 林子宗火山岩系340
14.3.2 拉嘎拉玄武岩(LB)343
14.3.3 邦达错碱性玄武岩(BAB)343
14.3.4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变化特点344
14.3.5 古新世—始新世早期(65~40Ma B.P.)基性熔岩(SiO2≤56%)分类351
14.3.6 Sr-Nd同位素变化特点352
14.4 讨论355
14.4.1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355
14.4.2 古新世—始新世早期(65~40Ma B.P.)基性熔岩——软流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356
14.4.3 利用REE模型约束源区特点358
14.4.4 西藏中部和南部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火山岩浆作用成因模式359
14.4.5 碰撞期(或同碰撞)成矿作用和成矿类型361
14.5 讨论和结论361
第15章 青藏高原中部(羌塘地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45~26Ma B.P.)火山作用363
15.1 引言363
15.2 地质和地球物理背景364
15.3 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45~26Ma B.P.)火山岩性质365
15.4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375
15.5 岩石圈同化-混染作用377
15.6 “碰撞后”埃达克岩及其成矿背景意义382
15.7 源区成分与特点384
15.8 青藏高原中部羌塘地块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浆作用成因模式385
15.9 小结388
第16章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全新世(26~0Ma B.P.)火山作用390
16.1 引言390
16.2 渐新世晚期—全新世(26Ma B.P.至今)火山岩性质393
16.2.1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中的渐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晚期(26~8Ma B.P.)火山岩393
16.2.2 青藏高原北部中新世到第四纪(20Ma B.P.至今)火山岩404
16.3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414
16.4 岩石圈同化-混染作用415
16.5 “碰撞后”埃达克岩及其成矿背景意义426
16.6 源区成分与特点429
16.7 青藏高原新近纪构造岩浆演化模式431
16.8 小结434
结论437
参考文献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