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射线检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射线检测
  • 岳玉国主编;王洋,王小林参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1524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69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176页
  • 主题词:射线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射线检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射线(照相法)检测的一般原理1

1.2 射线(照相法)检测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1

1.2.1 适用范围1

1.2.2 局限性2

1.3 射线检测技术的发展2

第2章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4

2.1 原子结构与元素4

2.1.1 原子结构4

2.1.2 原子的能级5

2.1.3 元素和同位素6

2.2 射线6

2.2.1 射线和粒子流6

2.2.2 电磁波和光量子7

2.2.3 X、γ射线的主要性质8

2.2.4 X射线谱9

2.2.5 放射性与放射性衰变11

2.2.6 放射性衰变规律11

2.2.7 γ射线源的制备及性质12

2.3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

2.3.1 光电效应13

2.3.2 康-吴效应14

2.3.3 电子对效应14

2.3.4 瑞利效应15

2.4 射线透过物质后强度的衰减16

2.4.1 射线的吸收、散射与衰减16

2.4.2 线衰减系数与半(值)价层17

2.4.3 多色、宽束连续谱线的衰减规律18

第3章 射线检测设备20

3.1 X射线机20

3.1.1 X射线机的形式及结构20

3.1.2 X射线管20

3.1.3 高压发生器23

3.1.4 冷却系统23

3.1.5 控制系统24

3.1.6 X射线机的工作过程24

3.1.7 X射线的强度与转换效率25

3.1.8 侧倾效应25

3.1.9 X射线机的主要技术性能26

3.2 γ射线机28

3.2.1 γ射线机的基本构成28

3.2.2 γ射线源的主要特性30

3.2.3 γ射线机与X射线机比较31

3.3 高能X射线机32

3.3.1 静电电子加速器32

3.3.2 电子感应加速器32

3.3.3 电子直线加速器33

3.3.4 电子回旋加速器34

3.3.5 高能X射线探伤34

第4章 射线检测器材37

4.1 射线胶片37

4.1.1 射线胶片的结构37

4.1.2 感光原理及潜影的形成38

4.1.3 底片黑度38

4.1.4 射线胶片特性39

4.2 像质计43

4.2.1 简述43

4.2.2 像质计的主要类型43

4.3 射线照相灵敏度47

4.3.1 射线照相对比度48

4.3.2 射线照相不清晰度50

4.3.3 射线照相颗粒度53

4.3.4 最小可见对比度(识别界限对比度)△Dmin54

4.4 增感屏55

4.4.1 基本概念55

4.4.2 增感屏的种类与特点55

4.4.3 增感屏的使用57

4.5 黑度计58

第5章 射线的辐射防护59

5.1 辐射剂量及其单位59

5.1.1 照射量(X)59

5.1.2 吸收剂量(D)59

5.1.3 剂量当量(H)60

5.1.4 吸收剂量与照射量的关系60

5.2 射线的辐射生物效应62

5.2.1 概述62

5.2.2 辐射损伤63

5.2.3 辐射损伤的相关因素64

5.3 辐射防护标准64

5.3.1 防护的基本原则64

5.3.2 我国辐射防护标准的有关规定65

5.4 辐射防护方法与监测66

5.4.1 外照射的基本防护方法66

5.4.2 辐射防护计算67

5.4.3 辐射防护监测70

5.4.4 射线剂量检测方法及仪器71

第6章 射线照相法及检测工艺72

6.1 概述72

6.2 射线照相法原理76

6.3 透照布置77

6.3.1 透照布置概述77

6.3.2 射线源、工件、胶片的相对位置77

6.3.3 有效透照区78

6.3.4 中心射线束方向79

6.3.5 像质计和标记的放置79

6.4 透照技术参数的选择对照相灵敏度的影响79

6.4.1 射线源的选择79

6.4.2 X射线能量的选择81

6.4.3 焦距的选择82

6.4.4 曝光量的选择和计算83

6.5 透照方式的选择和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88

6.5.1 透照方式的选择88

6.5.2 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90

6.6 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及应用举例98

6.6.1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的内容及编制要求98

6.6.2 典型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测工艺卡编制范例103

6.7 曝光曲线119

6.7.1 曝光曲线概述119

6.7.2 曝光曲线的典型形式119

6.7.3 曝光曲线的制作120

6.7.4 曝光曲线的应用123

6.8 散射线与散射线的控制126

6.8.1 散射线的产生126

6.8.2 散射线对影像质量的影响126

6.8.3 控制散射线的主要方法127

6.9 暗室处理128

6.9.1 概述128

6.9.2 胶片切装129

6.9.3 显影129

6.9.4 停显或中间水洗132

6.9.5 定影133

6.9.6 水洗134

6.9.7 干燥135

6.9.8 胶片自动处理135

6.10 射线底片的观察136

6.10.1 眼睛的视觉特性136

6.10.2 观片灯137

6.10.3 观片室138

6.11 射线底片质量139

6.11.1 黑度139

6.11.2 射线照相灵敏度140

6.11.3 标记系140

6.11.4 表观质量140

第7章 评片141

7.1 评片基本知识141

7.1.1 观片的基本操作141

7.1.2 评片的主要内容141

7.1.3 质量评定142

7.2 底片影像分析143

7.2.1 施焊位置的影像分析143

7.2.2 焊接形式的影像分析145

7.2.3 焊接方法的影像分析146

7.3 焊接缺陷影像分析147

7.3.1 焊缝内部缺陷的影像分析147

7.3.2 焊缝形状缺陷的影像分析153

7.3.3 常见伪缺陷影像及识别方法154

7.4 焊接接头的质量等级评定156

7.4.1 概述156

7.4.2 举例156

7.4.3 射线检测记录与报告158

附录161

附录A JB/T 4730.2 —2005标准中各技术等级的像质计灵敏度161

附录B JB/T 4730.2 —2005标准中环向对接焊接接头的透照次数图163

参考文献1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