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扬州运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扬州运河
  • 徐炳顺著 著
  • 出版社: 扬州:广陵书社
  • ISBN:978780694434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116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大运河-史料-扬州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扬州运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辑 邗沟起源1

邗沟起源1

最早记载邗沟的书籍3

邗沟源头可能在湾头4

昔日邗沟的终点——末口8

第二辑 河线演变11

历代河线演变11

邗沟首变始于东汉陈登11

晋代,河线有过三次较大变迁12

隋代,邗沟河线有过两次变化12

唐代,邗沟河线又有新的变化13

宋代,河线局部有变化14

元代,重于海运,河道浅涩15

明代,河线有微调,又增新运口15

清代,河线无大的变革16

民国期间河线无变化17

新中国成立后,新开入江口,扬州运河趋于直线17

宝应运河十三变18

长江北岸江淮运口的变迁20

新中国新辟运河六圩入江口24

第三辑 两岸河湖27

湖形似马的白马湖27

漕运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射阳湖29

两条邗沟相聚茱萸湾31

挽救邗沟口门的欧阳埭36

大汕子河就是永和沟38

三阳渎与三阳河39

隋炀帝开邗沟42

万古流不绝的伊娄河42

方便船只通行的七里港河44

宋、元运道入射阳湖的通道——黄浦溪47

唐至明初的运道——宋泾河47

沙河遗迹尚在49

陈瑄新开运口——白塔河50

从樊梁湖到高邮湖51

实现河湖分开的康济河61

湖漕第一患——范光湖64

弘济河开挖之难65

昔日洪水泛滥的宝应湖69

曾经是夏日荷花盛开的邵伯湖73

邵伯月河、界首月河77

扬州运河河道的形成78

扬州宝带河与新河湾79

以开河代替堵口的永安新河80

第四辑 堰埭堤闸83

水工程种类繁多83

运河堰、埭的由来及称谓的变化88

利农便漕的邵伯埭90

邗沟从无堤防到建成国家一级堤防92

为适应漕运,明代瓜洲运口建十坝95

仪征运口五坝功不可没96

仪征运口四闸的兴废争论98

扬州府同知建成江北第一闸102

瓜洲闸的前世今生104

为保仪扬河畅通,建三汊河吊桥106

民国时,兴建由江入运第一船闸——邵伯船闸107

为沟通河湖,民国时建高邮船闸108

沿运有过多少涵闸109

运河有过多少埭、堰、坝110

第五辑 水源蓄泄113

春秋邗沟水源不尽理想113

汉代河线有变,水源依旧114

三国时邗沟水道不通114

六朝时邗沟通江口门西迁,水源有所改善114

隋代重开邗沟,水源无变化115

唐代官河只患水少115

五代时虽有开河之举,水源不变116

宋代,蓄水、节水工程众多,仍然受水源困扰117

元代,邗沟水源仰天求雨120

明初,邗沟所做工程以蓄为主,后期以排为主120

清代,水多时成灾,水少时漕船受阻123

民国期间,新建邵伯船闸对节水起了一定作用125

解决邗沟水源不足的辅助措施125

运河水源与农灌的矛盾131

新中国建成江都抽水站,运河水随人意流132

第六辑 黄河干扰135

明代起邗沟成了行水河道135

黄河全面夺淮,邗沟无宁日136

明祖陵被淹,邗沟受株连137

高家堰成为淮扬屏障138

泥沙使清口陷入困境139

蓄清刷黄是怎么一回事140

明末四决高家堰140

第七辑 邗沟纳淮143

淮河原来不从扬州入江、入海143

明祖陵被淹始有导淮入江之议143

开周桥之争145

“分黄导淮”救明祖陵,淮水始由扬州入江、入海147

明代淮水经扬州入海口门之一——泾河闸147

明代淮水经扬州入海口门之二——子婴闸148

明末淮水入江口门149

淮水入江之始为何说法不一151

高堰五坝151

运河堤上减水坝的由来153

康熙皇帝决策淮水入江153

运河归海坝的起源156

乾隆朝一开始就重视“十年九涝”的里下河地区水患165

归江河道布局的形成166

清代后期无力修复水毁工程,出现了归江草坝167

淮河纵横运河入江、入海177

“导淮”与“复淮”178

第八辑 人祸天灾179

宋金战争使邗沟瘫痪179

明代中期以后运东水患连年180

清水潭累决,下河累遭灭顶183

康熙三十八年邵伯遭灭顶之灾185

民国20年大水,下河空前浩劫187

第九辑 运河春天191

根治淮河191

1954年大洪水,“放水归田”历史,一去不返192

运河的春天192

能使水往高处流的江都抽水站203

里运河水源根系新通扬运河206

昭关灌区近水楼台先得月208

1991年特大洪水,运堤巍然不动209

1994年严重干旱,运河送水忙211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211

2003年运河大堤再经考验213

现代化大型船闸拔地而起213

运河大桥林立215

第十辑 运河管理217

唐代以后,扬州运河出现条块结合管理217

宋设提举管理运河218

金规定州县管理、元设捕盗司管理219

明设郎中、浅铺、巡河军管理运河219

清设河营,文武结合管运河221

扬州府管理运河文职属员222

扬州河营武职属员222

雍正时又分为上下河营223

乾隆时定道、厅、汛分段管理223

民国改“两游制”为“三段制”管运河225

新中国设运河堤防管理所管运河226

第十一辑 趣闻轶事229

邗沟的称谓知多少229

邗沟之最231

里下河不是一条河233

世界上最早的船闸雏形234

扬州河湖分隔第一人——柏丛桂235

陈瑄治理扬州运道的成就236

吴桂芳反对淮水入江240

江都县令抉择开金湾河240

芒稻河、芒稻闸是明清时扬州最大的泄洪河及泄洪闸241

归海坝配套工程——高邮通湖二十二港242

靳辅堵闭高邮清水潭决口244

乾隆皇帝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246

清代瓜洲运口坍江治理始末248

河官排水与盐官蓄水的矛盾255

扬州大规模农田筑圩始于嘉庆年间257

运河三潭258

人工挖出归江大河,留下七河八岛259

运河的水为什么会高出地面261

江都市崇湾段运河堤为什么加不高262

河道总督祭水怪262

淮扬道黎世序升官趣闻263

销声匿迹的康泽侯庙与五龙王庙265

轸位碑之迷266

运河复堤碑见证了扬州二十世纪最大的水灾266

美好传说的运河露筋祠267

铁犀镇水的传说268

“九牛二虎一只鸡”是拉郎配式的传说271

宝应乔莱父子为家乡直谏朝廷273

傅泽洪编纂的《行水金鉴》至今在水利界仍广为流传275

刘宝楠与《宝应图经》276

首考扬属邗沟变迁第一人——刘文淇276

茅以升防汛遇难题277

古诗与古渡278

瓜洲古渡碑279

不同寻常的水位调配280

万人抢堵通运闸决口283

“让地与江”的历史一去不返284

第十二辑 邗沟诗钞287

第一部分 咏邗诗钞287

西征赋(节选)&南朝宋·谢灵运287

芜城赋(节选)&南朝宋·鲍照287

隋堤柳&五代·江为288

白田马上闻莺&唐·李白288

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唐·李白288

赴楚州次白田阻浅问张南史&唐·刘长卿288

送子胥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节选)&唐·刘长卿289

瓜洲闻晓角&唐·张祜289

长相思&唐·白居易289

扬州春词三首(选一)&唐·姚合289

宿范水&唐·储嗣宗290

汴河怀古二首(选一)&唐·皮日休290

寒食宿陈公塘上&宋·徐铉290

邵伯埭下寄高邮陈郎中&宋·徐铉291

射阳湖&宋·范仲淹291

宿邵埭闻雨因买藕芡人回呈永叔&宋·梅尧臣291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291

送孙诚之尉北海(节选)&宋·秦观292

句&宋·秦观292

次韵子由邵伯埭见别三首(之一)&宋·秦观292

秋日三首(之一)&宋·秦观292

咏湖(节选)&宋·蒋之奇293

次韵答贾耘老&宋·苏轼293

扬州杂咏七首(之二)&宋·晁补之293

视邵伯埭新堤&宋·晁补之293

高邮别秦观三首(之一)&宋·苏辙294

赴海陵行次宝应(一作过白田)&宋·吕本中294

雪小霁顺风过射阳湖&南宋·杨万里294

过宝应县新开湖&南宋·杨万里295

过新开湖&南宋·杨万里295

过高邮&南宋·杨万里295

邵伯湖停舟避雨&宋·陈造295

雷塘&元·苏大年296

发高沙(选一)&南宋·文天祥296

过邵伯镇&南宋·文天祥296

过高邮射阳湖杂咏(节选)&元·萨都剌297

夜过白马湖&元·萨都剌297

题界首驿&元·萨都剌297

邵伯舟中&元·萨都剌297

过高邮湖(选句)&元·袁桷297

高邮湖&元·陈基298

风过召伯高邮宝应三湖&明·李东阳298

夜过邵伯湖&明·李东阳298

康济河&明·李堂298

邵伯堰&明·欧大任299

夜过邵伯湖&清·彭孙通299

黄子湖&清·吴绮299

和吴绮归湖&清·范荃300

至黄子湖访外舅&清·江闿300

赤岸湖&清·李聪300

白马湖&清·乔莱300

召伯湖采莲曲&清·邹熊301

邵伯埭&清·夏之蓉301

邵伯湖&清·钱大昕301

第二部分 诗叹水患302

隆庆己巳大水纪灾二首&明·陆典302

宝应叹&清·吴敏道302

卖儿诗&明·张宗仁303

悯水&明·张养重303

崇桢辛未秋水暴涨&明·孙兆祥303

安宜行&清·孙蕙304

过高邮&清·乔莱304

河漕堤&清·叶燮304

重至宝应&清·叶燮305

荷锸夫&清·叶燮305

高邮湖见居民田庐多在水中,因询其故,恻然念之&清·爱新觉罗·玄烨305

河水决七年六月&清·陶澄306

筑堤苦&清·陶澄306

潦水溢&清·陶澄307

大人行&清·蒲松龄307

挽船行&清·蒲松龄308

清水潭决口&清·蒲松龄308

高邮湖&清·爱新觉罗·弘历308

下河叹&清·爱新觉罗·弘历308

车逻坝&清·爱新觉罗·弘历309

命筑高邮城外石堤诗示董事诸臣&清·爱新觉罗·弘历309

运河行&清·爱新觉罗·弘历310

邵伯湖&清·爱新觉罗·弘历310

过高邮州&清·爱新觉罗·弘历310

过宝应县&清·爱新觉罗·弘历310

过宝应县&清·爱新觉罗·弘历311

过高邮州&清·爱新觉罗·弘历311

阅坝&清·爱新觉罗·弘历311

过高邮州&清·爱新觉罗·弘历312

过瓜洲镇&清·爱新觉罗·弘历312

过金湾六闸书事&清·爱新觉罗·弘历312

过高邮州&清·爱新觉罗·弘历313

过车逻坝&清·爱新觉罗·弘历313

阅南关车逻坝&清·爱新觉罗·弘历314

过金湾六闸书事&清·爱新觉罗·弘历314

过车逻坝&清·爱新觉罗·弘历315

下河叹&清·爱新觉罗·弘历315

苦雨&清·夏之蓉316

纪灾&清·夏之蓉317

湖啸叹&清·刘中柱317

决堤叹&清·刘中柱318

乙丑水灾乐府八章&清·徐源318

秦邮秋夜有感&清·伊秉绶319

荒年杂诗&清·焦循320

江北大水叹(节选)&清·陈文述320

抱鸡行&清·朱士彦320

杂诗&清·刘宝楠321

高邮决口舟阻河干&清·华长卿321

堤决&清·吴嘉纪321

导淮叹&清·谈人格322

保坝谣&清·谈人格323

清水潭决纪事&清·谈人格323

水车行&清·杨福申323

运河&清·张曾勤324

湖河异涨行&清·厉同勋324

避水词&清·夏实晋325

第十三辑 有关考辨327

瘦西湖最初名为“保扬河”327

铁镬是镇水文物吗328

平津堰是不是堤防332

扬子与扬子津335

人字河哪里去了341

大事记342

春秋342

汉342

三国342

晋343

隋343

唐343

宋344

元346

明346

清351

民国353

中华人民共和国354

主要参考书目357

后记3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