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纪检监察管理实务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左连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208484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84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9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纪检监察管理实务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纪检监察工作总论3
第一章 党的纪律检查概述3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和主要任务4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4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任务5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指导思想9
一、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指导思想9
二、贯彻纪律检查指导思想需要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11
第三节 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14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恢复与发展14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产生方式与领导体制的确定15
三、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16
四、党的纪律检查法规建设17
五、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经验18
第四节 党的纪律与违纪20
一、党的纪律的基本含义20
二、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23
三、党纪的制定和执行27
四、违纪的一般理论30
五、党纪责任和党纪处分38
第二章 行政监察理论概述48
第一节 行政监察的概念48
一、行政监察的概念和特征48
二、行政监察的地位和作用49
三、行政监察的基本原则51
第二节 行政监察机关52
一、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发展概况52
二、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机构设置和领导体制53
三、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权限56
四、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任务59
五、我国行政监察机关行使监察权的方式60
第三节 行政监察对象64
一、行政监察对象概述64
二、国家行政机关64
三、国家公务员69
四、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72
五、行政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管辖的原则和范围72
第四节 行政监察机关与相关监督机关的工作关系74
一、行政监察机关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工作关系74
二、行政监察机关与人民检察机关的工作关系76
三、行政监察机关与经济监督机关的工作关系78
四、行政监察机关与舆论监督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80
第三章 纪检监察组织机构83
第一节 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的发展83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创立与重建83
二、行政监察机关的设立和恢复84
三、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85
第二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性质、任务、职权86
一、纪检监察机关的性质86
二、纪检监察机关的任务86
三、纪检监察机关的职权87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机构设置90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90
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机构92
三、派出、派驻和内设纪检监察机构95
第四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98
第一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98
一、纪检监察机关恢复组建后领导体制的变化98
二、纪检监察机关现行领导体制及其基本涵义99
第二节 干部双重管理体制101
一、干部双重管理的一般涵义101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双重管理是与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相适应的制度102
第五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职务设置104
第一节 纪检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设置104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委领导职务的设置105
二、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设置106
三、派驻和内设纪检监察机构领导职务的设置107
四、机关纪委和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机构领导职务的设置108
第二节 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职务设置108
一、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职务序列和配备比例109
二、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任职条件109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非领导职务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110
一、非领导职务设置110
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110
第六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管理114
第一节 考录与选调114
一、考试录用114
二、选调116
三、切实把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入口关”118
第二节 考察与任免119
一、纪检监察干部的考察119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任职122
三、纪检监察干部的免职124
四、纪检监察干部任免制度125
第三节 交流与回避127
一、纪检监察干部的交流127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回避128
第四节 监督与奖惩129
一、干部监督工作129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奖励131
三、纪检监察干部的惩戒134
第七章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136
第一节 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136
一、思想政治素质137
二、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138
三、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140
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的主要措施143
第二节 纪检监察领导班子建设144
一、纪检监察领导班子及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145
二、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146
三、领导班子组织建设148
四、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措施151
第三节 纪检监察干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164
一、纪检监察机关恢复组建以来干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情况164
二、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管理的各项制度165
第二篇 纪检监察案件调查工作程序173
第一章 纪检监察案件调查概述173
第一节 调查案件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地位、作用173
一、调查案件的涵义173
二、纪检监察机关调查案件工作的地位174
三、纪检监察机关调查案件工作的作用175
第二节 纪检监察案件的特点175
一、性质是内部监督175
二、方法主要是调查取证176
三、调查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176
四、处理是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7
五、不同于刑事案件和其他行政执法案件177
第三节 调查案件方法的探讨范围和解决的问题177
一、调查方法的探讨范围178
二、探讨调查方法解决的问题179
第四节 研究纪检监察案件调查方法的意义和做法180
一、研究纪检监察案件调查方法的意义180
二、研究纪检监察案件调查方法的做法181
第二章 调查案件程序183
第一节 受理183
一、受理的条件和范围183
二、受理的形式和渠道185
三、受理的方法和要求188
第二节 初步核实190
一、初步核实的任务190
二、初步核实的程序192
三、初步核实结果的处理193
四、初步核实的注意事项194
第三节 立案196
一、立案的条件196
二、立案的程序197
三、有关立案的注意事项199
第四节 调查200
一、调查的程序200
二、征询意见和反馈204
三、有关调查的几个问题204
第五节 移送审理206
一、移送审理的条件206
二、移送审理的材料207
三、移送审理的手续207
第三章 案件调查的组织实施208
第一节 准备工作208
一、分析线索208
二、了解情况210
三、制定计划211
四、其他准备213
第二节 组织协调213
一、理顺工作关系213
二、调查组的工作分配215
三、协调其他机关和部门配合216
第三节 工作实施216
一、突出重点216
二、掌握节奏217
三、巩固证据219
四、扩大战果219
第四章 案件调查决策221
第一节 决策类型221
第二节 决策原则223
第三节 案件调查决策内容225
一、初核决策225
二、立案决策226
三、调查决策226
四、“两规”决策226
五、调查终结决策226
六、案件处理决策227
第四节 案件调查决策心理227
第五章 案件调查方案的审查230
第一节 审查调查方案的原则230
第二节 审查调查方案的形式和内容232
一、审查调查方案的形式232
二、审查调查方案的内容232
第六章 案件调查措施234
第一节 查询金融机构234
一、查询存款234
二、查询投资237
三、冻结存款239
四、境外存款的查询239
第二节 查阅账目240
一、查账的目的240
二、查账的常用方法241
三、查账结果的运用246
第三节 “两规”、“两指”措施247
一、“两规”、“两指”措施的安全要求247
二、“两规”、“两指”对象的思想工作248
三、运用“两规”、“两指”措施突破案件的方法250
四、使用“两规”、“两指”措施的注意事项253
第四节 其他措施253
一、组织措施254
二、责令保全措施255
三、封存、扣留措施256
四、调查方法中的措施257
五、关于新的调查手段探索260
第七章 案件查处的组织协调261
第一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依据261
第二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262
一、有利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262
二、有利于增强突破重要、复杂案件的攻坚力度263
三、有利于发挥各执纪执法机关的职能优势263
四、有利于在办案手段上的相互支持264
第三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范围264
一、协调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264
二、协调审计机关265
三、协调税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检疫等机关265
四、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协调266
五、协调有关党组织、政府机关266
第四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基本原则266
一、坚持党委领导的原则266
二、坚持依纪依法的原则267
三、坚持协调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268
四、坚持平等协商、相互配合的原则269
第五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基本形式270
第六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基本内容271
一、案件线索的协调271
二、办案力量的协调272
三、办案时机的协调273
四、案件相互移交的组织协调273
五、办案策略的组织协调275
六、疑难复杂案件的组织协调276
七、涉案款物追缴罚没的组织协调276
八、重大案件宣传报道的组织协调277
第八章 案件调查的结案处理279
第一节 结案处理的意义和基本原则279
一、结案处理的意义279
二、结案处理的基本原则279
第二节 结案处理应注意把握的重点282
一、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事实清楚282
二、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证据确凿283
三、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定性准确284
四、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处理恰当286
五、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手续完备288
六、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程序合法288
第三节 结案处理的基本内容288
一、要熟知案件查处的进展288
二、要及时组织案件移交289
三、要协调解决分歧意见290
四、要协调及时补证及协调征求发案单位党组织的意见290
五、要对审理报告进行审查291
第九章 案件查处要为大局服务292
第一节 查办案件为大局服务的意义292
第二节 查办案件为大局服务的途径与方法294
一、从大局出发,把握办案的指导思想294
二、从大局出发,着眼配备办案力量295
三、从大局出发,把握办案节奏295
四、从大局出发,灵活务实处理敏感事项296
五、从大局出发,宽严相济灵活处理违纪者297
六、从大局出发,坚持查办案件突出重点岗位和重点领域298
第三节 为大局服务要加大挽回经济损失的力度299
第四节 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务求办案的综合效益302
一、要深刻剖析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302
二、要深刻剖析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原因303
三、切实搞好警示教育304
第五节 创新为大局服务的工作机制305
第十章 案件查处必须严格依纪依法307
第一节 依纪依法执纪办案的重要意义307
第二节 依纪依法执纪办案的基本要求308
一、坚持党纪政纪面前人人平等308
二、坚持严格执行办案程序309
三、要保障被调查对象的合法权利310
四、严格依纪依法追缴违纪违法赃款赃物311
第三节 探索依纪依法执纪办案新的方式方法312
一、加强查办大案要案的组织协调312
二、严格依纪依法使用“两规、“两指”措施312
三、开展异地交叉办案313
四、实行重要复杂案件下查一级313
第四节 加强依纪依法执纪办案的监督制约314
一、严格纪律监督314
二、常委会和领导的监督制约315
三、机关党组织的监督制约315
四、办案调查组的监督制约315
五、审理部门的监督制约316
六、发案单位和当事人的监督制约316
七、新闻舆论的监督制约316
第三篇 纪检监察案件检查与审理319
第一章 案件检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19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指导思想319
一、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319
二、维护和正确执行党纪政纪320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基本原则322
一、依照党章和法律、法规独立行使检查权的原则322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323
三、以事实为根据,以党纪政纪为准绳的原则324
四、在党纪政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325
五、依靠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原则325
六、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26
七、维护党员和国家公务员合法权利的原则327
第二章 案件检查的任务、要求和方式329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任务329
一、查明案件事实329
二、收集确实、充分的证据329
三、使违纪者受到应有的惩处330
四、保护没有违纪的人不受追究330
五、教育纪检监察对象遵纪守法330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基本要求331
一、事实清楚331
二、证据确凿331
三、定性准确331
四、处理恰当332
五、手续完备332
六、程序合法332
第三节 案件检查的方式333
一、自办333
二、协办333
三、交办333
第三章 案件检查的特点和规律335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特点335
一、案件检查主体的双重性335
二、案件检查对象的交叉性335
三、案件检查手段的独特性336
四、案件检查依据的多元性336
五、案件检查任务的艰巨性337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规律337
一、案件检查是维护纪律与违犯纪律矛盾斗争的过程337
二、案件检查是调查与反调查矛盾斗争的过程338
三、案件检查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339
第三节 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方式341
一、主动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341
二、讲求办案艺术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基本方法341
三、使用调查谋略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342
四、协同办案,优势互补。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形式343
五、严格执行政策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保证344
第四章 案件检查的基本方法346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谈话方法346
一、被调查人的供述障碍和供述动机346
二、调查人员谈话不成功的原因分析348
三、获取谈话成功的方法和技巧349
第二节 经济案件的查账方法356
一、经济案件查账的要点与方法356
二、经济案件查账中发现问题的技巧359
三、经济案件主要作案手法的查账技巧363
第五章 案件检查的管辖、措施和时限366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管辖366
一、案件检查管辖的概念和意义366
二、案件检查管辖的种类367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措施370
一、案件检查措施的概念和特点370
二、案件检查措施的种类371
第三节 案件检查的时限374
一、案件检查时限的概念374
二、案件检查时限的种类374
第六章 案件检查中的回避与申辩376
第一节 回避376
一、回避的概念376
二、回避的对象和情形376
三、回避的方式和决定378
第二节 申辩379
一、申辩的概念和意义379
二、申辩的方式和理由380
三、申辩人的权利与义务380
第七章 受理和初步核实382
第一节 受理382
一、受理的概念和意义382
二、受理的范围和受理材料的来源383
三、受理的形式和要求386
四、受理的程序386
第二节 初步核实387
一、初步核实的概念和意义387
二、初步核实的任务和要求388
三、初步核实的程序390
四、对初步核实结果的处理392
第八章 案件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393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地位393
一、案件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93
二、案件审理工作是调查处理违犯党纪政纪案件的必经程序393
三、案件审理工作是调查处理违纪案件的最后环节394
第二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作用394
一、制约作用394
二、参谋作用395
三、保障作用395
四、教育作用395
五、促进作用395
第九章 案件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396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基本要求概述396
一、基本要求的内容396
二、基本要求的作用396
第二节 事实清楚396
一、事实清楚的概念396
二、事实清楚的作用397
三、案件审理工作中做到事实清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97
第三节 证据确凿398
一、证据确凿的概念398
二、证据确凿的作用399
三、案件审理工作中做到证据确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99
第四节 定性准确401
一、定性准确的概念401
二、定性准确的作用401
三、案件审理工作中做到定性准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01
第五节 处理恰当404
一、处理恰当的概念404
二、处理恰当的作用405
三、案件审理工作中做到处理恰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05
第六节 手续完备407
一、手续完备的概念407
二、手续完备的作用407
三、在审理工作中如何做到手续完备408
第十章 党纪处分的批准权限和行政处分权限409
第一节 党纪处分的批准权限409
一、批准权限的概念和意义409
二、划分批准权限的原则410
三、批准权限的具体范围412
四、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414
第二节 行政处分权限415
一、行政处分权的概念和划分行政处分权限的原则415
二、行政处分权的内容415
三、行政处分权限的具体规定416
四、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417
五、对行政处分建议有异议的处理程序418
第三节 备案制度418
一、备案制度的概念和意义418
二、违犯党纪案件的备案419
三、违反政纪案件的备案420
第十一章 违纪案件审理程序421
第一节 案件审理程序概述421
一、审理程序的概念421
二、案件审理程序的作用421
第二节 案件的受理422
一、受理的概念422
二、受理的范围422
三、受理案件的材料要求423
第三节 案件的审核424
一、审核的概念424
二、审核的内容424
三、审核的方法425
四、审核的程序426
第四节 案件的审议429
一、审议的概念429
二、审议的作用429
三、审议的程序430
四、审议的结果和处理430
五、集体审议的要求431
第五节 执行程序431
一、执行的概念431
二、执行的具体程序431
三、执行监督433
第十二章 申诉案件审理程序434
第一节 申诉案件审理程序概述434
一、申诉案件审理程序的概念434
二、规定申诉案件审理程序的意义434
三、审理申诉案件的原则435
四、申诉案件的处理437
第二节 党纪申诉案件的审理程序437
一、党纪申诉案件审理程序的概念437
二、申诉的提起438
三、受理438
四、审理439
五、批准441
六、执行441
七、审查决定441
第三节 政纪申诉案件的审理程序442
一、复审(复查)程序442
二、复核程序446
第十三章 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449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概述449
一、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的概念449
二、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的意义449
三、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49
第二节 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的主要方法450
一、召开会议450
二、业务培训451
三、协助审理452
四、案件质量检查452
五、解答疑难问题453
六、答复征求意见案件453
七、案例指导453
八、建立联系点454
第十四章 组织建设455
第一节 案件审理部门455
一、案件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形式455
二、案件审理部门和案件检查部门的关系456
第二节 案件审理人员458
一、案件审理人员的职责458
二、对案件审理人员的要求458
第四篇 纪检监察证据调查与应用465
第一章 证据的基本理论465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特征和作用465
一、证据的概念465
二、证据的三要素466
三、证据的意义469
第二节 证据的分类471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471
二、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本证与反证473
三、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474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476
第三节 证明、证明要求及证明对象479
一、证据制度概述479
二、证明及证明要求480
三、证明对象482
第四节 证明责任485
一、证明责任的历史考察485
二、证明责任的概念486
三、证明责任的承担487
第二章 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492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492
一、调查收集证据的概念492
二、调查收集证据的基本特征494
三、调查收集证据的分类498
四、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499
五、证据的保全503
第二节 审查判断证据505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意义505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506
三、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和标准508
四、审查判断证据的基本方法511
第三节 证据的运用514
一、运用证据的原则514
二、对各种证据的审查运用516
第三章 纪检监察证据及其审查运用524
第一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概念和作用524
一、纪检监察证据的概念524
二、纪检监察证据的特征524
三、纪检监察证据的作用525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分类526
一、有错证据与无错证据527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527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528
四、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528
第三节 纪检证据分论529
一、物证、书证529
二、证人证言530
三、被调查人的陈述531
四、鉴定结论532
五、现场察看笔录532
第四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调查收集和保全534
一、纪检监察证据调查收集的概念和特征534
二、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536
三、调查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539
四、证据的保全540
第五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鉴别541
一、纪检监察证据鉴别的概念和意义541
二、鉴别证据的内容542
三、鉴别证据的基本方法543
第六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运用545
一、纪检监察证据运用的基本原则545
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547
第七节 纪检监察案件的证明548
一、证明的概念和作用548
二、证明的内容549
三、证明的过程549
第八节 纪检监察案件的证明要求550
一、纪检监察案件证明要求的概念550
二、证明违法违纪案件的基本要求550
三、纪检监察案件不同阶段的证明要求551
第九节 纪检监察案件中的证明对象554
一、纪检监察案件证明对象的概念554
二、纪检监察案件证明对象的范围554
第十节 纪检监察案件中的证明责任557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557
二、纪检监察案件中证明责任的承担558
第四章 违反政治纪律类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562
第一节 违反政治纪律类案件概述562
一、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概述562
二、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构成条件563
三、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主要表现564
第二节 违反政治纪律类案件的证据调查566
一、认定时所需要证明的内容566
二、认定时所需要的证据材料567
三、证据调查的基本原则568
四、证据调查的具体手段和措施568
第三节 违反政治纪律类案件的证据运用570
一、证据运用的意义570
二、违反政治纪律案件证据的审查571
第五章 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574
第一节 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概述574
一、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的概念574
二、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的表现形式575
三、处理组织人事类违法违纪行为应注意的问题577
第二节 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的证据调查577
一、证据调查的对象和内容577
二、证据调查的基本要求580
三、证据调查的手段581
第三节 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的证据运用582
一、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的证明要求582
二、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的证据审查583
第六章 贪污贿赂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587
第一节 贪污贿赂行为概述587
一、贪污贿赂行为的概念587
二、贪污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588
三、贪污贿赂行为的主要表现589
四、几种具体的贪污贿赂行为的特征589
第二节 对贪污案件的证据调查596
一、对贪污案件的调查取证方法596
二、调查取证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600
第三节 对贿赂案件的证据调查602
一、判定受贿案件必须具备的证据材料602
二、贿赂案件调查的原则和手段604
三、贿赂案件调查取证的谋略和方法606
四、贿赂案件调查取证的突破口选择608
五、贿赂案件调查取证的具体措施610
第四节 贪污案件证据的运用612
一、贪污案件证据的审核鉴别613
二、运用证据来证明贪污案件619
第五节 贿赂案件的证据运用622
一、证据材料不真实的主要原因622
二、贿赂案件证据的审查与判断623
三、贿赂案件证据的运用626
第七章 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调查与应用628
第一节 失职、渎职行为概述628
一、失职、渎职行为概述628
二、应当注意的问题630
三、失职、渎职行为的主要内容630
四、失职、渎职行为的一般规定631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失职、渎职行为及其构成要件633
一、党组织负责人的失职、渎职行为633
二、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中的党员的失职、渎职行为633
三、违反有关规定,强令他人履行非法定义务的行为634
四、因工作不负责任致使所属人员叛逃、出走的行为635
第三节 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调查635
一、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调查635
二、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的证据调查途径639
三、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的取证措施640
第四节 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运用642
一、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的证据鉴别642
二、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证据的运用646
第五节 司法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证据调查648
一、徇私枉法行为的证据调查648
二、民事、行政枉法裁判行为的证据调查650
三、执行判决、裁定失职行为和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行为的证据调查652
四、私放在押人员行为的证据调查652
五、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行为的证据调查654
六、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行为的证据调查655
第六节 司法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证据运用656
一、司法渎职行为的证据审查和判断657
二、司法渎职行为的证据运用660
第七节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证据的调查663
一、案件当事人的交代和说明663
二、证人证言667
三、其他证据材料的调查673
第八节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运用674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的证据审查674
二、证据在调查阶段的运用676
三、在处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时证据的运用678
第八章 侵犯党员权利、公民权利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680
第一节 侵犯党员权利行为概述680
一、党员权利的概念和特征680
二、侵犯党员权利的表现形式685
三、对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处理686
第二节 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具体表现及构成要件688
一、进行表决和选举时,故意不通知或阻碍有表决权和有选举权的人到场688
二、用非组织活动拉选票破坏选举,妨碍选举人自由行使选举权690
三、不允许党员本人申辩,不允许其他党员为犯错误的党员作证和辩护691
四、对其他党员实事求是的作证和辩护进行追究693
五、将检举、控告材料私自扣压、销毁,或将其转给被检举人、被控告人694
六、对批评人、检举人、控告人进行各种形式的打击报复696
七、捏造事实进行诬告陷害697
第三节 侵犯党员权利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698
一、侵犯党员权利案件的证据调查698
二、侵犯党员权利案件中证据的运用705
第九章 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类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709
第一节 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概述709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概念和特征709
二、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的构成要件710
第二节 几种具体的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712
一、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行为712
二、通奸行为713
三、重婚或包养情妇(夫)的行为713
四、利用职权、教养关系、从属关系或其他相类似关系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713
五、拒不承担抚养教育义务或赡养义务的行为;虐待家庭成员或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714
六、遇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的行为715
七、其他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716
第三节 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的证据调查与运用717
一、本行为的证据调查与收集717
二、本行为的证据审查与判断717
三、本行为的证据运用718
第十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719
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概述719
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一般理论719
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构成要件720
第二节 几种具体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721
一、进行色情活动的行为721
二、嫖娼、卖淫行为722
三、制作、复制、出售、出租、传播淫秽影视书画或其他淫秽物品的行为723
四、观看淫秽影视书画、观看淫秽表演、组织进行淫秽表演的行为723
五、进行淫乱活动的行为724
六、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724
七、涉毒行为724
八、侵犯公私财产的行为725
九、赌博行为727
十、妨碍执行公务的行为727
十一、扰乱和破坏生产、交通、工作等秩序的行为728
十二、搞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生产、工作、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728
十三、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使用伪造的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729
十四、抢夺党和国家机关、企业(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729
十五、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使用伪造的学历、文凭的行为729
十六、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超计划生育的行为730
十七、破坏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行为730
十八、违反国家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行为730
十九、违反国家关于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行为731
二十、违反国家关于保护文物古迹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行为731
二十一、编造、散播虚假信息或者其他对社会有害的信息的行为732
二十二、违反有关规定,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732
二十三、包庇行为733
二十四、被犯罪分子蒙骗而为其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条件的行为733
二十五、触犯驻在国家、地区法律、法令,不尊重驻在国家、地区宗教习俗的行为733
二十六、违反国(边)境管理法律、法规,偷越国(边)境的行为734
二十七、其他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734
第三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证据调查与运用734
一、证据的调查与核实735
二、证据的运用736
第十一章 纪检监察案件证据的司法转换与运用738
第一节 纪检监察案件的司法移交738
一、纪检监察案件的司法移交的条件738
二、纪检监察案件司法移交的标准740
三、纪检监察案件司法移交的管辖741
四、纪检监察案件司法移交的程序和效力742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司法审查743
一、纪检监察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的区别744
二、对纪检监察证据的司法审查746
第三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司法运用749
一、纪检监察证据的立案运用749
二、纪检监察证据的起诉运用750
三、法庭调查中纪检监察证据的司法运用751
第四节 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联合办案问题753
一、纪检监察机关办案的基本特点和规律754
二、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基本特点和规律755
三、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联合办案问题756
第十二章 纪检监察案件证据的不当运用758
第一节 纪检监察中证据虚假的原因758
一、纪检监察中证据虚假概论758
二、从证据的本质属性谈证据的虚假759
三、纪检监察中各具体证据形式虚假的原因761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错误的防范766
一、纪检监察证据错误的一般防范措施766
二、纪检监察证据错误的具体防范措施769
第三节 纪检监察中证据的错误运用772
一、在调查过程中运用证据的错误773
二、在处理案件过程中证据运用的错误775
第四节 纪检监察案件证据错误运用的防范778
一、加强纪检监察案件办案人员对正确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重要性的认识778
二、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779
三、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几项特别规则781
第五篇 纪检监察办案策略与艺术785
第一章 案件初核的基本内容785
第一节 初核的概念、特征、任务、要求和方法785
一、初核的概念和特征785
二、初核的任务785
三、初核的要求和方法785
第二节 初核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788
一、初核中容易出现的问题788
二、对策788
第二章 案件调查的基本方法790
第一节 案件调查前的准备工作791
第二节 分析举报线索 明确调查重点791
一、举报信件的形式和举报类型792
二、举报主体的心理792
三、举报信件的分析和推敲792
四、认真分析举报线索,做到“五对”,注意“五忌”793
第三节 科学制定调查方案796
一、认真分析案情,明确查处重点796
二、调查方案要做到“五定”、“六忌”797
第四节 案件调查常用的五种策略798
一、胜定而后战,铃县而后动798
二、重点突破,带动全案799
三、分化瓦解,各个击破799
四、由外向内,内外结合800
五、刚柔相济,文明办案800
第三章 调查案件谋略种类及运用802
第一节 办案中运用谋略的意义及特征802
第二节 运用谋略的原则803
一、系统性原则803
二、智能性原则803
三、动态性原则804
四、合法性原则804
五、择优性原则804
第三节 谋略的种类及运用805
第四章 心理分析808
第一节 办案中相关人员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808
一、心理对查案工作的意义808
二、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抗拒检查的心理特征分析809
三、违纪人员心理反应的阶段性表现817
第二节 违纪党员领导干部抗拒案件检查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818
一、被调查对象气质特点818
二、被调查对象谈话期间的形体表现822
三、观察分析形体表现的方法826
第三节 突破违纪人员抗拒检查心理防线的谋略827
一、控制被调查对象情绪活动的谋略828
二、控制被调查对象认知意向的心理谋略832
三、控制被调查对象供述的心理策略836
四、查办案件对调查人员的心理要求842
五、控制下属情绪的心理疗法847
第五章 谈话取证849
第一节 谈话阶段849
一、试探阶段849
二、对抗阶段850
三、动摇阶段851
四、交代阶段852
五、反复阶段853
第二节 心理作用854
一、消除心理障碍854
二、培养交代动机856
三、心理影响及其作用858
第三节 情感影响860
一、施加情感影响的作用860
二、施加情感影响的方法862
三、与说服教育相结合863
第四节 运用政策864
一、运用政策的可行性864
二、运用政策的主要方法864
三、运用政策需要注意的问题866
第五节 使用证据867
一、使用证据的作用867
二、使用证据的时机867
三、使用证据的方法868
四、使用证据应注意的问题869
第六节 利用矛盾870
一、发现矛盾的方法870
二、利用矛盾的方法872
三、利用矛盾的注意事项874
第七节 使用计策874
一、使用计策的时机874
二、使用计策的方法875
三、使用计策的注意事项877
第八节 谈话的语言技巧877
一、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878
二、提问语言的使用878
三、应答语言的使用879
第九节 制作谈话笔录881
一、制作谈话笔录的方法881
二、制作谈话笔录需要注意的事项883
第六章 选准突破口的方法和技巧884
第一节 选准突破口要做到“三戒”884