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民工收入分配与劳动就业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朝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3563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民工-收入分配-研究-中国;民工-劳动就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民工收入分配与劳动就业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0.1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1
0.2与农民工工资就业关联的“刘易斯拐点”研究动态4
0.2.1“民工荒”——“刘易斯转折点”中国始现信号4
0.2.2“刘易斯模型”验证之一:农业劳动剩余有限供给终结5
0.2.3“刘易斯模型”验证之二:农民工工资普遍上涨6
0.2.4“刘易斯模型”的中国悖论7
0.2.5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应用局限9
0.2.6述评12
0.3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12
0.3.1研究主要内容12
0.3.2研究主体框架15
0.4概念体系与研究方法16
0.4.1概念界定16
0.4.2研究方法19
0.5研究的创新与不足20
0.5.1研究的创新探索20
0.5.2研究的不足之处21
第1章 研究理论基础22
1.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拓展23
1.1.1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3
1.1.2“拉尼斯—费景汉”城乡二元经济模型26
1.1.3乔根森二元经济发展模型28
1.1.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29
1.1.5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模型31
1.2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决定学说33
1.2.1早期古典经济学中的生存工资理论33
1.2.2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决定理论34
1.2.3现代工资决定理论36
1.2.4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38
1.3西方经典就业理论39
1.3.1世纪前传统就业理论39
1.3.2近代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39
1.3.3后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40
1.3.4货币主义就业理论40
1.3.5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41
1.3.6人力资本就业理论41
第2章 二元制度分割下的农民工工资决定42
2.1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民工工资决定43
2.1.1农业制度工资下的农民工工资决定44
2.1.2“候鸟型”迁移模式下的农民工工资决定46
2.1.3最低工资制度立法下的农民工工资决定47
2.2影响农民工工资决定的企业、政策与组织环境因素实证分析49
2.2.1与企业环境相关联的农民工工资决定回归分析50
2.2.2与政策指导相关联的农民工工资决定回归分析53
2.2.3与组织影响力相关联的农民工工资决定回归分析55
2.3差别工资决定机制的一个悖论:农民工补偿性工资缺损58
2.3.1劳动力市场上的补偿性差别工资决定58
2.3.2农民工工资决定“享乐主义报酬”悖论63
2.4地域与体制分割下的农民工工资差别歧视64
2.4.1城乡地域分割下的农民工工资差别歧视65
2.4.2体制(所有制)分割下的农民工工资差别歧视67
2.5小结68
第3章 农民工工资水平影响与变动趋势判断70
3.1“强资本”与“弱劳动”格局下的农民工工资低水平维持70
3.1.1“民工潮”导致农民工工资议价弱势70
3.1.2农民工低工资水平维持72
3.1.3农民工劳动力成本过分压榨的消极影响75
3.2与工资水平相关联的农民工个体特征检验77
3.2.1样本特征描述与研究方法77
3.2.2指标体系建立与变量选取78
3.2.3研究假设80
3.2.4模型解释与讨论80
3.3农民工工资收入变动及趋势判断82
3.3.1非企业组织与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始现(1978~1992年)82
3.3.2农民工城镇务工工资性收入增加(1992~2002年)83
3.3.3农民工工资收入逐步提升,但明显滞后于城镇职工工资增速(2003~2007年)84
3.3.4引发“刘易斯拐点”争议的农民工工资显著上涨(2008~2010年)86
3.3.5农民工工资变动趋势判断88
3.4小结90
第4章 农民工社会福利分配中的利益集团博弈92
4.1农民工社会福利偏好的经济学分析93
4.1.1农民工社会福利偏好选择93
4.1.2扁平等利润曲线条件下的企业社会福利偏好选择94
4.1.3陡峭等利润曲线条件下的企业福利偏好选择96
4.1.4工资与福利的劳资联合决定97
4.2社会福利分配上的农民工、企业与政府策略博弈99
4.2.1农民工社会福利分配博弈中的主体及目标100
4.2.2社会福利分配中的农民工与企业博弈101
4.2.3社会福利分配中的农民工与政府博弈103
4.2.4农民工社会福利分配中的政府与企业博弈105
4.3农民工福利分配与利益集团博弈效应分析109
4.3.1市民阶层是农民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最大受益群体109
4.3.2企业是农民工劳动力供给充足的直接受益者110
4.3.3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政府集团利益实现111
4.4农民工社会福利权实现的“相对剥夺感”112
4.4.1农民工养老保障福利享有上的“相对剥夺感”113
4.4.2农民工医疗保健福利享有上的“相对剥夺感”114
4.4.3农民工工伤保障福利享有上的“相对剥夺感”114
4.4.4农民工住房福利享有上的“相对剥夺感”115
4.4.5农民工教育福利享有上的“相对剥夺感”116
4.5小结117
第5章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再分配119
5.1农民工疾病救治与医疗保险实证分析121
5.1.1农民工疾病及就诊状况调查121
5.1.2农民工医疗保险实施与效果分析122
5.1.3农民工就医费用支出状况调查124
5.1.4几点建议125
5.2基于城市留居选择异质性征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构建126
5.2.1农民工城市留居选择异质性征的人群特征判断127
5.2.2返乡选择异质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方案设计128
5.2.3农民工养老金补偿给付模式构建130
5.3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模式选择及路径安排132
5.3.1“控制型”工伤保障风险规避模式132
5.3.2“企业责任型”工伤风险保障模式实施133
5.3.3“保险型”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的前提与选择135
5.3.4结论及建议136
5.4农民工城市住房合法权益的实现138
5.4.1农民工弱势地位影响城市合法住房权的实现138
5.4.2制度歧视导致城市住房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民工139
5.4.3农民工住房模式适用性缺陷140
5.4.4市民阶层的自利障碍约束141
5.5小结142
第6章 流动中的农民工劳动就业145
6.1流动成本与农民工就业146
6.1.1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人口特征与市场因素146
6.1.2农民工就业成本中的工资预设与企业支付最优150
6.2与就业弹性相关联的农民工劳动力成本与要素替代153
6.2.1劳动力成本与农民工就业弹性153
6.2.2生产要素替代对农民工就业弹性的影响157
6.3基于农民工个体特征的就业模型数理分析161
6.3.1样本统计描述162
6.3.2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162
6.3.3模型解释与讨论163
6.4不同流迁模式下的农民工就业供给166
6.4.1新生代农民工“亦工亦农”兼业比重低下,且行业选择性增强166
6.4.2“家庭迁徙型”农民工就业趋于稳定167
6.4.3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状态正在弱化168
6.4.4农民工回流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169
6.5小结171
第7章 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雇佣歧视与利益集团影响172
7.1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遭遇雇佣歧视174
7.1.1买方垄断市场上的个人偏见歧视174
7.1.2农民工群体特征统计歧视176
7.1.3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非竞争歧视177
7.2相关利益集团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179
7.2.1与企业利益集团相关联的农民工就业回归分析179
7.2.2与政府利益集团相关联的农民工就业回归分析181
7.2.3与市民利益集团相关联的农民工就业回归分析183
7.2.4与组织影响力相关联的农民工就业回归分析185
7.3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歧视中的获益、损害与坚持187
7.3.1农民工雇佣歧视中的企业利益187
7.3.2歧视偏好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工作搜寻190
7.3.3歧视偏好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工资差距192
7.3.4歧视偏好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职业隔离195
7.3.5结论197
7.4小结198
第8章 工会效率与农民工工资就业维权199
8.1农民工工资就业维权的工会效率200
8.1.1《工会法》立法层次低下且存在不确定指引,农民工信心不足200
8.1.2工会集体谈判权缺损,农民工体制内维权低效201
8.1.3工会罢工权缺失,农民工体制外维权无序混乱203
8.2农民工工会目标与效率实现差距的原因分析204
8.2.1农民工劳动力高需求弹性强化了工会效率的市场约束204
8.2.2农民工“集体意识”与“道德密度”缺损影响工会结社权实现205
8.2.3现有法律法规对工会权利缺乏完整确认206
8.2.4工会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207
8.3农民工工会需求与供给决定模型207
8.3.1农民工工会需求的一个模型解释208
8.3.2农民工工会供给制度安排210
8.4工会目标实现的效率最优212
8.4.1劳资双方福利改善的“效率合约”订立213
8.4.2风险规避型“生产率谈判”实现215
8.4.3以工会集体谈判机制取代市场“进入”与“退出”219
8.5小结219
第9章 基于农民工劳动力供求“拐点”争议的实证研究222
9.1农民工劳动力供求“拐点”验证222
9.1.1农村可转移劳动力剩余总量日趋减少223
9.1.2经济增长导致农民工劳动力需求大幅扩张224
9.2基于劳动力供求“拐点”争议的农民工供求关系实证研究225
9.2.1农民工劳动力就业供给的统计描述226
9.2.2农民工用工企业劳动力需求及满足度调查228
9.2.3有关农民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定量分析232
9.2.4结论235
9.3农民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政府干预236
9.3.1制度分割下的政府不作为与歧视性干预236
9.3.2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的政府反歧视干预239
9.3.3政府干预的经济与社会效用实现242
9.4小结248
第10章 农民工劳动权实现下的“刘易斯拐点”来临249
10.1中国“刘易斯拐点”始现的判定指标250
10.1.1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250
10.1.2人口增长252
10.1.3农业劳动生产率254
10.2基于农民工劳动权实现的“刘易斯拐点”争议254
10.2.1农民工工资出现普遍的、大幅度的上涨255
10.2.2“民工荒”——中国劳动力供求格局转变信号256
10.3中国“刘易斯拐点”尚未来临257
10.3.1政策与制度指导安排下的农民工工资上涨257
10.3.2农民工供给短缺与剩余并存258
10.3.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稳定性显著260
10.4农民工劳动权实现下的“刘易斯拐点”来临262
10.4.1基于就业与收入保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262
10.4.2农民工劳动力供给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265
10.4.3产业平衡路径下的农民工终结——“刘易斯转折点”的实现267
10.5小结273
第11章 研究结论与需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275
11.1研究结论275
11.1.1农民工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问题的相关结论275
11.1.2农民工就业影响与雇佣歧视问题的相关结论276
11.1.3农民工工资就业的工会维权问题的相关结论277
11.1.4劳动力市场均衡发展中“刘易斯拐点”问题的相关结论278
11.2下一阶段需继续探讨的问题278
11.2.1有关农民工工资就业问题上的“相对剥夺感”疏导278
11.2.2有关农民工劳动权实现中政府干预的最优限度确定279
11.2.3有关增强农民工工会与NGO对工资就业维权效率问题的研究279
11.2.4基于劳动力供求形势的“刘易斯拐点”研究280
参考文献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